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師PCK發展現狀及優化方案

時間:2022-07-28 11:43:40

導語:英語教師PCK發展現狀及優化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師PCK發展現狀及優化方案

摘要:新時代“外語+”環境給獨立院校的英語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該研究希望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知識(pck)的調查研究,分析獨立學院英語教師是否有效地表征和運用了學科知識及其PCK的發展狀況,結合PCK的理論知識及其發展,提出相應的教師教學知識(PCK)優化路徑模式,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學術的發展。

關鍵詞:英語教師PCK;發展現狀;優化方案

隨著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及國際經貿合作日益頻繁,社會對外語型的復合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也順應社會需求,逐漸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在外語+的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的方向轉型向高校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英語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為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適應高校英語教學課程體系的新要求及信息化環境下英語教學的新要求,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的教學能力勢在必行。發展高校英語教師PCK,即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識,有助于教師深刻理解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之間的關系,在提高專業素質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科研能力,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專業發展。

1PCK的內涵及意義

1.1PCK的內涵。20世紀80年代,針對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中忽略考查教師學科知識“缺失的范式”,美國學者舒爾曼首次提出了PCK的概念,及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主要研究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策略發展之間的關系。舒爾曼教授首次將其定義為“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PCK是教師知識范疇中使教學最為有效知識,對提高教學成效和促進學生理解起著重要作用。他認為,教師不僅應擁有事實、概念、規律、原理等所教學科的專業內容知識,還應該具備將自己掌握的專業內容知識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識。這種有別于純粹的學科內容知識和一般教學知識的知識,就是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知識的特殊結合”。1.2PCK的意義。首先,發展PCK能夠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表征能力。有效教學表征是教師內化學科內容知識,根據學生的認知方式,從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向學生輸出學科知識的過程。PCK即這一轉化的過程的關鍵性知識,是建構在教師自身對學科知識的內化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之間的一個通道。教師的有效構建PCK,能為有效課堂輸出提供保障。其次,發展PCK能夠促進大學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學科知識、情境知識、了解學生的知識,完成有效教學活動。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針對課堂環境的各種不確定問題及各種差異性問題,靈活采用各種教學策略,在有效解決教學實踐的問題中不斷完善處理教學問題的原則和方法,進而發展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再次,發展PCK有助于大學教師教學學術的發展。PCK從理論的角度給予教學實踐支持,是教師教學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教授知識,自身也在進行知識內化,并學習教學知識,使自身教學能力獲得發展。作為一種學術指導中的一環,教師教學知識在教師學科知識內化和學生理解學科知識之間打造了理解的通道,為促進有效教學提供理論支持;教師PCK的具體實踐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了教師學術能力的提高。

2獨立院校英語教師PCK發展現狀

2.1獨立院校英語教師的職業現狀。由于獨立院校在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及經費支持方面較普通高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教學經驗、教師科研水平、教師知識結構等,都存在相應不足。學校的管理模式、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及自律程度、學校所提供的發展平臺,也都存在相應的不足。首先,英語教師知識結構方面,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大多都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背景,自身的專業發展也集中在英語語言文學方向,對于跨學科接觸較少。對于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欠缺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其次,課堂實踐方面,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一方面面對專業基礎較差的學生,特別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學生,收獲的正向反饋較欠缺,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師的自信;受制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及再教育機會的相較欠缺,教學方式也相較單一,教育觀念也相較落后;獨立學院又存在青年教師普遍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每周平均課時甚至有學校已達到18至20課時。再次,教學科研方面,獨立院校的英語教師普遍年齡結構偏年輕,男女構成方面女教師比例較大,學歷層次普遍碩士居多,缺乏學術帶頭人;而青年教師普遍偏教學型,科研意識相對薄弱,由于再教育的機會相對偏少,科研能力的培養普遍不足,缺乏明確的研究方向和系統科研訓練,在社科課題申報上表現不積極。2.2獨立院校英語教師的PCK發展現狀。本研究選取重慶市某獨立學院的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梳理,并依據實際情況,課題組制作了“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及專業發展調查問卷”,從英語學科知識、英語教學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情境知識及信息技術知識五個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除向該校英語教師發放問卷外,課題組還向重慶市內相關高校英語教師發放了調查問卷,并依據收回的有效調查問卷完成了數據分析。本次問卷調查從英語學科知識、英語教學知識、關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情境知識及信息技術知識五個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從調查結果可見,教師普遍具備英語學科知識,只是部分較為宏觀的問題欠缺了解。從該部分第8題“知道大學英語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及第9題“了解英語知識結構和發展方向”可看出,僅有22%的教師認為“很符合”。從這個角度可見,教師英語學科知識的專業培養及宏觀發展的方向上的學習還應加強。經過本次問卷調查及對問卷相關題目的分析可知,英語教師普遍認為英語教學知識很重要,從本題的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對于教師PCK的系統知識,英語教師還相對缺失,僅有35%的教師認為能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英語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這個結果反映了當前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采用最多的仍然集中在教師輸出講授型的教學法。輔助本問卷第17題,在課堂教學中能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可看出,也僅有45%的教師做出了“基本符合”的判斷。由此可見,盡管在教師發展及課堂教學模式革新中涌現了較多的課堂教學法,但真正能夠運用到教學之中,產生教學效果的還存在大量不足,還有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其次,從英語教學知識及關于學生的知識兩部分調查結果可見,英語教師在課堂組織、課堂用語輸出方面的能力普遍也還有待加強。對于學生的了解方面,鑒于大學英語課程學生人數普遍偏多,學生的個體差異、身心發展、學習習慣等方面也存在了解不足的情況。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可知,部分教師對學生身心發展不甚了解,結合第22題,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了解,調查結果可看出,大學英語教學面對的體量較大的學生這一問題,尚未挖掘出一條有效了解、認知學生的途徑。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缺失,容易影響教學效果的理想呈現。缺乏全面了解,進而更加依賴全面講授型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養成了不主動思考,不積極參與的學習習慣,最終影響教學效果。再次,學習情境知識及信息技術知識兩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呈現出的主要問題,主要反映在是否有較為完善的教學評估機制,教師是否有參加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及各種講座和培訓活動,以期獲得職業發展的途徑和機會。同時,隨著技術的進一步革新發展,在信息技術知識方面,教師是否有相關的信息技術使用的環境及學習交流機會,是否能夠在信息化的課堂中進行有效課堂教學和課堂管理,也向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3獨立院校英語教師PCK發展優化方案

