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研究述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2 05:25:00

導語:金融危機研究述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研究述評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從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美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的過度虛擬化、美元的全球流動、金融監管的缺失等方面分析金融危機的成因。其次探討了金融危機對資本流動、國際貿易、通貨膨脹率、制造業及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后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平衡發展、改革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加強金融監管、實現市場機制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平衡等方面歸納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虛擬經濟;金融創新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究竟是如何形成和爆發的,對全球經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應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國內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本文對其綜述如下。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

(一)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義盛行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理論根源。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大衛·科茲指出,此次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物,也是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盛行結果。我國專家認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并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的供給過剩與勞動群眾有支付手段的需求不足矛盾的對抗性爆發。國紀平指出,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思想、以盡量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強調“最少的政府干預,最大化的市場競爭,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由于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新自由主義思潮對這一體系形成了極大影響,并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一些學者認為,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而成的國際金融危機,是美國金融衍生品交易體系的過度投機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這些正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放任政策誤導的結果。此次金融危機意味著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破產。

(二)美國赤字政策是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吳曉求認為,美國的消費理念與這場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脫不了關系,美國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過度舉債發展,向內過度貸款消費,這種寅吃卯糧的消費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終給本國及全世界釀成苦果。楊圣明指出,美國實行的是赤字財政、高消費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國資本及技術的優勢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劣勢決定其必須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出口高科技產品,但美國在大量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卻嚴格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導致貿易逆差與日俱增。為解決財政和貿易雙赤字,美國在全球發行美元、國債、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過這種虛擬渠道使全世界的實體資源流入美國。這種美國生產貨幣、其他國家生產商品的局面是難以長期持續下去的,為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

(三)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積累了金融風險。吳曉求指出,未能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之一。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可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社會資本配置效率和企業經營效率,但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時就會導致危機產生。林毅夫認為,美國未能很好處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問題,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產,從而造成更大的房地產泡沫。隨著這一泡沫的破裂,次貸危機愈演愈烈,最終發展成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

(四)美元的全球流動導致金融危機全球蔓延。吳敬璉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逐漸成為國際主要貨幣,以硬通貨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體系中的一個個小窟窿。在拋離黃金體系的情況下,美國貨幣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對應的財富,泡沫也因此形成,泡沫破裂時經濟危機便會產生。吳曉求指出,以美元為主導的單級貨幣體系會帶來全球金融體系結構性的不穩定,美國的GDP在全球份額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卻占全球外匯儲備的64%、外貿結算的48%和外匯交易的83%。憑借這一特殊地位,美國可將國內危機轉嫁給世界。通過經常賬戶的長年逆差,美元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來越快,美元金融資產也進入加速膨脹的渠道,當從經常項目逆差流出美國的現金又通過金融賬戶流回美國時,美國本土的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資產就會以同樣的速度被創造出來,這一過程使美國的金融資產在全球范圍內膨脹。如果將美國比作一支股票,運用金融資產總值除以美國GDP算出的市盈率高達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資產價格上漲停止和泡沫破滅時,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便難以避免。

(五)金融監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為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吳顏指出,利己行為必須在一個約定俗成、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框架內活動。在華爾街,這個框架就是金融監管的法規,當“框架”有所扭曲時,在政府的支持和縱容下,華爾街的貪欲變得無限膨脹。師子奇對這種“貪婪”的膨脹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析:美國央行對抵押貸款標準的降低使相當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購房者通過貸款購買房屋;對評級機構監管的放松也增強了產品評級的主觀性,評級機構的信用增級促進了次貸衍生品的熱銷,而市場環境改變后大范圍調低評級又極大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加劇了市場恐慌;對銀行和證券公司監管的放寬也使其將很多虧損的投資科目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以達到迷惑投資者的目的,而監管者并未制定更詳細的規則打擊這種有害行為。除美國金融監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嚴重滯后也是金融危機成因之一。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風險擴散效應成倍擴大,客觀上要求加強全球治理,改革現行的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一)對資本流動性的影響。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加之市場信心缺失,使金融機構謹慎放貸,國際金融體系從原來的流動性過剩轉變成流動性偏緊,許多歐美金融機構出現資金短缺。由于中國與美國利差的倒掛及我國經濟的穩健增長,在早期次貸危機階段,流入我國的資金不減反增,快速增長的FDI表明外資正加速流入中國。但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的走強及回流給中國帶來了資本逆轉的威脅。

(二)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貿易環境惡化:歐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歐元區產品的競爭力。歐盟統計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2008年5月份外貿逆差約46億歐元,大大超過此前預測的10億歐元逆差。日本財務省的2008年8月份貿易統計速報稱,由于進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現了26年來首次月度貿易逆差,逆差額達3240億日元。金融危機引起的美國市場需求收縮和人民幣_升值預期同樣影響著中國對外貿易。據我國商務部數據,2008年前8個月中國出口增長22.4%,同比回落5.4%。其中,對美國增長10.6%,回落6.1%,對歐盟出口增長26.3%,回落5.3%。

