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元的前景及組合途徑解析

時間:2022-05-12 05:13:00

導語:亞元的前景及組合途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亞元的前景及組合途徑解析

內容摘要: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在區域內推行統一貨幣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并且在歐洲得到了成功的實踐,歐元的流通給歐洲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亞洲各國(地區)已經開始思考在亞洲建立統一的貨幣體系。隨著近些年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逐步加深,人們對在亞洲建立統一的貨幣“亞元”的興趣日趨濃厚。亞洲社會具有其特殊性,在亞洲推行統一貨幣是否可行?“亞元”的前景如何?如果創建“亞元”,應該如何整合各國(地區)的貨幣體系?本文就在亞洲建立統一的貨幣體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關于“亞元”整合途徑的一些建議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

關鍵詞:東亞經濟一體化;貨幣一體化;“亞元”

蒙代爾(Robert•Mundell)在1999年榮獲諾貝爾經濟獎之后預言,在未來10年中將出現三大貨幣區:歐元區、美元區和“亞元”區。他把這三個貨幣區稱為國際金融體制穩定的三足鼎立(ThreeIslandsofStability)。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流通,歐元區業已形成。經過幾年的發展,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已經呈現強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區也在美元、加元和墨西哥元的逐漸整合中正加速建立。那么,在這種區域金融整合、貨幣一體化發展的形勢下,亞洲何去何從?“亞元”區建立的前景及方式又如何?

一、“亞元”的重要性

2004年4月23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發出聲音:“‘亞元’是一個值得追求的長遠目標?!倍谕惶煜绕谶M行的2004年會首場新聞會上,論壇理事長拉莫斯也向媒體表示,亞洲經濟正以全球最快速度增長,區域一體化因后發優勢而加速進行,“亞元“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由此看出,亞洲區域貨幣一體化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

1.亞洲金融危機的發展,引發了亞洲國家(地區)間貨幣協調問題的討論

在1997年泰國突然爆發一場貨幣危機并發展成一個金融和經濟危機,而且,很快波及東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連一向被稱為是發展奇跡的亞洲四小龍也逃脫不了這場厄運。在金融危機中,各個國家和地區竭盡全力抵御危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各國之間很難達成一致,甚至出現以鄰為壑的情況,經濟危機由此蔓延開來并給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造成嚴重的沖擊。在這以后,亞洲各國開始意識到建立亞洲國家(地區)間貨幣協調機制的必要性,而統一的貨幣體系是其一種極為有效的形式。統一貨幣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度部分貨幣主權,換取金融體制的穩定,能夠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機。在亞洲建立某種形式的統一的貨幣聯盟有利于提高亞洲各個國家及地區的金融穩定性;改變亞洲國家普遍存在的對美國依賴較大的狀況,增強獨立性;同時有利于提高共同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

2.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的必然要求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隨著東亞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東亞經濟總量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實力和經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與歐盟、北美成為世界上三大重要的經濟圈。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前世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趨勢,東亞各個國家和地區近些年來發展了各種機制的區域經濟聯合,既有東盟10國、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框架,也有東盟與中、日、韓3個“10+1”機制,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而統一的貨幣是一個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階段,或者說是最終目標。國與國之間、國家與地區之間要素的自由流動、匯率機制的有效協調以及貨幣走向統一是每個經濟體所期盼與不懈追求的目標。

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東亞區域內貿易規模不斷增長。如果一個經濟體在區域內的貿易、投資份額很大,它會從區域匯率制度合作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從經驗研究看,1990-1998年間,亞洲經濟體中有45%的出口和49%的進口發生在區域之內,各個經濟體40%的直接投資來自區域內部。區域內經濟體之間貿易密度指數(反映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密集關系)顯示,有13對之多的亞洲經濟體之間貿易密度指數超過5(較高水平),而在歐盟,只有4對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密集度超過5。而如今,亞洲區域內的貿易量目前已經超過50%。這表明,亞洲地區貿易投資的一體化程度對進一步的貨幣合作有現實的要求。實行單一貨幣會減少或避免由于各國及地區貨幣間匯率波動引起的貿易摩擦,因為貨幣匯率的波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波動從而影響貿易條件,最終會影響貿易投資。再者,如亞洲不能實行一種共同貨幣,就必須以第三國的貨幣作為貿易支付手段,這無形中加大了交易成本和金融風險。因此,區域內單一貨幣的實施有利于為區域內貿易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區域內貿易的增長。

