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師課堂角色轉換研究
時間:2022-07-12 11:02:03
導語:小學音樂教師課堂角色轉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是奧爾夫教學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點。面向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積極嘗試轉換課堂角色,通過學習借鑒奧爾夫教育思想,根據音樂學科的藝術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音樂聽覺感受與情感共鳴,優化音樂課堂設計,做好課堂主持,積極鼓勵師生之間的協作參與,讓音樂課的全部活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新時代;音樂課堂;角色轉換;奧爾夫教育思想
新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音樂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音樂美的過程。那么作為面向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如何貫徹新課標“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呢?筆者認為,教師通過對奧爾夫教育思想的學習研究和運用可以實現新課標所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理性分析現狀,借鑒先進思想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小學音樂教學也進行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熱鬧的課改背后,許多學校還是讓音樂學科成為薄弱學科,音樂成為“小三門”的境況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很多音樂教師因不受重視或是職業倦怠感而失去了教學研究的動力,在教學中還延續著傳統的教學理念,重歌唱輕聆聽,重技能輕感受,重結果輕過程,忽視了音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特點,讓一部分學生由于先天素質的差異,不能在音樂學習中得到樂趣,從而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這樣的教學與現代先進的教學理念相違背,使課堂教學脫離了推行全面素質教育的初衷,也與現代美育教育要達成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應該先要從自身做起,擔負起美育教育的重任,通過學習新理念,尋求現代先進教學模式,努力改變現狀,積極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眾多的教學實踐證明,奧爾夫的教學法正是改變目前音樂教師教學困境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它的理念與我們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奧爾夫教學法的學習,領悟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并將其滲透到音樂教學實踐中。奧爾夫教學法不是一種很快能教會學生歌唱、奏樂的方法,而是強調讓學生接觸音樂實踐。[1]準確地說,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思想和態度。它不是一種固定的、封閉的“框框條條”,它鼓勵和啟發人們自己去創造和安排,它注重的是教學過程,而不是教學的結果?!白尯⒆幼约喝プ觥笔菉W爾夫教學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點。奧爾夫認為,孩子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師心里想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樂。教學的活動,主要是孩子的活動,教學的最終結果,要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怎么做,做得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不去做,那才是教學的失敗。奧爾夫的這些思想理念告訴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音樂教師要想改變現狀,就要努力嘗試轉換課堂角色,發揮音樂教師獨有的藝術特長,不要固守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做一個渾渾噩噩運用現成教案的“搬運工”,或是教條呆板的“教書匠”,而要把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們,精心設置課程,做好課堂主持,鼓勵協作參與,最終達到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目的。
二、轉換教師角色,精心設置課堂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緒的藝術。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科的教學,音樂課的教學結構,應當追求藝術的設計。教師完成一堂成功的音樂課的教學設計,猶如一個企業完成一個成功的策劃案、作曲家創作一首成功的音樂作品,既要有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設計環節,又要不失其藝術性。然而,由于音樂教師對傳統模式的固守,忽視音樂學科的藝術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音樂聽覺感受與情感共鳴,在教學設計上往往缺乏精心獨特的思考和嘗試,教學手段單一,甚至生搬硬套他人的教案,使得音樂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躍和歡樂的氣氛,并且喪失對學生的吸引力。通過觀摩奧爾夫及奧地利教師的教學課例,我們發現,他們的課都是有著充分的課前準備和精心設計,并且上課地點可以根據音樂需要選擇,除了寬大的教室,還有室外的操場、草地,教師甚至可能爬到樹上去吹笛子,讓學生在樹下用打擊樂器為教師伴奏。這種別具一格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方式對于我們轉變固有的教學思維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因此,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音樂教師,必須能夠善于吸收和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理念,優化音樂教學設計,做一位教學的精心設計者。