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會計誠信問題的考究

時間:2022-12-06 03:23:01

導語:對會計誠信問題的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會計誠信問題的考究

一、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一)趨利性的“先天影響”

不論是哪個行業或者哪種類型的會計造成,都是為了追求不法利益,這種資本的“趨利性”是先天形成的,在實踐中即使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監管和制約,但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所以,當企業的管理者在企業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之下,面對不合法利益的誘惑時,或實際經營情況與管理者追求的目標有差距時,就會要求會計人員做技術處理,以滿足經營目標的需要。會計人員頂不住高層的壓力就會使會計信息失真,這種情況在國有企業中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危害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更加重了會計誠信缺失現象。

(二)監管方面的原因

從外部監管來看,政府監管的力度不夠,監督落實不到位;社會審計制度不完善,沒有形成公平競爭的機制,難免對查出的問題避重就輕,甚至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從內部監督來看,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部門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而制定的控制方法和程序,是一種內部監督機制。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財務活動中誠信缺失的問題,也是確保會計工作的正常運行和經營管理水平、健全法人治理的重要基礎。但在實際工作中,多數單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盡完善,審計、監督機制不健全,為會計誠信缺失創造了條件。有些單位甚至沒有內部控制制度,導致在會計信息的收集、分類、處理等各個環節失去監督,造成誠信缺失。

(三)人員素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我國現有法規對會計誠信缺失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造成失信成本低。同時,由于我國相關的法律中沒有重視民事賠償問題,違規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守信所獲得的收益,從而使企業和個人為了自身利益,做假賬,編制假報表,來蒙蔽監管者,欺詐社會公眾,掠取不義之財,使會計誠信缺失成為一種主觀必然。另一方面,由于會計人員業務素質方面存在差距,職業道德水平不均,技術性失誤也常常發生。

二、治理會計誠信缺失的對策

一是要加強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杜絕會計造假。我國目前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備的審計機構和審計制度,對會計誠信缺失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但是,現階段的審計工作主要是事后監督而非事前監督,當發現問題時往往損失已經造成,難以挽回。因此,應建立與當前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會計監督體制,用法律和財經紀律確保會計誠信水平的提高。

二是完善會計制度建設。要加強會計理論研究,對《會計準則》進行必要修訂,加緊具體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出臺步伐。及時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明確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和紀律,用法律和制度去保障會計人員基質的不斷提升。

三是健全內控制度約束會計違規行為。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完整、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監督職能的必要條件。明確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職責和權限,內部各級管理者的職責和權限,使內部控制涵蓋企業的各個層面和環節,保證企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都處于嚴格的內部控制和監督之下,促使會計行為規范化、制度化。

四是加大懲罰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實行市場退出機制。要把那些不遵守行業操守、不守信用的企業和個人,及時逐出相關行業。對會計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對參與造假的中介機構要進行取締,對會計造假的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要吊銷執業資格證書,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

五是提升會計人員道德素質。職業道德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必備素質,會計行業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結合會計業務工作,開展具有會計行業特色、會計職業特點的道德實踐活動,把誠信的觀念貫穿于會計實際工作中去。

作者:張博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