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25 10:16:44

導語: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研究

摘要:農村地區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相契合。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要從整體視角出發,在城鄉融合的背景下進行,借鑒城市旅游社區建設的經驗做法,同時凸顯農村旅游的本土文化特色,通過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反過來促進城鄉之間的交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

關鍵詞:城鄉融合;新型農村社區;旅游建設研究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地區的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在充分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廣大農村所面臨的發展中帶來的各種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惡化,產業發展粗放落后,資源浪費嚴重,基層干部公共意識薄弱等方面。這種現狀的存在已經不能夠適應今后農村地區的長期健康、和諧發展,而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更是要求廣大農村地區立足當地優勢,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特別是在城鄉融合背景下,要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一)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位一體”建設要求,就是要大力開展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而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是與黨中央的這一要求是相契合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但同時自然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曾經指出,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同時,還多次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農村地區的綠色發展已經變成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并且逐步成為當今新時展的客觀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旅游經濟,符合黨中央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特別是黨的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更是將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參照標準。通過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加大城鄉融合力度,可以在廣大農村地區實現資源的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可以實現農村自然生態的修復與保護,時刻為農村經濟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為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和建設美麗中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也是綠色發展理念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的具體體現。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融合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也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內容,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力求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高效、環保、生態、和諧發展,也時刻體現著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狀態,并逐漸成為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又一個全新模式。(二)城鄉融合視野下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主要特征。和傳統意義上的社區建設有所區別,城鄉融合視野下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在借鑒城市社區建設模式的基礎上,還具備以下幾種不同的特征:一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設理念,始終貫穿于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始終。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以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根本,重點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中的實踐,并時刻將“以人為本,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作為開展旅游社區建設的本質;二是立足新農村建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社區建設始終。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積極倡導廣大農民參與社區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社區生態旅游經濟,努力建設社區生態旅游文化,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將鄉村旅游作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三是新型農村旅游社區重點強調“和諧”的社區建設理念。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必須突出“和諧”發展理念,通過調動社區居民的力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并優化社區生態環境、建設社區生態文化,推動旅游社區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形成旅游社區發展新模式,帶動當前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理念的創新。

二、當前新型農村旅游社會建設的現狀分析

隨著城鄉一體化加快,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村社會建設,黨和國家做出了重要部署,也相應制定了新農村社區建設發展規劃。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并成為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縱觀近幾年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和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一)自然資源破壞嚴重,旅游社區建設自然基礎薄弱。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綠色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來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但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使廣大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破壞嚴重,開展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自然基礎相對薄弱。重點體現在各種工業污染嚴重,農村地區的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污染嚴重,水質嚴重惡化,不僅破壞自然環境,廣大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農村本地養殖業的興起帶動當地經濟的同時,卻也帶來了環境的二次污染,整個農村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另外,為追逐農業的高產,各種化學肥料、農藥等大量應用,直接造成有害物質的土壤殘留,土地污染愈加嚴重。在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中,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是最根本的建設元素,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為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增加新的困難,社區建設成本明顯增加[1]。(二)農業產業粗放型發展,影響農村旅游社區建設。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為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轉型發展,黨和國家積極推行了農村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現有農村土地的效用。但在社會資本對農村土地介入的過程中,發展和利用的檔次較低,粗放發展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也是以農村的土地資源為依托的,但是這種粗放型的農村土地利用模式,沒能夠按照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經營,由于過分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使很多的土地資源被破壞、浪費,不利于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也違背了新農村建設中綠色、生態、循環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三)缺乏長期科學規劃,阻礙農村旅游社區建設。改革開放四十年,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質量。但是在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上,目前還缺乏長期科學的規劃,資源浪費嚴重,無形阻礙了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2]。在部分農村地區,對于鄉村農民宅基地的審批規劃上,沒有長期科學合理的設計,不能夠立足當前、兼顧長遠,農村部分社區的布局不夠科學合理,甚至在部分地區出現了無標準、無限制、無人居住的大量空置小區,使當地的土地資源被大量浪費,特別是影響了當地旅游社區整體的規劃與建設。旅游社區的特點必須是依托旅游資源,而這種各自隨意私建亂建現象,嚴重的影響旅游社區的整體建設布局,為開展系統、科學和規范的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設置了障礙。(四)基層管理不到位,影響農村旅游社區運行質量。在當前已經建設的農村旅游社區管理上,個別基層干部的管理意識和能力薄弱,導致農村旅游社區管理滯后現象較為突出。各級地方政府作為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管理主體,承擔著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重要職責,而我們基層干部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直接影響真旅游社區建設的效果。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部分基層干部意識淡薄、工作不作為和亂作為現象屢見不鮮。重點體現為過分注重經濟利益的表現,忽視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長遠戰略意義;過分強調旅游社區的經濟效益,忽視了旅游社區對于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同時為追求個人政績,忽視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在招商引資中忽視環境評估,違規進行企業的審批,對群眾反映問題視而不見。更有甚者將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工程作為斂財的工具,將工作重點放在拆遷、征地等有利可圖的事項中,并在實際過程中違法違規、貪污腐化。形成了農村地區基層干部新的腐敗形式,成為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嚴重阻礙,令廣大群眾深惡痛絕。

