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企業融資問題透視
時間:2022-12-22 06:44:00
導語:民族地區企業融資問題透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族地區的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困難的局面,制約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與其他地區相一致的共性原因,也存在諸如基礎設施落后、高素質人才外流導致削弱企業綜合實力等特殊性,應當從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金融支持平臺和提高企業自身實力等方面綜合地解決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
一、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融資渠道不通暢
從內源融資來看,我國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的現狀不盡如人意,—是中小企業分配中留利不足,自我積累意識差,二是現在的稅制使中小企業沒有稅負優勢,三是折舊費過低,無法滿足企業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的需要。四是自由資金來源有限,資金難以支持企業的快速發展。從外源融資來看,中小企業可以選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公開融資和私募融資等三種渠道,但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成立的初期資金需求是靠自籌,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擴大再生產,購置固定資產等系列投資,所需資金成為瓶頸問題,因中小企業規模小,管理不規范,財務信息不透明,缺乏自主創新,產品同質性多,沒有競爭力,現行情況下缺乏從正規渠道獲得銀行貸款的條件。
(二)融資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首先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嚴重依賴內源融資,外源融資比重??;其次在以銀行借款為主渠道的融資方面,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擔保貸款為主。再次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業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貸款,若以固定資產投資進行科技開發為目的申請長期貸款,則常常被銀行拒之門外。再加上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性金融機構較少,僅有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及成立不久的村鎮銀行,難以有效滿足中小企業資金需求
(三)融資成本較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相關籌資費用。與大中型企業相比,民族地區中小企業在借款方面不僅與優惠利率無緣,而且還要支付比大中企業借款更多的浮動利息。同時,由于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多采取抵押或擔保方式,不僅手續繁雜,而且為尋求擔保或抵押等,中小企業還要付出諸如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等相關費用。正規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塞使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從民間高利借貸。
所有這些都使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二、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原因分析
(—)企業信用等級不佳,主動融資意識淡薄1.中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民族地區大多數中小企業仍然是家族式企業,是個人說了算或內部人說了算,不具有規范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報告真實性和準確性低,管理水平低下,運作不規范等問題,這正是治理結構不健全所致。
2.中小企業自身信用不足
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成為市場交易的基本準則,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企業信用的好壞對其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民族地區中小企業信用評級A級以上的中小企業所占比例很低,絕大多數在B級以下,其中相當一部分企業根本夠不上認可的信用等級。
中小企業信用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金融機構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當前金融體系制約,銀企信息不對稱
1.缺乏市場化的利率調節機制,損害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積極性從過外的情況來看,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一般都要高于市場的平均利率水平。美國的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水平。美國的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就比大企業的貸款利率水平高出1-1.5個百分點左右。但是我國目前對利率和收費的規定是固定的,自由浮動的范圍十分有限,這種機制不利于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
2.信用擔保體系的不完善,中小企業尋求擔保困難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存在著擔保機構不多,擔保資金不充足,擔保手續繁雜的諸多問題。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銀行則在中小企業的抵押物要求十分嚴格,一般偏好于房地產等不動產的抵押。而中小企業大多受經營規模所限,固定資產較少,土地房屋抵押物不足,一般很難提供合乎銀行標準的抵押品。
3.銀企信息不對稱和銀行的不利選擇信息經濟學認為,在經濟運行中的任何一項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就會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要求貸款最大限度地披露其個人信息和經營信息,而中小企業公開有關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必將為自己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因此中小企業不愿按銀行的要求披露所有的信息。同時,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中小企業地域分散規模小,大部分不具有資信記錄,銀行很難得到中小企業的相關信息,在無法充分了解申貸企業真實情況的條件下,銀行為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被迫給予中小企業“信貸配給”待遇,即要求更高的利率(相對與大型企業)或其他較苛刻的條件,甚至拒絕貸款。
