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在線教學交互設計策略

時間:2022-05-17 09:20:25

導語:小學教師在線教學交互設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師在線教學交互設計策略

摘要: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將從應急狀態走向常態化,為提高在線教學效果,增強在線學習有效交互,提升在線學習滿意度。從設計思維的角度出發,從教學環境設計、教學交互設計兩方面入手,尋找設計思維+教育的設計解決方案?;谠O計思維,改善在線學習交互環境,促進師生、生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交互,最終提高學習者的在線學習滿意度。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設計思維;教學環境;交互設計

2020年1月31日,WHO總干事譚德賽將肺炎確立為“國際緊急公共衛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concern,PHEIC)。[1]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掀起了大規模在線教學的新浪潮。當國內疫情轉危為安,按下了暫停鍵的企業和學校陸續恢復了生機的時候,意味著我國進入了“后疫情時代“。[2]人們愈加關注“在線教學”質量問題。如何在“雙線教學”的模式下,提高在線教學質量,對后疫情時代的小學教師在線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后疫情時代小學教師在線教學的阻礙因素

人的教育不能脫離社會活動,交互是社會活動的基本形式。此次全球化疫情的出現,打亂了傳統的教學體系,教學的交互系統發生了轉變。疫情之前,大規模在線教學模式并未在中小學教育實行。教學交互是發生在真實環境下,由教師、學生、學習資源組成的三邊關系的相互影響的合作活動。對于后疫情時代基礎教育的發展,李政濤認為,要構建教學新秩序,加快雙線教學的融合創新。即加快“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合”(Online-Merge-Offline),以獲得“雙線教學的互補和雙贏”的教學效果。[3]也就是說在后疫情時代,我們既需要線上教學,同時也需要線下教學。這種“雙線教學”的模式,使得教學交互系統變得更為復雜,因此交互的類型、教學交互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如表1所示。參考上述的交互分類,后疫情時期的在線教學交互可分為四個維度,如圖1所示:[7]基于后疫情時代融合創新的視角,雙線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環境將更為復雜。如何發揮線上、線下交互的優勢,做到“雙線教學”交互有效性?如何保持交互的深度?如何彌補學生與師生間的情感缺乏?這給小學教師在線教學中開展有效的交互帶來了多種挑戰,在線教學阻礙因素增多。

(一)教學環境復雜:教學環境支持著課程活動的開展并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8]通常將教學環境理解為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種類型。在這里主要探討線下真實教學環境和線上虛擬教學環境。后疫情時代基礎教育的走向,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即學校真實教學空間與日常生活虛擬教學空間的聯通匯聚?;诰€上真實的交互環境,師生有較為正式的學習環境,師生的互動效果好,師生間可以形成及時的教學反饋。比如,教師可以輕易地讀出學生的肢體語言,了解當前學生的知識領悟力,從而實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策略。但基于線下虛擬環境下,教與學時空分離。Moor在“交互影響距離理論”提出,遠程學習產生的物理距離會引發溝通上的差距及心理空白。[9]相對于線下的真實情境,線上交互環境缺乏真實情境的生動性;師生由于時空的限制,其互動的深度性不夠,難以達到現場教學合作的深度;交互方式常依賴語音和電話溝通,交流形式較為單一;師生間缺乏心理感知,情感的流動性差,難以形成深度情感體驗。綜上,當前師生的在線交互質量不佳。后疫情時代的教學環境,既包括傳統的真實教學環境也包括技術支持下的虛擬教學環境。如何在雙線教學模式下,將線上教學環境與線下教學環境進行融合創新,最大化地優化教學效果,是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因此,面對這種新型學習生態,小學教師需要對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與學形式等進行重新設計思考。教師應努力認知到:在線教學并不是利用網絡的形式將傳統課程的內容照搬過來,在線教學不僅是網絡的“在線”形式,更重要的是關注在線教學的質量問題。[10]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師生的情感體驗,創設出利于發展學習者的高級思維能力的在線教學環境,激發學習者的內傾學習動機,幫助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交互層次復雜:交互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國外學者Daniel和Marquis,將交互按對象分為學習者與他人的交互和學習者自主學習交互。[11]吳詠荷等學者認為交互的質量與交互的情境相關。有效交互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進行更多有意義學習行為、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12]后疫情時代,除了線下的基于真實環境的交互,還包括基于在線平臺的交互。教學交互可分為媒介平臺、教師、學生、學習內容等多邊關系的交流互動活動。即后疫情時代的交互層次復雜。陳麗分析了遠程教學交互層次類型,建構了交互層次塔模型。她按層次的高低將教學交互依次分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13]具體如圖2所示:綜上所述,交互在課程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交互層次的質量也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完成。例如在低級交互層次中,如若不能完成與媒介的順暢交互,那么就會阻礙操作交互的順利完成,師生間心理距離增遠,無法進行下一層次的交互學習;在信息交互層次中,師生間如若沒有達到交互的效果,就會導致教師在唱教學獨角戲,學生若常處于被動狀態自然會阻礙高階思維的養成,即不能完成概念交互的目標。總之層次之間相互關聯,任一層次的交互不暢,都會影響教學效果,最終導致在線學習滿意度不高。因此,應該設置有效的交互環境,注意每一次層次的交互質量,最終達到最高交互層次。

