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13 04:03:00

導語: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研究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城市軌道建設工程項目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這為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構建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為智能城市空間結構設計奠定了關鍵性的實現基礎?,F有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設為智能城市空間結構的完善創設了良好的條件?;诖?,深入研究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下構建智能城市空間結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現階段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發展現狀

城市軌道交通是一種交通工具,它可以通過快捷的方式縮短沿線居民的通勤時間。此外,對我國較寬的城市區域進行交通網絡建設時,通勤模式至關重要。合理的通勤方式不僅可以節省通勤時間和通勤距離,還有利于人們的健康[1]。因此,將軌道交通視為長江三角洲的核心交通結構是合理的。以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由于該地區人口密集,土地和空間資源供不應求,發展以大容量密集型軌道交通網絡為主導的城際交通方式是必然選擇。

3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構建對智能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3.1作用機制。在規劃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軌道交通網絡的構建機制主要通過更改城市原有區位實現運輸效率的提升,此類目標的設定以及完成,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空間交通的可達性,同時也更好地優化了城市土地原有的利用效率[2]。另一方面,城市軌道沿線的建設對城市空間軸向拉動力的增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3.2影響表現。在規劃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構建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可以縮短城市空間距離。以北京為例,該地區在工作日期間市民平均出行距離為9.3km,市民普遍出行時間為1h,最遠的工作日出行半徑可達到40km,其中,部分人的往返行程甚至可以達到100km[3]。在這個基礎上,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構建,在極大程度上節約了人們的出行時間,進而為智能城市空間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

在建設智能城市空間時,軌道交通是重要的建設內容,該項建設工作的展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施工作業方面也十分復雜,因此,城市化建設中,對于該類工程的建設準入門檻相對較高[4]。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在智能城市空間規劃時應該設置入門前提,即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才能建設軌道交通網絡,而當人口超出200萬時,則需要輔以地鐵交通建設方案,以促進智能城市空間結構規劃質量的提升。

5基于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下構建智能城市空間結構的協同發展

5.1智能城市空間構建對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的選擇。在處理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應充分按照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現狀以及政治管理情況選擇最適宜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方案。以上海為例,在規劃該地的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上海鐵路客運站由三個大型客運站組成,分別為上海、上海南和上海虹橋,以及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和松江南等小客運站。2010年,在高速鐵路線開通的早期階段,上海鐵路客運站每天運營166對高速列車組。到2016年,列車組數量增加到331對,年增長率為9%,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為3357.4km,上??瓦\量超過5億人次。此類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方案的選擇,對智能城市空間結構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設計以上海地區為核心的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還應該以南京軌道交通走廊為框架,建立多層次、多模式的鐵路運輸網絡體系,該系統包括區域高速鐵路、區域通用鐵路運輸和城市地鐵交通(見圖1)。區域高速鐵路的重點是建立中心城市與長三角地區中心城市之間的快速聯系,這種軌道交通采用高速輪軌或高速磁懸浮,速度超過200km/h[5]。區域通用鐵路運輸重建了該地區城市、主要城鎮和地區之間的定期聯系,這種類型的鐵路運輸采用普通鐵路、城際輕軌或低速磁懸浮,時速為120~200km/h。城市地鐵交通主要由該地區每個大都市區的軌道交通網絡組成,它是徑向的,專注于解決大都市區主要城鎮和市中心之間的交通關系,這種運輸方式多種多樣,速度可達120km/h,補充了該地區的其他交通方式,促進了該地區的協調發展。圖1長三角地區智能城市空間結構設計軌道交通形式注:1為區域高速鐵路;2為區域通用鐵路運輸;3為城市地鐵交通;4為長三角核心區域鐵路運輸網絡。5.2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對智能城市空間構建的引導。在設計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行政便捷因素不容忽視。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智能城市空間結構設計為例,應該充分利用長三角公共交通機場的空域資源和機場設施的配置能力,同時,用區域交通走廊指導城鎮和產業的合理布局,建立軌道交通的多網絡整合,以支持城市的發展。在建設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應提升城市區位的可達性,借以拓展市內居民的距離,同時有效縮短出行的時間,在此期間,還應有效優化城市空間建設引發的一系列廊道效應和經濟提升適應能力,最終促使智能城市空間建設水平的提升。以濟南市為例,在建設其智能城市空間時,將城市進行了詳細的功能分區,借以實現整個城市發展布局的組團和功能優化,尤其是在設計城市中心區域的空間結構時,將軌道交通的R2號線路設計為從老城北側穿過,借以提升智能城市的造血功能,意在通過此種結構設計方案的執行,促使老城區煥發原有的經濟活力,恢復該地區原有的經濟水平。另外,在設計智能城市新區的空間結構時,使東部與西部間僅有一小時的路程,高效促進了區域組團之間的聯系。此外,在配置新城區的軌道交通時,應加強資金方面的投入,借此提升新區的軌道交通建設效率,最終促進智能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

6結語

綜上所述,在構建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時,應將交通安全體系的構建作為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設置智能城市空間結構時,應重點實施教育和應急響應系統的建設工作,同時,大都市應建立規劃機構,重視城市空間布局與軌道交通的互動關系,注重行政邊界與區域交通的融合,最終通過特殊的交通規劃機構協調交通與人口增長、環境保護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樂曉輝,陳君嫻,楊家文.深圳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基于地價梯度和開發強度梯度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6,35(11):2091-2104.

[2]王宇寧,運迎霞,高長寬.軌道交通影響下大城市邊緣城鎮發展模式研究——巴黎和天津的對比分析[J].城市規劃,2017,41(1):40-44.

[3]李道勇,賈東,任利劍.多中心背景下大都市區空間戰略轉型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基于軌道交通與新城建設的視角[J].現代城市研究,2017,16(6):47-55.

[4]黎洋佟.契合城市發展走廊的軌道線路功能帶構建策略——以廈門市軌道交通1號線為例[J].規劃師,2017,21(11):79-84.

[5]周溪召,智路平,馬洪偉.基于P空間的上海、北京、廣州3個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拓撲結構比較[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16,19(2):105-110.

作者:彭曦 單位:謝菲爾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