三、城鄉融合視野下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路徑

城鄉融合為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的成果,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秉承綠色發展理念,把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的核心原則,來有效推動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構建可持續性發展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是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的未來方向。從當前農村旅游社區的客觀現實來看,破解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重點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旅游社區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其建設的核心是每個社區成員具備旅游資源的擁有和使用的權利,同時強調社區的居民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中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高度重視社區居民的發展理念引導,突出旅游社區的功能,明確開展農村旅游社區的現實意義,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中來。客觀的講,農民是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主體,同時也是旅游社區發展中的受益者。只有加強對廣大農村旅游社區居民的發展意識教育,讓他們清醒的意識到今后農村的發展必然是綠色發展、和諧發展,才能逐漸培養起廣大社區居民乃至農民的綠色發展價值觀,在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各級地方政府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大力開展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宣傳,貼近廣大農民生活,盡量做到宣傳的具體化和通俗化,讓廣大農民了解、讀懂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理念,把依托農村旅游社區發展農村旅游產業,作為農村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同時,認真開展社區的各項建設活動,加強社區文化細胞建設,將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融入百姓的生活中,用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影響社區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把積極參與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變成每個居民的自覺行動,共同建設廣大農村的美麗家園[3]。(二)構建新型農村旅游社區體系。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要重點開展整個系統的體系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涵蓋了農村發展過程中的各個方面。要積極通過體系的建設,把涉及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相關主體納入到建設體系中來,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各級地方政府也要把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納入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系統中來,逐步建立適合當地發展實際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體系。同時,要加大對各地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考核力度,實施動態考核和問題追究制度,要將環境保護作為建設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關鍵,堅決杜絕在建設過程中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現象的發生。要及時制定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長遠規劃,要本著“科學設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規范謀劃”的方針,客觀制定本地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規劃,嚴格各類土地資源的審批,堅決杜絕土地資源的浪費。另外,對于影響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各種歷史遺留問題,要積極整改、落實到位,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作,科學、合理、有序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絕不能像以往不計后果的濫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的又一次破壞。要嚴格依法依規開展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在建設過程中嚴格依照《環保法》、《土地法》、《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指導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依法建設,保證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在法制化的軌道上運行。(三)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要通過積極打造循環、高效、可持續的農村生態產業體系,與農村鄉村旅游產業形成互補,加快農村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可以說是當前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有益補充,通過旅游社區建設直接帶動農村旅游產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這也是農村第三產業提檔升級的要求。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在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上,突出當地旅游產業特色,逐步建立起以農村旅游社區為引領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4]。要適當的推行“一區一品”產業發展,利用豐厚的旅游資源,實現當地特色產業的差異化發展。要努力實現新型農村社區與生態觀光農業的聯合,逐步建立起“四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要積極拓展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功能,結合本地實際和旅游資源特征,全力打造多元化的生態農業系統,涵蓋養殖、種植、旅游、休閑、服務等多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真正發揮出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作用,由此構建我國農村和農業循環、高效、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四)建立健全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管理機制。開展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還要建立健全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管理機制,依靠機制的保障,逐步形成以民為本、權責一致、多元主體參與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現代管理模式。面對當前部分農村旅游社區的基層管理不到位、不作為現象,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有效的去除以往管理中出現的漏洞和弊端,改變原有粗放的管理模式。要按照科學化、合理化、創新化的建設標準,結合當前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現實情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的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管理機制。各級基層政府作為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中的主體,要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切實轉變服務職能,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建立權責合一的聯動機制,由此形成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合力。要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團體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中來,合理有效的實現各類社會建設資源的配置。在建設過程中,要依法保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各級管理部門要嚴格依法辦事,積極發揮好各自的協調、管理、監控的職能。要持續加大對部分干部不作為、亂作為以及腐敗現象的懲處力度,始終保持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中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做到群眾滿意、群眾受益。要嚴格依法建設、依法行政,保證整個建設過程中自覺接受法律監管和群眾監督,使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生態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結語

城鄉融合一體化不斷推進的歷程,為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同樣也突出和明確了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的重點目標與任務。新型農村旅游社區建設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行動和體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新型農村旅游社區的建設,必將實現農村地區的永續發展、實現廣大農民建設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譚莉.基于旅游地產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問題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7(12):49-51.

[2]羅菲,馬麗卿.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旅游型農村社區建設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1):119-120.

[3]梁瑞智.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及管理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8(27):6-7.

[4]趙明碩.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困境及路徑取向[J].勞動保障世界.2018(20):47.

作者:龐艷華 單位:鄭州商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