(三)情感交互復雜:情感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有著重要影響,當人們對事物有著積極情感的體驗時,產生行為的動機就越強,越能挑戰自我,自我效能感不斷增強。人與媒介互動時可以產生某種心理感知,Gunawardena等人把這種心理感知稱作社會臨場感,并且社會臨場感的強弱可以通過人為干預。[14]基于后疫情時代人機交互的虛擬環境中,“教與學分離的本質特點”。師生、生生間情感聯結較弱,這會導致師生、生生間在教與學過程中生發孤獨感,厭倦感、甚至是抑郁感。即師生間心理感知程度較弱,學習者的社會歸屬感不足,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抑制、師生的在線學習投入度不足、學習者之間難以進行積極協作、師生之間難以形成沉浸式心流體驗、師生在線學習產生孤獨感。相對線下教學而言,學習者和師生之間能夠通過對方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肢體動作等方式感知到彼此的狀態。師生之間的心理感知較強,情感隔膜較小,能完成談心層次的深度交流,教學交互的質量較高,師生間更易形成深度學習模式。因此,應提高教學交互中的情感聯結水平,改進師生協作質量。

二、在線教學交互設計相關理論基礎

通過對在線教學交互設計的關鍵理論的整理,有助于從不同維度了解教學交互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的關聯。

(一)教學交互理論?!敖换ァ笔嵌噙吅献鹘涣鞯倪^程。陳麗教授將遠程教學交互按層次高低分為: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15]低級到高級的實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確保低層次交互的有效性,高層次交互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在教學交互設計中,我們應注重交互的層次性,不可忽視每一個層次的交互質量。(二)社會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通過真實社會實踐的交互產生的,并認為學生通過成人及同伴的協助所進行的真實或情景化的學習,可稱為有意義學習。即創設社會實踐環境尤為重要,需加強真實社會情境體驗設計。

(三)具身認知。具身認知理論關注“身體”本身的價值,身體并不作為大腦的被動接受者,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碰撞出新的認知。[16]因此在交互設計中,應將身體感知器官,如視覺、聽覺、觸覺作為設計元素加入到設計中,讓思維隨著身體的感知通道打開而迸發出來。

(四)交互設計。交互設計,是指在用戶與產品的交互過程中進行設計,以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優化用戶體驗。[17]因此在交互設計中的應堅持“用戶”為本的原則,即在了解用戶的前提下提供一個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三、基于設計思維下的在線教學交互設計策略

設計思維是設計師基于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創新思維和方法論。在處理問題時,設計師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并利用綜合知識來找問題、定位問題和分析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19]在面對設計廣泛轉型時,張凌浩提出了“為轉型而設計的教育思考”。所謂轉型設計,其目的是為了適應當今時展,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而轉型的思考。[20]設計思維即對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面對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從應急狀態走向常態化,其人才定位、教師角色定位、教學形式,也需要廣泛轉型,可以思考如何通過設計思維,培養教師、學生的創造力。

(一)教學環境設計。師生間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展離不開教學環境的支持。教學環境既是學習空間的物質保障,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習欲望、促進有效學習的心理基礎。(1)物理環境:設計安靜適宜的學習空間。后疫情時代的真實空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式學習空間,另一種是居家式學習空間。從設計思維的角度來看,空間實質上是人的情感需求的一種投射。第一,重視光源設計。除了明亮護眼的光環境,更加需要思考的是光環境對于人的心理情緒的撫慰作用,比如暖色的光源可以給人溫暖、親切的體驗。第二,巧用視錯覺效果。相對正式課堂而言,居家式狹窄空間易使學生產生孤獨感。因此可以通過視錯覺設計,引導人們進入更寬敞、更安全的空間中,達到舒緩心情的作用。第三,重視空間流動。根據具身認知,應解放身體被禁錮的感覺,小學階段孩子的天性本是愛玩多動。通過打造空間的“有界無限”感,促使師生進行更多開放交互活動,讓思維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而流動起來。(2)心理環境:引發積極情感體驗。積極的心理環境使教師和學生的情感聯結更為緊密。環境里彌漫著師生間友善、和諧、溫情的音符,學習者的主動學習意愿增強,教師的教學的效果越好,愈加形成良性教學循環。第一,增強師生間情感聯結水平。課堂心理環境的創設,應加強師生間的情感聯結,形成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對于線下教學而言,可以多組織學生參加當下現實題材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分組,教師在學生有疑惑的地方做好引導著的角色,師生一齊完成合作學習,進一步加強情感聯結。第二,營造沉浸式交互環境。對于線上教學而言,由于交互存在異步性,師生之間較難形成面對面形式的深度性和針對性。應努力創設出沉浸式交互環境,縮小虛擬環境下的師生間心理距離,營造出和諧有趣的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傾動機,引發較深層次的互動,師生共同建設創生性課堂。

