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行為研究

時間:2022-01-25 08:32:31

導語: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行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認知行為研究

摘要:本文選取廣東省粵西某市幼兒園教師為對象,通過問卷法調查目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認知和教育行為,結果表明是否持有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對教師的幼兒心理發展認知影響大,職后提升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行為表現好。在公辦園和民辦園之間,日常精神環境的創設存在顯著性差異。提示需加強面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鼓勵教師考取幼兒教師資格證及提升學歷。

關鍵詞:學前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3月重新修訂且正式實施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增加“促進心理健康”一項,人們對心理健康關注度不斷提高,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是幼兒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南》進一步解釋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需要教師“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1]教師作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需態度上重視兒童心理健康,尊重幼兒個體,知識上具備科學的心理健康觀,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能力上懂得運用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心理健康觀指個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對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看法和觀點。[1]這是幼兒教師開展心理工作的基石,顯性或隱性地影響教師教育行為。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情況

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原則抽取××市各區有代表性的共計17家公辦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各幼兒園隨機選取共計350名幼兒教師作為調查對象。研究方法采用問卷法。根據目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對心理健康內容和維度的劃分,采用自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問卷共31題,內容包括教師基本情況,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認知,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等。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數為0.826,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739~0.901之間。因素分析結果KMO系數為0.820,各因子α值>0.70。共發放350份問卷,實際收回312份,其中有效問卷24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9%。

二、教師認知與行為的差異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認知包括教師的兒童心理健康知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以及看法。分別從教師關于幼兒心理發展的認知、心理健康教育行為兩個方面的基本情況差異進行比較。

(一)教師對幼兒心理發展的認知

1.不同地區間的比較不同地區之間在幼兒心理發展認知方面,市區得分最高,縣城得分最低且低于總體平均得分(22.894分)。不同地區之間教師的幼兒心理發展認知存在顯著差異(F值為5.178;P=0.006<0.01)。2.持有不同教師資格證的教師比較持有小學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幼兒心理發展認知得分最高,其次是幼兒教師資格證持有教師,得分最低的是無教師資格證的教師,初級教師資格證和無教師資格張的教師得分低于平均分(平均分為22.894分)。且各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值為3.467;P=0.017<0.05)。不同地區間進行多重比較的結果可見,在教師的幼兒心理發展認知方面,持有幼兒教師資格證和無教師資格證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25<0.05),其他教師資格證類型之間差異不顯著。

(二)教師心理教育行為差異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經因子分析后,包括兩方面:教師日常精神環境創設行為,教師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與行為。下面將從以上兩方面進行差異分析。1.教師日常精神環境創設行為不同性質幼兒園的比較。經分析,民辦幼兒園教師最注重日常的精神環境營造,其次是集體辦幼兒園教師,而公辦幼兒園教師得分最低,且低于平均分(平均分為35.809分)。不同性質幼兒園的教師之間在日常精神環境創設上存在顯著差異(F值為3.541;P=0.030<0.05)。并對組間樣本進行了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教師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24<0.05),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教師不同最后學歷的比較。經分析,最后學歷是本科的教師得分最高,最低分是專科為最后學歷的教師群體,且低于平均分(平均分為35.809分)。不同性質幼兒園的教師之間在日常精神環境創設上存在顯著差異(F值為3.541;P=0.034<0.05)。并對組間樣本進行了多重比較,結果可見,最后學歷是本科與專科的教師之間在日常精神環境創設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30<0.05),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2.教師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與行為專科畢業教師是否提升學歷的比較。??茖W歷起點的教師中,提高學歷的教師與無提升學歷的教師相比,在專門的教育行為上得分高于平均分(23.524分)。

三、討論

(一)各地區間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認知有差異,行為表現無差異

本研究顯示該市各地區間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認知存在差異,且縣城的幼兒教師認知得分低于市區和鄉村的水平。越來越多的教師能夠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研究結果顯示,77.1%的教師完全認同“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有1.2%的教師不贊同或不確定,且仍有少部分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行為表現不良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屬于保健醫生的工作范疇”。其中,縣城的教師有73.2%完全認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而市區和鄉村分別為76.7%和84.6%。另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幼教人員對幼兒高發的六大心理問題的辨識能力較差,對其致病原因、治療辦法等方面的知識十分匱乏[5]。在本研究中,教師對自己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了解幼兒常見心理問題的評價顯示,接近過半教師認為自己“完全了解”,但仍有一半的教師認為自己“比較了解”或“不了解”。教師“看重幼兒自信的自我概念”上,52.7%教師“完全認同”,37.6%教師“比較認同”,選擇“不確定”的占6.1%。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行為,不同地區不存在差異,教育行為評價的平均值為59.2分,中值為60分。