我們也可以運用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來分析在東亞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在亞洲實行統一貨幣的好處。20世紀6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對固定匯率制下使用的貨幣政策進行了經典分析。如圖1:“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即這個三角形不可能存在。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么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如果要求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如果放棄資本流動,將退回到閉關鎖國的封閉經濟體系,不利于經濟增長。如果放棄匯率穩定性,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這樣看來,只有選擇發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比較可行。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意味著建立區域單一貨幣體系,實現了單一貨幣,可以提高貨幣體系的透明性。由于統一貨幣區內各國都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某個國家突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統一貨幣能夠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節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降低金融風險(如亞洲不能實行一種共同貨幣,就必須以第三國的貨幣作為貿易支付手段,這無形中加大了交易成本和金融風險),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

在亞洲建立統一的貨幣符合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共同利益,尤其在東圖1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亞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歷史背景下,統一的貨幣“亞元”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二、推行“亞元”所面臨的困難

一般理論認為,在一個區域內實行統一的貨幣,必須滿足幾個條件:其一,地區的經濟水平必須較一致,或較為接近。其二,區域內政治穩定,國際間比較團結友善或隔閡較小。從歐元發展的歷程中可以意識到以上兩點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亞洲各國社會和文化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宏觀經濟政策差異巨大,歷史與當前的政治矛盾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些給亞洲貨幣一體化帶來較多阻力,甚至連同亞洲區各國在局部的區域經濟合作也較為困難。

1.經濟發展水平及宏觀政策的差異

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3萬多美元;也有像韓國和新加坡這樣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人均GDP在1萬美元以上;而老撾、柬埔寨等較落后國家,人均GDP小于1000美元。發展水平差異過大容易導致合作目標不一致,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希望更多的市場準入,以期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希望更多的差別待遇、直接投資及技術轉讓,這種不同的利益需求必然會不利于合作的進行。同時,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使其實行的宏觀經濟政策存在差異,尤其是在金融體制方面,這使得金融融合更為困難。一些國家或地區不愿放棄自己的金融政策,更不愿放棄自己的貨幣。上訴這些都為亞洲貨幣一體化的進展及“亞元”的創建制造了困難。

2.社會和文化的差異

就東亞而言,不僅在地域、人口、資源等自然條件方面差異很大,而且在政體、文化、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較大差別。

從政體上看,東亞有實行議會共和制的國家(新加坡),有實行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印度、菲律賓),有人民代表制的國家(中國、老撾、越南),還有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文萊),軍政國家(緬甸)。

從經濟體制上看,既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又有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

從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上看,既有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又有受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及西方文化影響的國家。

這些差別使一些國家很難走到一起,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的發展。

3.政治因素的制約

冷戰的特殊背景加重了東亞各國間的隔閡,使之難以形成區域一體化所必需的目標一致性和凝聚力。其次,東亞各國(地區)沒有平等參與區域合作的歷史,區域合作的理念和認知都很薄弱。再次,歷史的糾葛和當前的矛盾仍然無法得到解決,由于戰后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推諉和逃避,致使東亞大部分國家的強烈不滿。同時,諸如臺灣問題、中日東海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雖然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東亞各國已經普遍地意識到加強地區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在努力加強溝通和互信,但這些阻礙合作的消極因素很難在短期內根本消除。

4.美國等國的影響

如果亞洲有了共同貨幣“亞元”,有自己的貨幣基金組織(AMF),美國在亞洲經濟區內的影響力勢必削弱,控制權也會減少,這顯然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美國十分擔心,如果亞洲實行了統一的貨幣,亞洲發行債券時就可以代替美元來計價,“亞元”就可以成為亞洲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到這時美元勢必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因而,美國是不會任由亞元“誕生”的。自1880年國際貨幣體制誕生以來,國際貨幣制度必然體現國際政治內涵。而在國際政治中,“制度”歷來是“大政治”,是各國必爭之地。當前的美元體制是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市場化延伸。美國的金融市場成為各國融資的主要場所,美元成為國際樞紐貨幣,國際貨幣體制實際是“美元體制”。美國建立起的“美元體制”決定了美國必將全力捍衛美元體制。美國也會擔心日本的快速增長與“脫美元化”等相合流,就會對美元體制構成沖擊,使美國控制世界的結構性權力下滑。

由此可以看出,亞洲貨幣一體化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面對著各個方面的困難。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區域合作意識的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必然會加快,而貨幣一體化作為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實現形式也必然會成為可能??梢哉f,“亞元”雖然前途光明,但道路卻不平坦。

