經濟危機下會計的改革與塑造

時間:2022-09-22 11:00:00

導語:經濟危機下會計的改革與塑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危機下會計的改革與塑造

一、后危機時代會計改革和重塑的背景

翻開厚厚的會計發展史,我們發現,每當發生重大的財務丑聞或者出現巨大的金融危機時,會計都會受到波及,從而引發一場或大或小的會計變革。影響全球對世界經濟具有災難性的金融危機,每一次出現,都會督促我們對金融行業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管,對經濟財務的風險管理進行全方位的反思,當然也會反思我們自己人為的過失,這些反思產生的結果必將對會計的改革與重塑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所以,全方位洞悉后危機時代會計改革的背景、會計改革的方向以及會計改革的領域,對于深刻剖析會計改革與重塑的意義顯得十分重要。如何深化會計改革,如何推進會計重塑,如何正確看待會計國家化和國際化的沖突矛盾,都是在后危機時代必須要深深考慮的問題。

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后,我們也必須深深思考,怎么才能在堅持深化會計改革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的大背景大前提之下,始終堅持擁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特色,使得會計改革既能持續深入,也能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為發展與開發我國生產力水平做服務。

二、后危機時代會計的改革方向與領域

了解了后危機時代會計改革的背景,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主要有三個方向,因為后危機時代會計改革中主攻的就是這三個方向:

1.減少在運用金融工具的過程中會計準則的復雜性和繁瑣性。

2.延長會計工作的順周期效應。

3.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目前已經基本同意改革往這三個主要方向進行,并隨后提出與之相應的改革措施。

在減少在運用金融工具過程中會計準則復雜性方向,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已經在2010年底,就兩個階段分步完成對IAS39的全部替換:

(1)精簡金融資產的分類,將金融資產由四類改為兩類。(2)應用單一的減值模式,裁減取締多種減值模型并存的會計格局。

在延長會計順周期的效應方向,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采取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1)改革現有的金融資產減值模式,挖掘、研究以會計預期損失模型取締會計已發生損失模型。

(2)為缺乏流動資金的不良金融資產會計計量提供更詳細更確切的資金指引,且同意在主體業務模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責任人申報對現有金融資產進行重新分級分類。

(3)給予申報主體更多更廣闊的選擇權利,有效減少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在會計計量中可能會出現的的錯配效應(mismatcheffect)。

在上述后危機時代會計改革的大方向中,減少在運用金融工具過程中會計準則復雜性和在延長會計順周期的效應都會直接觸及后危機時代會計改革與重塑的關鍵核心。

如果持有大量金融資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取得金融合同中約定的現金流量,而且合同中規定的現金流量僅僅是包括本金和業務產生的高額利息,則報告主體應當將他的資產劃分為按攤余成本進行計量的金融資產,否則,會計計量會強行進行劃分。

另外,計量變動的處理和結算方法也會進行相應的精簡,只有為非金融業務交易目的而增持的權益性的金融業務投資,他的計量變動才可以選擇通過其他的綜合收益加以反映,其他金融資產價值的變動都必須直接納入當期的損益中。

但是根據2008年3月公布的討論備忘錄《降低金融工具復雜性》而言,可以看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有著他們明確的改革思路與改革決心。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將會不斷淡化繁瑣的規則基礎,堅持按照原則導向對套期會計準則進行有效規范。其中的具體簡化包括:

(1)套期項目一旦被指定,就不能被撤銷。

(2)不允許對特定項目進行部分套期,只能進行全額套期。

當然如果上述的一系列舉措都不能有效降低會計計量的復雜性,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甚至有可能采取相應強硬措施取消套期會計。

摘要]會計的改革與重塑是勢在必行的,而金融危機則是一劑催化劑,讓這場改革必須在廢墟中建立。后危機時代的會計改革與重塑,是學術界、金融界和實務界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將分成三個部分探討這一問題,論文的第一部分重點分析會計的改革背景,第二部分重點介紹會計的改革與重塑的方向,第三部分對會計改革重塑對社會的價值進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