例如二年級的歌曲《小海螺》的教學,一般的教學設計可以是以發聲練習引入,節奏難點切入,歌曲范唱導入,這樣較符合音樂教學常規。若是打破常規,以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為主,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也許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如課前,教師可以把教室環境布置得豐富多彩,掛上各種各樣的貝殼、螺號等海生物標本、掛圖,再把教室座位編排成半圓形;接著讓學生聽《小海螺》音樂進教室,同時映入眼簾的是多媒體課件播放的美麗海濱風光,孩子們會驚喜而快樂地跟著音樂節奏律動進教室。此時,教師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好像來到了什么地方?在這樣美的環境里大家最喜歡做什么?學生回答:來到了海邊,想去撿貝殼、拾海螺、游泳、大聲唱歌……這一節課,學生在這樣充滿“海的味道”的環境里學習歌曲《小海螺》,學得愉快而輕松,如同自己到了海邊一樣快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表現欲望就強烈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不管是朗誦歌詞、拍擊節奏還是律動表演方面,學生們都有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因此,同樣的一節課,好的教學設計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轉變組織方式,做好課堂主持
音樂是一門情緒的藝術,它是不具有語義性和具象性的。每個人聆聽音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條的“教書匠”角色,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對音樂的理解,以學生聆聽音樂的感受為前提,變傳授知識者為教育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做一個“主持人”式的新型音樂教師。例如在教學《花蛤蟆》這首歌曲前,學生律動進教室之后,教師可以像主持人一樣熱情地跟學生打招呼:歡迎大家來到歡樂的音樂課堂!今天,教師還請來了一位神秘的嘉賓,大家一定很好奇吧?讓我們來猜一個謎語,就知道他是誰了——“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穿一件花衣裳,伸出舌頭把蟲抓?!睂W生興致盎然,一下就進入師生互動的狀態。接著聆聽歌曲,學生迫不及待地就開始模仿大蛤蟆和小蛤蟆的聲音、動作,教師適時總結出它們不同的情緒和節奏,讓大家一起感受和模仿。緊接著在聆聽二聲部演唱時,讓學生討論對二聲部音樂的理解,說說為什么要用這種“吵雜”的方式表現?學生會因此展開聯想,有的說是大蛤蟆叫小蛤蟆回家吃飯了,小蛤蟆們聽到媽媽的呼喚在回應,有的說是荷塘音樂會要開始了,大蛤蟆和小蛤蟆們開始歌唱了……最后,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感受和聯想,讓他們用歌聲感受美麗的夏夜大蛤蟆呼喚小蛤蟆的情緒,體會小蛤蟆爭相回應大蛤蟆并感覺和它們的聲音交錯產生的合唱效果。
四、轉變聽課模式,鼓勵協作參與
音樂教師不僅僅只是一個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還應該是活動的參與者和孩子們良好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學生的聽課模式,避免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奧爾夫的教學強調體感,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2]他認為身體是最好的器樂,所有形體動作都要富有音樂性,是發自內心的、自然的、有個性、有變化的。因此,不管是欣賞課還是唱歌課,都可以讓學生在音樂中“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出來。只要“動”起來,教學中存在的不管是節奏問題、音準問題還是多聲部的輪唱、合唱問題,都可以找到恰當的方式表現,都會被輕松解決。例如教學湘藝版二年級合唱歌曲《兩只老虎》時,教師可以游戲的方式表現二聲部輪唱。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輪唱,在聽覺上,有些學生可能會覺得歌唱時會受干擾,或由于第二聲部的介入亂了“陣腳”,或不能完成第二聲部的介入和展開。此時,教師可以把它設計成輪唱游戲來完成。首先教師選一位樂感比較好的孩子和自己一起游戲示范,輪流扮演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的“老虎”。如扮演“一只沒有尾巴”的“老虎”在前面“走”,教師扮演“一只沒有耳朵”的“老虎”晚兩小節在后面“追”,但是要求腳步節奏要一致,前面的“老虎”要多走兩小節,而且要同時結束。不需要多解釋,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輪唱”。接著,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扮演兩只老虎,讓那個示范的學生當領隊,扮演“一只沒有尾巴”的“老虎”在前面“走”,教師帶著另外一組學生扮演“一只沒有耳朵”的“老虎”晚兩小節在后面“追”,同樣要求節奏要一致,前面的“老虎”要多走兩小節,而且要同時結束。第一聲部的學生聽著音樂,生怕被踩到“尾巴”,又怕亂了腳步,跟著音樂節奏不會亂走一步,后面的學生在教師這只“大”老虎的帶領下,很好地完成了第二聲部的介入,節奏穩定地完成了兩聲部輪唱的體驗。最后這個輪唱游戲還可以采用變換隊形方向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不同方向的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的邊走邊輪唱練習。這個游戲不僅解決了輪唱中的節奏和音準問題,還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了四個聲部的音響效果。由于教師的參與,學生感受教師與他們的親密融洽的合作關系,拉近了距離,是他們的“親密伙伴”,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參考文獻
[1]秦德祥.元素性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17-23.
[2]秦德祥.中外音樂教學法簡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34-62.
[3]秦德祥,杜磊.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69-70.
作者:鄭小華 單位:田縣羅華中心小學
- 上一篇:互聯網+時代汽車英語教學模式分析
- 下一篇:酒店精裝修工程施工工藝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