三、“亞元”的整合途徑

近年來,關于"亞元"問題的討論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

在亞洲單一貨幣區整合途徑上,目前有兩種提法:

第一種是以日元為核心建立ACA(AsianCurrencyArea)。日本是亞洲頭號經濟大國,同時日元是國際儲備性貨幣。近年來,日本與東亞各國的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在某些國家,其重要性已經超過了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區域內密切的經濟關系及日元的國際性地位表明應該讓日本在領導亞洲國家走向貨幣一體化方面發揮主要作用,日元也理所當然成為組建“亞元”的核心貨幣。但是,日元兌美元匯率動蕩不定以及日本在20世紀末陷入長達10年的經濟衰退,銀行系統危機迭起,不良貸款數量驚人,遭遇金融危機的風險越來越大。以日元作為亞洲貨幣整合的核心充滿了不確定性。同時,因為日本至今尚未就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罪行認真反省,致使其無法取得亞洲各國的信任。

第二種是以人民幣為核心建立亞元體系。這相當程度上歸因于中國整體經濟規模和巨大的國內市場使中國在東亞乃至全世界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中國經濟近些年來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同時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堅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姿態贏得了絕大多數亞洲國家的信任。從長遠看,人民幣雖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貨幣,有可能成為亞洲中心貨幣,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不能自由兌換,因此也不具備作為亞洲中心貨幣的基本條件。

日前,亞行提出以東盟加3的13個國家的貨幣為基礎推出一種新的貨幣單位,亞洲貨幣單位不是可以在交易現場使用的實物紙幣,而是一種根據東亞13個國家貨幣的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因素制定的虛擬貨幣。中國、日本、韓國的貨幣將在亞洲貨幣單位中占據最重要的比重。在目前已經的編制方法下,人民幣比重最大,其次是日元和韓元。

上述兩種提法在現階段都存在其自身的缺陷,而亞行提出的建立亞洲貨幣單位也只是向貨幣一體化發展的一種嘗試。亞行長特別顧問,河合正弘表示“以東盟加3的13個國家的貨幣為基礎推出一種貨幣單位,通過觀察這一指數,我們希望能夠分析東盟加3的13國貨幣作為一個整體相對美元或者歐元的匯率變化趨勢,以及這13種貨幣中的每一種相對于13種貨幣的均勢是如何變化的。”這種嘗試如果成功將為日后在亞洲推出統一貨幣“亞元”打下堅實的基礎。成功與否,我們拭目以待。

亞洲貨幣一體化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但如何推出“亞元”作為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實體貨幣仍在探索之中。筆者認為,在推動亞洲貨幣一體化過程中不可忽略東亞區域內的三個大的經濟圈。

第一,東盟(Asean)經濟圈。1967年東盟正式成立以來,隨著經濟實力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以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為例,2001年至2004年,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百分之二十八點八。2004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創紀錄的10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2005年更是突破1200億美元。由此可見,東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顯現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第二,中國經濟圈。中國經濟圈是以中國大陸為核心,包括中國的港、澳、臺三個經濟實體的經濟高速發展的區域。香港的經濟一直是亞洲經濟的先鋒,香港、澳門與大陸的經濟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大陸也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香港、澳門經濟后盾。近年來,盡管大陸與臺灣由于政治原因仍存在隔閡,海峽兩岸“三通”仍然沒有真正實現,但是,海峽兩岸貿易和經濟合作有了非常顯著的進展。2005年,在臺灣島內外貿增幅明顯放慢的情況下,海峽兩岸貿易持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再上一個新臺階。依商務部統計,2005年兩岸貿易總額首次突破800億美元。在海峽兩岸先后以經濟實體身份加入WTO后,臺灣對大陸商品的限制也將逐步取消,兩岸的經貿往來將更為密切。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兩岸三地經貿往來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圈將在亞洲甚至世界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東北亞經濟圈。由中、日、韓組成的東北亞經濟圈可以說是亞洲經濟的領頭羊。在這個經濟圈中囊括了亞洲最為發達也是世界重要的發達國家的日本以及新興工業國家的韓國,同時也包括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的中國??梢哉f這三個國家領航了亞洲的經濟。

在整合亞洲貨幣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這三大經濟圈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地位,同時要注意三大經濟圈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亞元”的推出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亞洲推行貨幣一體化已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東亞的國家和地區的共識。現如今,在這個大范圍內推行貨幣一體化存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先在這三大經濟圈的內部推行貨幣一體化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然后,在這三大經濟圈自身實行單一貨幣的基礎上可以逐步發展經濟圈間的統一貨幣。具體方案可以有如下:

分別在中國經濟圈、東盟經濟圈內推行單一貨幣,然后隨著兩個經濟圈內單一貨幣體系的完善,逐步推行以兩個經濟圈自身單一貨幣為基礎推出“亞元”。如圖2所示:之所以未考慮東北亞經濟圈,是因為由于政治原因,東北亞經濟圈各國在一定時期內很難實現合作。

1.在中國經濟圈推行單一貨幣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在介紹中國經濟圈時已經就中國經濟圈內中國大陸、中國的港、澳、臺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作出了分析。在這里,我們根據中國經濟圈內經濟實體間2000-2004年間相互貿易數據做更為直觀的補充分析。

圖4香港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圖5澳門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圖6臺灣貿易情況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從以上所列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圈內經濟實體間貿易交往緊密,貿易量巨大。因此,在區域內推行單一貨幣以減少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更加合理地配置資源成為可能,這些將為各經濟實體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下面,我們就在中國經濟圈內推出單一貨幣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就香港而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業非常發達。推出區域性單一貨幣實現金融整合可以為香港金融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同時,香港的金融企業進入大陸勢必推動大陸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陸商業銀行的素質,有助于穩定大陸的金融體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大陸對香港金融界的支持也為香港加入區域單一貨幣的金融聯合增添了砝碼。

澳門方面,區域內實行單一貨幣,最為主要的是對澳門博采業的促進。博采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實行單一貨幣將使澳門的博采業更加興旺;同時,其也必將帶動澳門的旅游業。

而對于臺灣,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幾次面臨金融風險,2000年以來,臺灣不斷出現亂局,經濟衰退,人心不穩。臺灣金融界已經意識到推進區域內金融整合的必要性,創建單一貨幣實現區域金融整合可以提高臺灣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臺灣的金融業也是比較發達的,它一定程度上也將獲得與香港一樣的收益。盡管由于政治原因實現這一步還比較困難,但是隨著海峽兩岸先后加入WTO,區域經濟聯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在東盟經濟圈推行單一貨幣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在東盟經濟圈推行單一貨幣的可能性要大于在中國經濟圈。1967年東盟正式成立至今已經歷了38年,成員國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信任度都比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總的來看也大體相當。在東盟推行單一貨幣可以使東盟國家的聯系更加緊密,區域內的資源配置將更趨合理,共同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也必然加強。

3.以兩個經濟圈自身單一貨幣為基礎推出“亞元”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隨著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不斷發展,中國與東盟的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圈的建立將使這種聯系更為細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也將扮演重要角色。從當前中國與東盟的貨幣聯系看,一些東盟國家已經將人民幣視為硬通貨儲備。據估計,目前在境外流通的人民幣總計達到了300億元,約占人民幣總流通量的2%,而與中國山水相連、人員和商品流動異常密切的東南亞諸國成了人民幣流通最集中的區域。在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并存在著嚴重通貨膨脹的東南亞國家,人民幣不僅成為一些地區的主流結算貨幣,而且竟被政府機構、企業和個人當作與美元并列的外匯儲備幣種。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高,尤其是,如果在中國經濟圈推行單一貨幣成為現實,那么此單一貨幣將被視為更讓人放心的硬通貨。同時,隨著東盟國家經濟的騰飛,區域內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區域經濟的發展對市場向更大、更完備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這些都使兩個經濟圈的單一貨幣整合成“亞元”可能性加大。此階段的“亞元”將于日元組成亞洲兩種強勢貨幣,發揮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一體化貨幣所帶來的種種好處?!皝喸眳^也將隨著其作用的日益顯現而逐步擴大,區域經濟的發展將更進一步。

由此看來,以這種方式整合的“亞元”具有相當的可行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亞元”的創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逐步融合,同時要合理、妥善的解決金融融合中可能帶來的一些短期內的經濟指數波動。

綜上所述,在區域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在亞洲建立屬于自己的一體化貨幣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亞元”作為亞洲區域貨幣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正在被不斷的探索中?!皝喸钡哪J竭€需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赫國勝等.《新編國際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

[2]許崇正等.《歐元貨幣一體化與國際資本市場研究(兼論歐元與國際貨幣和外匯市場以及建立亞元)》.中國財經出版社,2004.3

[3]蘭欽妹.“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制約因素”《對外開放》,2004年第10期.

[4]何帆.“危機后的東亞貨幣合作”.《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