(二)提升學歷的教師中,最后學歷層次高,教育行為表現越好

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提升學歷等是目前加強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方式。其中函授課程相較于培訓內容更加系統,授課時間更長的特點。本研究發現,提升學歷至本科的幼兒教師人數為67人,在第一學歷為??茖哟蔚睦蠋熤姓?0%,最后學歷為本科的教師在日常精神環境創設和專門心理健康教育行為表現上優于最后學歷為專科的教師,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根據結果進一步發現,??破瘘c的教師中,提升學歷至本科的教師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與無提升的教師存在顯著差異,前者表現更好。

(三)在日常的精神環境創設上,公辦和民辦幼兒園之間差異大

《指南》中指出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需要教師“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精神環境作為一門“隱性課程”,直接作用于幼兒的情意系統,對幼兒的認知發展、自我意識、社會性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7]公辦幼兒園教師中總是“使用微笑、點頭、撫摸、目光接觸等讓幼兒感到安全、愛和支持”占60.2%,民辦幼兒園占63.4%;“我會表揚或肯定幼兒”一題中,公辦幼兒園教師中63.7%選擇“總是”,有1.8%的教師選擇“從不”。民辦幼兒園中74.8%選擇“總是”,無人選擇“從不”或“偶爾”。公辦園中,41.6%的教師會主動詢問幼兒的消極情緒并幫助化解,1.8%的教師選擇“從不”,無人選擇“偶爾”。在民辦園中,會這么做的教師比例為31.7%,2.4%選擇偶爾,無人選擇“從不”。由此可見,民辦園教師相較公辦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及時肯定與鼓勵更多,但公辦園教師對幼兒消極情緒的干預頻率更高一些。

四、結論

(一)加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從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上給予教師指導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崗教師的相關培訓機會較少。一方面,建議增加培訓頻率,增大培訓覆蓋面。另一方面,培訓內容應包括兩大內容。一是正確評價幼兒心理健康狀況的能力。正確評價幼兒心理健康狀況,了解心理健康幼兒的行為特征。教師能夠敏感發現幼兒的異常表現,如吸吮手指、遺尿等。除了注意侵害他人利益的兒童,還需注意不忽視那些有焦慮、沮喪、抑郁等自我損害情況的兒童。此外,還需增加幼兒行為觀察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具體觀察技巧和方法,從行為上給予具體指導。二是教師自身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情緒具有傳染性,幼兒易受暗示,易模仿,因此要重視營造良好和諧的情緒,創設積極的精神環境。幼兒教師應根據自身的氣質和性格特點設計自己的“情緒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風貌、積極平和的心境、穩定的情緒狀態出現在孩子的面前,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情緒示范。如果教師經常有愛沖動、急躁、情緒不穩、喜怒無常、心煩意亂、焦慮不安、大聲呵斥、發火等情緒不良、行為失控的表現,則很容易感染幼兒,產生負面的影響和暗示,促使其形成不良情緒特征和性格[8]。

(二)教師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個人職業素養

“學習力”就是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要素。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習力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學習力具有五種曲線,包括蒙智曲線、早謝曲線、中庸曲線、卓越曲線、睿智曲線。[9]本研究調查可見,教師普遍認為平時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較少的原因是“認為它重要,不知從何入手”。“不知”即“未知”,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不僅需要外力,更重要是個體內部的驅動力,知識資源的獲取、采擇、建構過程都依賴個體自身。人的學習力曲線掌握在自己手中。(三)從適宜性的角度出發,明確心理健康的教育重點———“健康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繁復,若要面面俱到反而會造成淺嘗即止的局面。從幼兒的年齡出發,“自我意識”在學前期出現并逐漸發展,在1歲左右開始產生自我意識,由稱呼自己為“寶寶”到學會稱呼自己為“我”;2~3歲時,可把自己與他人加以比較并進行簡單自我評價;4~6歲時,形成了“好的我”“壞的我”的參照系,能夠把自己所做的和別人對他的期望進行比較。[2,11]“自我意識”是個性的發展的基石,自我與個體的心理調適、環境適應等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黃英.幼兒教師幼兒心理健康觀訪談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7(151-152):94-97.

[2]黃芳.課程視野下廣州市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2-10.

[3]王彩鳳.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早期教育,2011(7-8):18-19.

[4]夏菡.論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3(48):54-58.

[5]杜建政,等.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現狀[J].學前教育研究,2015,6:48-55.

[6]楊思亮.幼兒園教師幼兒心理健康觀的結構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5,31(10):85-89.

[7]王艷.幼兒園環境創設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和價值[J].科教文匯,2016,344:107-108.

[8]高月梅,張淮.幼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43-244.

[9][美]艾麗卡·安德森.學習力[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34-35.

[10]王葉,張莉.“比比和朋友”課程及其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啟示[J].幼兒教育(幼兒科學),2017,10:48-51.

[11]沈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

作者:周怡然 古琴 單位: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系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