(三)對通貨膨脹率的影響。一些學者認為,金融危機主要從兩個方向對世界價格水平產生影亮:一是經濟放緩抑制市場需求,緩解國際商品價格上漲壓力。二是各國央行降低利率,將增加價格上漲的壓力。據世界銀行統計,2008年1~7月,全球各種初級產品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其中,能源價格累計上漲48.3%,非能源價格上漲19.4%,農產品價格上漲19.5%。而8~9月,全球初級產品價格有所回落,與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價格下降23.5%,非能源價格下降11.5%,農產品價格下降13.2%??梢姡谠缙诖钨J危機階段,第二種影響更大。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市場需求的萎縮使通脹壓力有所緩解。

(四)對制造業的影響。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制造業活動指數2008年10月大幅收縮,降到26年來最低點。歐元區制造業活動指數同期也跌至創紀錄的低點,歐元區三個主要經濟體的產出量、訂單數及就業率均下降,歐元區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1.1,是指數建立11年來的最低水平。多數學者認為,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金融危機在給歐美發達國家制度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其他發達國家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五)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使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2008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基本停滯。據IMF測算,發達國家2008年經濟增長1.5%,比上年回落1.1%,發展中國家2008年經濟增長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背景下,中國亦難獨善其身。目前,中國經濟總體開放度已超過80%,中國經濟與美國及世界經濟波動的同步性愈來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兩國GDP增長率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高于0.9。據經濟學家估算,如果美國GDP增速下降1%,中國GDP增速將下降1%至1.33%。2008年10月上旬,國際投行高盛、瑞銀、巴克萊的中國區經濟學家紛紛發出報告,分別將2009年中國GDP增速調降為8.7%、8%、9%,明顯低于以前的預期。

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

(一)把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適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核心原因在于過度的金融創新使虛擬經濟的膨脹程度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承載能力。逄錦聚指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首先要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當虛擬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時,虛擬經濟發展會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當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膨脹時則會產生經濟泡沫。因此,應根據實體經濟發展狀況來積極發展虛擬經濟,使二者相互適應、相互促進,而不能相互脫節。鐘茂初認為,當金融規模超過實體經濟所需規模后,會加劇整個經濟體系的風險。因此,各層面的債務應限定在理性范圍內。李楊認為,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應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與實體經濟“疏遠化”傾向在國內也有所表現。如,債券市場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金融機構自身,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主營業務已經模糊,等等。因此,要切實加強金融業的風險管理,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有充足的資本儲備來應對危機。

(二)改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弱化美元對全球經濟的“捆綁”作用。發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能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由于美元的全球流動將風險鏈條擴展至其他國家,使全球經濟、金融都與美國“捆綁”在一起。林毅夫指出,金融危機暴露出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的問題,應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改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機構。吳曉求指出,必須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構建一個人民幣、美元、歐元三足鼎立、有約束力、相互制約的貨幣體系。

(三)構建適應金融創新和全球資本流動的新監管體制。林毅夫認為,此次危機的發生與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風潮有關,應認識金融創新的風險,使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齊頭并進。逄錦聚認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運作規律,金融創新風險具有一定的嚴重性。因此,必須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的關系,在推進金融創新的同時,預見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監管和防范機制。多數學者認為,除各國應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外,構建全球資本流動的監管機制也十分必要。湯敏指出,目前資本的全球流動規模和速度都在不斷增加,過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長了3.5%,國際貿易年均增長了7%,而國際資本流動年均增長高達14%,但對資本流動的監管卻各自為政,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個高透明度的、有問責機制的、有效的國際監控資本流動的全球協調機制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實現市場機制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平衡。唐雙寧認為,此次金融危機要求有新理論的出現來指導金融實踐,新理論的內核是闡述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辯證關系,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從長遠看,“看不見的手”為“第一性”,“看得見的手”發揮輔助作用,但在某種特殊場合,“看得見的手”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逄錦聚指出,我們應認識并妥善處理市場經濟自發發展與政府宏觀調控的關系,市場經濟充分發展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但也存在著市場主體決策分散問題。因此,現代市場經濟應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重視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

四、簡要述評

從此次以美國次貸危機為發端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來看,其理論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基本矛盾的對抗性爆發,思想基礎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理論,它推動了美國赤字經濟的發展和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積聚了金融風險,金融監管的缺失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又加快了這種風險的全球傳遞,國際金融危機由此爆發。這場危機造成了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和短期投機性資本的頻繁流動,引發了全球的降息浪潮及主要貨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對制造業產生了嚴重沖擊,減緩了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誘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其對全球經濟所造成的損害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修復,因此多種緊急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金融危機的根本治理呼喚各項徹底的、綜合的、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出臺,這是一個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漫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