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分析

時間:2022-10-23 09:07:25

導語: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分析

【摘要】根據在黨的關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切實加強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鞏固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活動是完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教育長效機制。作者通過對研究生自身的管理實踐,對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活動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科學道德;學風建設;長效機制

通過舉辦研究生學術誠信活動是輔助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機制。因此通過作者所在學院的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活動來研究研究生科學道德的實效性。

一、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舉辦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活動是為了更好的響應在黨的關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使研究生通過舉辦的活動真正領悟到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其目標是使全校研究生參與其中,大家共同參與和學習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宗旨,摒棄學術不端、抄襲別人的科研成果等惡習,對學術規范掌握和實踐程度提高,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學習成績提高,優秀學術和學位論文成果增強等[1],構建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二、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活動的責任體系

高校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主要是研究生院承擔主要任務,各培養單位落實具體的活動內容。學院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研究生導師是第一責任人,在活動中要師生共同參與,把學科道德和學風建設深入到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理論教育中去,形成良好的學術之風。

三、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活動的實踐探究

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一所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資源[2]。機械工程學院對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高度重視,經過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制定一系列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活動,活動主旨是提高研究生科學道德涵養,增強研究生學風建設,使研究生恪守學術道德樹立正確的科學研究觀念。1.舉辦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宣講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向全院研究生同學介紹本年度《機械學院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教育活動實施方案》。由學院領導對本次專題教育活動做整體部署,并提出具體要求。研究生代表宣讀了研究生會《關于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維護學術尊嚴、摒棄學術不端行為》的倡議書。2.舉辦“嚴守科研底線,恪守學術道德”學術不端案例展。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學術造假事件頻繁出現,國內外眾多高官政要、學術巨人因學術不端事件紛紛“落馬”的案例屢見不鮮。通過真實的案例展示,使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抄襲、剽竊、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帶來的嚴重后果,提醒廣大研究生以良好的學風砥礪品格、規范言行,誠信科研、誠信為人。3.舉辦研究生“研辨是非”辯論賽。人才培養德為先,信為本。辯論賽使學生意識到從事科研活動,應當求真務實,不斷追求卓越與創新;應當誠實守信,實事求是;應當秉承專業精神,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標準和規范。4.舉辦以“誠實守信立德樹人”為主題的視頻教育座談會。誠信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誠信不僅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要求。為提高學院研究生的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意識,組織召開座談會。5.開展“倡導學術誠信,弘揚科學精神”主題征文活動。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學術文化也呈現了一種飛速發展的新趨勢,為了適應文化發展的這種新趨勢,提高研究生學術誠信意識,豐富廣大研究生的校園生活,學院特舉辦以“倡導學術誠信,弘揚科學精神”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此次活動旨在以征文的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術誠信意識的看法,表達研究生對遵守學術道德的堅定決心,在我院研究生中營造對學術研究的敬畏之心和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6.開展誠信檔案建立的啟動儀式。研究生“誠信檔案”是研究生在?;顒又校苯有纬?、能夠反映其信用狀況、具有保存備查價值的各種歷史信用記錄,其內容涵蓋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及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是證明其誠信程度的第一“原始憑證”。

四、結語

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關系到人才培養、學術繁榮,這項活動意義重大。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應建立完善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工作的長效機制,努力探索,將宣講教育活動與深度輔導、學業輔導結合起來,使研究生摒棄學術不端行為。并且把科學道德和學術誠信相關內容逐漸納入研究生培養計劃,把教育活動與課堂教學、實習實踐等研究生培養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課內外合力。

參考文獻:

[1]張艷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和自我監督體系建設探索———以吉林大學為例[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02):174-176

[2]韋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研究生學風建設實踐———以上海電力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為例[J].科技資訊2016(07)

作者:張浩 欒麗華 曹巖龍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