(三)教學交互設計。交互設計是在了解用戶的前提下,用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關于用戶體驗的概念,設計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認為,商品若注入了情感元素,那么這件商品就兼具美感與可用性,商品的價值屬性更高。[21]那么將設計思維融入到教學設計時,同樣需要考慮到用戶的美好體驗,即師生在線學習的美好體驗。(1)媒介交互設計。媒介是人機互動的橋梁,設計出適宜用戶進行友好操作的界面,有助于提高用戶的操作交互水平和使用滿意度。第一,重視視覺體驗效果。能最快在同類產品中以差異化勝出的,最直觀的就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因此要格外注重用戶界面的圖標、字體、顏色、形狀、位置等元素的設計,在美學上吸引用戶,符合用戶的審美需求,以達到良好的視覺體驗效果。第二,采用易用性設計原則。如果一個產品的操作過于繁瑣,用戶的使用頻率就會降低,反之就會增加用戶的產品頻率。因此,應設置簡單易懂的操作向導步驟,以優化用戶操作體驗。第三,重視舒適的情感體驗。情感是讓用戶和產品的建立良好關系的紐帶。如果說美感是用戶視覺體驗的第一道門檻,那么舒適的情感體驗,則是真正打開用戶心扉的鑰匙,能增加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心流產生的幾率,引入沉浸式體驗,獲得較好的媒介交互效果。因此在媒介交互設計中應加入情感元素,加強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信任關系。(2)師生交互設計。Moore的“交互影響距離理論”認為,遠程學習產生的物理距離會引發溝通上的差距及心理空白[22]即在線學習中師生間心理距離較遠,師生情感聯結較弱。相對線下教學而言,師生較難達到談談心式的深度性交流水平。因此,應通過更多有效的、及時性、針對性的交互設計,增強師生間的心理感知。第一,及時的反饋提醒設計。當師生在教學中完成一系列互動時,比如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提出疑惑時,對教師的授課質量進行評論時,可以增加類似已讀功能的設置,讓師生了解到這是一個雙向且有效的教學交互,從而拉近師生心理距離。第二,增強真實沉浸體驗設計。比如建設虛擬教室,利用虛擬場景的設置,讓師生盡可能感知到彼此的存在,營造沉浸式體驗環境,尤其重視師生的身體體驗,增強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第三,豐富師生社交互動形式。已有研究表明社會交互,群體認同有助于沉浸體驗,在線學習平臺的開發者可以制訂有針對性的、能夠促進師生投入的趣味性交流形式。(3)生生交互設計。相比線下教學獨特的地理優勢,生生可以通過實時交互完成教學交互。但目前在移動教學生態中,生生間的有效交互較為困難。生生間由于存在跨地域的物理距離的疏遠關系,情感上常處于孤立封閉的狀態,生生社會關系淡化,同伴交往困難,甚至引發生生的焦慮和沮喪感,生生交互質量不高。這種不良的生生交互,不利于生生間開展協作學習,即學生創新合作能力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因而需要加強生生在虛擬環境中的社會聯結感,促進生生間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交往力和領導力。第一,豐富同步交互的趣味性,促進生生間頭腦風暴的進行。如在在線聊天、在線討論區等形式的同步交互中,可以增添類似滾動彈幕設置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的積極性,培養生生的創新能力。第二,鼓勵學生多進行異步交互形式,滿足學生進一步對某一問題的深入了解,可以增添留言區的互動評述環節,在評述中增強生生聯結感。第三,設置虛擬模型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虛擬模型的角色扮演,生生之間可以在虛擬情境下,通過虛擬模型的表情,手勢等,提高交流者本人的表達清晰度,有較好的代入感并完成對虛擬模型的情感投射,提高生生間的溝通質量。(4)學習資源交互設計。學習資源作為重要的課程內容,是教師教學材料的選擇,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資料的來源,因此應重視學習資源的交互設計。第一,提倡跨界合作,倡導設計學術多樣性。讓教育家,學科專家,設計師跨界合作。學習資源是學習的基礎,但多數在線學習平臺在資源建設方面,缺乏教育教學和學科專家隊伍支持,學習資源的適用性不高。因此通過跨界合作提高學習資源的適用性。第二,推送差異化學習內容。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能根據現學進度,及時按學生的潛力差異化定制學習內容。第三,設置獎勵機制設計。當學習者完成了與挑戰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時,能夠收到明顯獎勵提示。可以設置語音獎勵,也可以設置豐富的小標簽“三好學生”類的富有趣味性的鼓勵,進一步強化學習行為,使學習者投入更多時間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第四,增加有聲朗讀設計。低年級孩子字音認不全,通過有聲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減輕閱讀負擔,提高閱讀興趣。

結語

疫情期間的大規模線上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下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引發了教育教學的新思考。后疫情時代,線上加線下的融合教學將成為常態,融合創新成為新要求。因此提高在線教學效果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時代下的在線教學阻礙因素,提出了基于設計思維下的教學交互策略,即創設適宜的在線學習教學環境,增進教學交互的有效性,最終提高學習者的在線學習滿意度。

作者:潘青云 韋雪艷 單位:江南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