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思考
時間:2022-03-02 01:24:23
導語: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事業單位經營活動本身屬于社會公共產品服務范疇,它的財務會計工作是單位績效的社會層面表現,也是國家財政有的放矢的一種重要參考依據。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面臨著“新常態”模式,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體系的完善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共服務的穩定、持續和有效。文章從完善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制度出發,在分析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對策。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思考;對策
我國經濟新常態出現以后,宏觀經濟增速開始放緩、經濟促進要素發生變化、社會政策體制面臨創新,在不斷降低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非公資本進入門檻的同時,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也成了必然,一方面應對我國市場環境越來越競爭的態勢,對事業單位開展工作造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則基于十八大以來“廉政文化”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的相關要求,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完善,進一步提高事業單位內外部的監督水平。
一、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
的現狀及問題結合現狀分析,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模式,側重于對資金來源的績效審核管理,但在內部制度構建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具體來說,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基礎不合理
鑒于事業單位運營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它既不需要承擔市場經濟活動,也不需要對資金投入方負責經濟收益問題,因此屬于“只花錢、不掙錢”的單位組織。為了有效地控制事業單位的資金應用合理、有效,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制度,包括《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其中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包括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等合理運用和對象區分,以及部分市場經營活動的尺寸、要求和資金渠道等。尤其是近年來我國不斷降低非公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為事業單位開辟了參與市場經營的“綠色通道”,客觀上導致失業單位的業務層面更加復雜。相關制度的出臺主要從財務會計管理層面發揮事業單位的資金利用約束效果,根據現階段的改革方向判斷,財政資金收付的模式主要是收付實現制,而非財政資金收支方面較少,權責發生制的利用空間并不大。這種偏差就容易導致失業單位財務會計基礎不合理的現象,例如公立醫療機構中要求會計主要依照權責發生制,但是醫療機構本身需要大量的現金支持,這樣就很難在財政資金收支業務層面發揮收付實現制的功能。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化完善有直接關系,更與現階段經濟新常態有密切關聯。
(二)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科目不科學
以《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相關要求舉例說明,在該制度中設置了“預付賬款”、“應收賬款”等項目,從性質上分析主要是滿足權責發生制的需要,但是一些事業單位客觀上需要采取收付實現制,那么以上法定的項目就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如果強加利用就會造成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賬目混亂,自然不利于相關制度的完善。事實上,財務會計科目不科學造成的最大影響是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和混亂,一些素質較低的事業單位財務人員在處理工作方面缺乏經驗,進一步導致了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混亂,但由于監督機制同樣匱乏,最終只能不了了之。出于解決問題的目的,從側面上放大了事業單位領導對財務工作的干預力度,造成不能按照規章制度處理事務,進而造成事業單位資金浪費、貪污等問題。此外,一些常見的財務工作中由于過度、過濫、過多的不合理操作,會在最終考核層面帶來大量的障礙。
(三)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不規范
我國財政部出臺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明確提出了會計核算的量化標準,其中對折舊處理的“虛提”方法做出了一定的改進,但本質上并沒有嚴格區分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計提折舊的細則,對事業單位提出了資產不計入支出范圍的要求。相應地,這是收付實現制的具體體現,它確保了事業單位權責發生制的有效運用。但是,對于一些基礎類項目的資金消耗而言,事業單位可能面臨不能及時支付的問題,這需要保留5%的質量保障金,意味著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同時具備效應,這一過程中實際支付的款項并不能稱之為“工程成本”;一旦款項沒有及時支付,那么該款項如果選擇了“應付賬款”進行財務核算,顯然是一種不規范的操作。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直接或間接地破壞了財務會計審核制度的完整性。
二、完善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思考及策略
(一)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基礎工作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事業單位的會計基礎是收付實現制,財政部在會計制度具體規定權責發生制核算的方法。換句話說,在一般性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工作中,收付實現制是必須遵循的原則,如果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忽略了收付實現制,那么就無法確保賬目層面的記錄規范??紤]到現實情況和制度存在的缺陷,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基礎工作的方式可以在主要的、關鍵的部分強化收付實現制,循序漸進地推動權責發生制的完善,最終完全作用于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當然這一過程是漫長的、曲折的,尤其在當前我國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和政府模式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二)建立配套財務會計管理制度
事業單位不可能主動產生對財務會計配套制度的建設工作,而國家及上級部門提出的相關要求具有瑕疵或不足,這是導致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因素。從配套制度角度入手,可以避開事業單位對直接會計管理工作干預的抵制。根據筆者實踐經驗分析,當前我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所依賴的支撐體系包括了崗位責任制(會計人員)、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績效制度等,其中絕大多數與人力資源管理存在密切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決定制度是否有效執行的關鍵,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相應地配套財務會計管理制度,明確事業單位在經濟業務和績效考核方面的注意事項,可以發揮更好的制度建設效果。例如,建立財務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升機制,不斷提高他們在信息化技術應用層面的水平。
(三)加強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監管
從監管工作的模式來說,可分為事業單位內部會計工作監管和外部監管。其中,內部監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自我監督”機制,它在財務會計工作層面還要擔負一定的查錯、糾錯功能,并且平衡事業單位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財務資源分配。外部監管可以單純地理解為一種“客觀監管”,包括國家審計機構、新聞輿論機構以及公眾層面,或者引入一定資質的第三方監督機構(如會計事務所),外部監督的力量強大,同時在表現上也更加客觀,它強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共享性。在這一前提下,事業單位想要獲得各方面的認同,必須加強與國家部門、社會機構和公眾之間的聯系,結合自身特點制定嚴格的預算編制,并以此與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相結合,內外合力、雙管齊下,通過定期檢查、全面開展預算管理等渠道,有效地提高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監管效果。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完善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它既需要一定的制度依據,同時也依賴社會多個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在嚴格遵照《會計法》的相關規定基礎上,積極地展開事業單位內部會計人員崗位制度建設,結合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事業單位級別及實際工作需要信息,加強對內部的預算控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會計工作的監督機制,從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個方面同時入手,不斷提升會計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在確保財務會計工作獨立自主性的基礎上,形成人才不斷培養、提升的系統體系,為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審核制度的完善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湯春華 單位:大連市路燈管理處
參考文獻:
[1]穆雄飛.完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6(03)
[2]汪藝君.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思考[J].全國商情,2015(22).
[3]施錦明.對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3).
- 上一篇:財務會計核算風險及防范策略
- 下一篇:中小企業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