(三)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強,政策需進一步配套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中小企業融資本中,政府和社會信用等外部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前政府往往傾向于制定一系列意見辦法,而不能根據中小企業的特殊性,從實質上給予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如減少稅費,增加財政貼息、提供信息咨詢和培訓等。同時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中介機構抵押、登記評估不規范,被擔保企業和貸款銀行對中介機構認同率低等。
(四)民族地區現有經濟發展水平限制
1.少數民族地區自身儲蓄資金來源匱乏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少數民族地區的個人儲蓄水平也低于其他地區。2007年末(《中國聯合商報》),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5個民族自治區各項存款余額是16862.05億元,僅占全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5.46%,按照國家規定,“貸款比例不得超過存款的75%”,因此,低存款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向銀行貸款的額度。
2.少數民族地區資金流失嚴重
隨著市場改革的深入,各個地區的資金要素都遵從經濟規律一齊涌向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東部地區和沿海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沒有優越的市場條件,無法吸引外部資源,反而讓自身的資金通過銀行存貸差、橫向投資和股票交易流走。
三、民族地區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建議
(—)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和拓寬融資渠道
1.拓寬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狹窄,資本市場結構單一。積極拓寬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種方法,可逐步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積極穩妥完善創業板建設,總結中小企業板塊設立以來的運行和監管實踐,設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業板上市條件和規則。二是發展債券市場,廢棄傳統的多家審批管理的債券體制,建立起真正由市場發行、交易和依法管理的發債機制,讓中小企業平等進入市場發債融資。
2.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區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當前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一是要發展一大批中小商業銀行,包括民營中小銀行,促進競爭,使中小金融機構有動力去接近中小企業,并最終與中小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二是設立中小企業投資公司,中小企業投資公司以民間出資為主,政府投入一定的資本金,向銀行貸款取得運營資金后,向小企業以產權投資,貸款和貸款擔保的方式注入資金。三是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對有利于公共發展的中小投資項目給予信貸或信用擔保方面的支持。
(二)積極融入現有國家金融體系
1.深化投融資改革要以率先落實和創新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積極爭取銀行信貸資金、國債項目資金、社會資金投入,建立政府投資、企業融資、民間集資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以此解決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瓶頸問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前提是要把城市建設工程按經營程度進行科學分類。城市基礎建設一般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可經營項目,如自來水、供電、供氣、通訊、電力;另一類是地下網管、交通設施、城區路道為準經營項目。第三類是不收費的公路、開放式的綠地、公共污染治理及文物古跡恢復建設。對可經營項目要把它推向市場,采用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的融資模式,實行企業化運作;對準經營項目,政府可給以補貼,交企業融資營運;只有那些非經營性項目,才可以申請政府各項財政支持和資助。
2.爭取國家投資支持
要站在全局的位置上,認真研究國家將可能對民族地區加大哪些投資力度,在地方配套資金比例、貸款利率等方面爭取到更多的優惠,降低對民族地區的能源開發、交通、通訊、培育支柱財源等方面項目的配套資金比例或取消“拼盤”政策。爭取在加快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等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行業的發展方面得到投資傾斜政策,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上一些大中型項目,形成帶動當地經濟增長的生產能力。根據民族地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從政策上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民族地區采取多種靈活措施吸引和利用國外資金、技術,開發利用當地能源和礦產、旅游等資源,以及發展加工工業,鼓勵外商到少數民族地區投資。在信貸政策上,制定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信貸政策,逐步增加對民族地區的信貸規模,或設立對民族地區的專項信貸,幫助民族地區建立支柱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
3.優化產業結構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應重視解決經濟結構與信貸結構調整的契合問題,實現經濟與信貸服務良性互動發展。首先應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產業,改善民族地區交通落后、信息閉塞、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現狀,以降低民族地區企業的運營成本。其次是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加快稀有礦產資源、旅游資源、能源資源、生物資源、藥材資源的開發,引導產業結構逐步升級,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促使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集中流向具有地區比較優勢的行業,促使優勢企業快速發展。三要發展外向型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以開放促開發,帶動民族地區經濟振興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四是形成企業融資的內部良性機制,即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使融資活動融于企業產權運營和變革中,從而激勵企業的融資行為,規范企業對資金的使用。
- 上一篇:物價上漲原因及金融策略
- 下一篇:剖析民營產業集聚水平增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