針對上述獨立院校英語教師PCK發展的現狀,結合教師專業發展的總體要求,根據教師PCK的構成要素,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對獨立院校英語教師PCK發展進行優化。首先,教學輸出維度。結合PCK的構成要素,該維度主要體現在教師對英語學科知識和英語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在充分內化學科知識的同時,掌握相應的教學知識,完成學科知識的表征,即輸出過程。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就教學中的目標、計劃、課堂安排、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表征等進行探討、學習、實踐,進而優化自身的PCK。加強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形成學科知識的全局觀。同事之間定期聽課、互評、召開教學研討會、舉行公開課、撰寫教學反思、參與教改課題、參加學術交流會等,教師都可以從中獲得同行的啟發,完成對教學知識的不斷累積,進一步豐富和多維化教學知識的應用。其次,教學輸入維度。從學科教學知識的構成出發,這一維度主要體現在關于學生的知識和學習情境知識。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建設和諧的課堂環境等,對于教學的有效輸入至關重要。由于獨立院校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且每班次的學生人數較多,教師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存在了解不足的現象,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管理的方式,結合教學小組,層層管理,建立起以學習小組、學習群等由小到大的教學生態圈,通過目標責任管理方式,確保每個生態圈的良性運轉。根據每個班級不同的學習氛圍及學生的集體個性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做到有的放矢,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學保障維度。目前學校對于教學的保障方面,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督導巡課、學科負責人聽課、定期教研會、學期評教、定期學術會議等。但是鑒于獨立院校經費有限,每學年能夠參與學校部分資助出國交流學習的項目人數有限,很多教師渴望的培訓機會也相對較少。針對一些現實的因素,學??梢钥紤]采用網絡學習平臺的方式,讓更多的教師得到深造的機會。在信息技術知識方面,學??梢越M織英語教師和計算機領域的專業教師進行更多的交流探討,確保英語教師更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實現線上課程的籌備和制作,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供技術支持。

4結束語

本研究希望通過對于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知識(PCK)的調查研究,探清獨立學院英語教師是否有效地表征和運用了學科知識及其PCK的發展狀況,結合PCK的理論知識及其發展,提出相應的教師教學知識(PCK)優化路徑模式,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學術的發展。教學是一種學術性事業,教學學術應當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構建起理解的橋梁,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知識是學術的基礎,學術是知識的升華和提煉。教師不僅在教學中傳播知識,而且學習知識,從而使自身獲得發展。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知識得以不斷重組,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思維、認知及發展水平,教師對學生、課程、教學情境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PCK得以發展,從而促進教師教學學術的發展。在新時代“外語+”背景下,教師在不斷豐富學科知識以滿足越來越豐富的專業要求的同時,發展PCK,為培養適應“外語+”的人才提供必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柴玉英,宋子英.英語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構成要素研究述評[J].內江科技,2018,39(10):98,125.

[2]羅丹丹,夏海鷹.PCK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30(1):129-132.

[3]鄒更新.學科教學知識(PCK)視域下商英青年教師職業能力發展途徑研究[J].才智,2017(28):165.

[4]任瑜.基于PCK理論的ESP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5(2):85-88.

[5]楊笑紅.PCK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發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6(10):108-110.

作者:樊燕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