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鄉村旅游面臨的問題
時間:2022-12-23 11:46:35
導語:試議鄉村旅游面臨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州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涼山鄉村的道路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金沙云崖和大渡河天險已是現代橋梁高拱,天塹變成通途,基本設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通往各縣再到鄉村的道路橋梁仍無法與外地交通發達的地區相比,尤其是原生態的高山、峽谷山高路其他交通組織、游客集散、城市管網、給排水、垃圾處理、停車場、環保設施、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滯后,接待能力嚴重不足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對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和運行質量影響較大。尤其是在“自駕游”形式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游客對進入景區的道路及住宿、商店等服務設施不很滿意,阻礙了旅游產業的發展。如2012年以來,每一個黃金周期間,邛瀘景區不僅設置了單向行駛的規則,出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維持交通,仍然出現了大量的擁堵現象,游客不得不在車上慢慢地等待比蝸牛還要慢的行進,很難實現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目標,故有人調侃說:“歡迎來西昌看車”,人流緩慢,降低了農民實際的收入增加幅度,增加了社會各個層面的不滿意度。
二、涼山各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不均衡
壩區與山區“二元經濟”現象在涼山的鄉村旅游經濟中表現尤為突出??傮w來講,涼山各縣旅游資源都極為豐富,但受自然地理和歷史、政治的影響,涼山山區與壩區之間,不同縣市之間,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存在著嚴重失衡現象。從旅游資源的開發分布來看,涼山州的西昌依托邛瀘景區,占有中心區域的優勢;普格依托螺髻山景區,并有享譽國內外的彝族聚居區特色文化資源,深受游客青睞;鹽源依托瀘沽湖景區,尤其是被譽為母系社會活化石的摩梭人風情和社會遺風,為世人所向往并紛紛前來尋蹤探秘。相比之下,其他縣由于交通、治安、旅游產品設計等等原因,使得他們對旅游市場開拓力度不夠,旅游經濟發展缺乏生機活力。從旅游人次上來看,位于交通要道的縣市的游客人數明顯高于非交通要道的縣市的游客人數,相對的,旅游經濟也就出現了較大差異。我們可以看出,涼山的一日游游客主要集中在西昌、普格、冕寧、鹽源這幾個重點縣。但是,很多旅游資源豐富的縣游客量卻很少,很難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從文化、民族、體育、科技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來看,鄉村旅游產業已成為拉動各地經濟跨越發展的朝陽產業。然而涼山州目前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基本都是單一景區型,旅游產業與農牧業、加工業、文化產業的融合度低,旅游產品單一、業態不豐富,相關產業之間沒有聚合效應,形不成產業鏈,產生不了增加值,發揮不出旅游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產品附加值較低。
三、產業發展層次較低
旅游產業作為一個復合型的綜合產業當以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的旅游需求為主。涼山州雖然鄉村旅游資源十分富集,但鄉村旅游產業基礎相當薄弱,覆蓋全州各縣的旅游市場遠未形成。與其他地區鄉村景區深度開發的復合型旅游產品相比,旅游產品缺乏多樣化設計,產業發展基本處于原生待開發狀態,各景區景點多以游覽觀光為主,加之缺乏富含民族文化內涵的精深旅游項目,游客參與性較差,僅以在農家樂吃一頓飯,看一下簡單粗糙的表演為主。因此,涼山鄉村旅游產業中的各類賓館飯店、餐飲購物等場所具有“數量少、檔次低、品位差”等缺點,旅游經濟發展相對滯緩。
四、旅游人才嚴重短缺
各地區旅游產業發展速度有快有慢,發展規模有大有小,發展質量有高有低,人才素質好壞無疑起到至關重要作用。鄉村從目前來看,涼山廣大的農村既缺乏懂得景區景點開發設計的旅游規劃人才又缺乏市場開拓、統籌發展的領軍人才,既缺乏一大批熟悉旅游產業發展的經營管理人才又缺乏通曉酒店、旅行社運營的職業經理人,還缺乏熟悉旅游項目包裝、資本運作的專門人才;另外,在鄉村旅游中的主角是農民,絕大部分未接受過正規的專業培訓,他們的溝通能力、講解能力、服務質量都不是很高,使得旅游形象受到嚴重影響。
五、監管不到位現象也偶有發生
涼山眾多的鄉村由于地處偏遠,個別工商、旅游、城管、公安等政府監管部門,在處理日常監管與發展旅游經濟、樹立旅游形象的關系上,對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偶爾也存在不到位現象,尤其對“陰陽菜單”、隨意漲價、惡性競爭、短斤少兩、以假充真等現象,影響“以游客為本”的監管形象,多部門聯動的綜合治理機制尚須加強,對涼山鄉村旅游的整體形象有所影響。
六、規?;拈_發對原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挑戰
近年來,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其他地方,包括涼山,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開發鄉村旅游能夠帶來經濟的增長,各地均加大了對鄉村旅游的投資以及開發力度。鄉村旅游在涼山也在呈規模式的擴張。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開發鄉村旅游,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影響。蜂擁而至的巨大的客源也隱含著對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的挑戰。例如,涼山美食中,大量的火盆燒烤,木炭燒烤等燒烤類的食品,需要大量的木炭。需要木炭,就需要砍伐大量的樹木,這本生就是對原始林木的一種破壞。再則,火盆燒烤,木炭燒烤等會產生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等,對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破壞。再如,大家到涼山,只要季節適宜,就會想要品嘗涼山的特色美食,大量的消耗對涼山本土特色資源起到了破壞作用。例如,邛海蝦是高原淡水蝦品種,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邛海醉蝦、水煮蝦幾乎是每一個到西昌旅游的游客的必點菜品。但是,越來越多的消費,使得邛海的蝦還來不及長大就成為了人們的盤中餐。邛海蝦的繁殖,生長速度已經跟不上消費的速度。諸如此類的現象,勢必會對涼山的生態造成惡劣的影響。
七、鄉村旅游開發成為農村致富之源,但要保住鄉村文化特色卻面臨考驗
涼山州大多數農村在旅游開發前都保持著原始景觀,而自然景觀和原生態人文旅游資源保留得最好的地方,往往又是交通閉塞,經濟、教育欠發達的區域。隨著工業文明涌入農村,使得現代文明與農業文明特色并存,現代設施與傳統風物雜陳,難以營造農耕文明氛圍。鄉村旅游大力發展的同時,各地鄉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民俗文化資源,在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被滲透成為“倒土不洋”的“民俗秀”舞臺,失去其原始本真和鄉土特色。這種把一些“原始的、自然的”的東西“商業化”的做法既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浪費了寶貴的農業資源,又扭曲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本質和目的。如冕寧農村的掐花技藝,原來人們完全依靠自己的數針,在頭腦中完全映畫出美麗的圖案,根據圖案確定針腳的走向,所以,縫制出來的布料從正面看是十字繡的針法,從背面看,也是整整齊齊的橫針法,正反面的圖案是一樣的清晰完整。而現在,市場的十字繡的布料有很多是根據用線的顏色在布料上進行噴繪,簡化了人們的技藝。但是,正是人們依賴布料上的指導信息,機械的將不同顏色的布料簡單的堆縫在布料上,所以,其平整度、生動性、整齊性等,均不可以和傳統的掐花十字繡媲美。
從這個例子來看,可以說,現代技藝是對原始技藝的創新,也是一種破壞。在將來,這種掐花技藝就將從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淡化,甚至消失。又如漢族鄉村的民歌歌手多數已經年老,年輕人少有能唱上十首傳統民歌的,少數民族鄉村的年輕人因求學就業、外出打工等原因,也少有能唱幾十首民歌的。有些能歌善舞,能說四言八句、說克哲的年輕人也離開鄉村走向廣闊天地。還有制作銀器、陶器、竹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
作者:陸銘寧單位:西昌學院
- 上一篇:芻議旅游產業發展計策
- 下一篇:試議旅游企業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