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特征與機制分析
時間:2022-02-25 09:41:41
導語:“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特征與機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名單包括56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41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高職學校,共計197所高職學校。對照《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發現有兩個變化。一是建設單位是按照先類別等級劃分,再依次按照學校、專業、檔次排序。根據《遴選管理辦法》規定:依據學校和2個專業群賦分綜合排序,確定高水平學校推薦單位,推薦結果分為三檔,A檔10所、B檔20所、C檔20所左右;依據學校和1個專業群賦分綜合排序,考慮產業布局和專業群布點,確定高水平專業群推薦單位,推薦結果分為三檔,A檔30所、B檔60所、C檔60所左右。而教育部在公布的建設單位名單將入選學校及專業群分成四類:第一類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A檔)10所;第二類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B檔)20所;第三類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C檔)26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A檔)26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B檔)59所;第四類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C檔)56所。值得注意的是,將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C檔)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A檔)放在同一類別等級中,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建設中將會同等對待和資金投入。二是建設單位檔次數量有變化。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量由50所增加到56所,A檔10所、B檔20所沒有變化,但是C檔由20所增加到26所[2]。這就表明“雙高計劃”建設項目遴選在堅持扶優扶強、質量為先、效率優先原則的同時,兼顧教育公平,兼顧區域和產業布局。
二、結構特征分析
(一)入選學校與國家示范(骨干)建設學校分布分析。從“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名單來看,全國共有145所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入選,特別是入選的56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全部是國家示范校和骨干校。這表明2006年以來,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國家高職示范(骨干)校建設項目成效顯著,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高職院校,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1.國家示范校占據優勢,內部出現一定分層。國家示范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總數為76所,其中有42所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占建設單位總數的75%。高水平高職學校中A檔全部被示范校占有,B檔入選15所,占比75%,C檔入選17所,占比65.4%??傮w看來,國家示范校在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占據絕對優勢。另有34所國家示范校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占建設單位總數的24.1%。其中A檔入選15所,占比57.7%,B檔入選12所,C檔入選7所。可見,國家示范校占據優勢,但內部也出現一定分層。國家示范校建設項目是國家大規模中央財政支持的建設項目,在當時都是綜合實力很強的學校。經過十余年的大浪淘沙,已有部分學校不能適應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落伍了。除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已升本,沒有申報外,只有76所國家示范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僅占入選總數的38.6%,已有20多所學校被淘汰出局。2.國家骨干校表現突出,發展態勢良好。國家骨干校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總數為69所,其中14所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占總數的25%。國家骨干校中有5所入選B檔,占比25%;9所入選C檔,占比34.6%。另外55所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占總數的39%。其中A檔入選10所,占比38.5%;B檔入選34所,占比57.6%;C檔入選11所,占比19.6%??梢?,國家骨干校在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中占據優勢,入選數比國家示范校多20所,發展態勢良好。3.非國家示范(骨干)校異軍突起,表現搶眼。雖然非國家示范(骨干)校沒有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但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中表現不俗。在141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中,非國家示范(骨干)校有52所入選,占比達36.9%,比國家示范校多入選18所,與國家骨干校大致相當。(二)入選學校類型與產業發展布局分析。1.從入選學校類型來看,理工類高職院校占據優勢。從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學校所屬類型看,理工類高職院校有105所,占總數的53%;綜合類高職院校有50所,占總數的25%;財經類高職院校有17所,占總數的9%;農林類高職院校15所,占總數的8%;醫藥類高職院校5所,占總數的3%;藝術類高職院校4所,占總數的2%;政法類高職院校1所??梢姡砉ゎ惛呗氃盒U紦瀯?。2.從入選學校專業布局來看,服務面向國家重點產業。從專業布局看,申報的389個專業群覆蓋了18個高職專業大類,布點最多的五個專業大類分別是裝備制造大類、交通運輸大類、電子信息大類、財經商貿大類、農林牧漁大類。從產業布局看,服務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業群有113個,面向現代服務業的112個,面向先進制造業的100個,面向現代農業的32個,其他32個[3]??梢姡脒x的專業群是適應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需求,服務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支撐。
三、地域特征分析
(一)入選學校省域分布。1.從入選總數來看,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省入選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數量均位于前列。江蘇省共有20所高職院校入選,其中,高水平高職學校數7所,高水平專業群數13所,三項指標數均居全國第一。浙江省、山東省各有15所入選,入選總數并列第二位。廣東省共有14所高職院校入選,入選總數位居第四位。西藏和青海都沒有學校入選。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個直轄市中,重慶入選數最多,達10所;北京、天津各7所;上海市僅有1所入選。2.從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看,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分別入選7所、6所、5所、4所,共入選22所,占入選學??倲档?9%。值得一提的是,位居西部地區的陜西省有4所,表現出不俗實力。入選1所的省份達20個,可看出國家在堅持扶優扶強的同時,兼顧了區域平衡。從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看,最多的省份仍是江蘇13所,其次是山東11所,浙江、廣東、湖南、河北各9所,上海、海南都沒有學校入選。(見表1)總體來說,各省之間入選的高職院校數存在較大差異,最高省份有20所入選而最低有2個省份沒有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也呈現省域分布不均的情況。(二)入選學校區域分布。1.七大區域分布分析。數據顯示,華東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位于入選建設單位總數的前三位。華東地區表現突出,三項指標均位居七大區域之首。入選建設單位總數67所,占入選總數的34%;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21所,占入選數的37.5%;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46所,占入選數的32.6%。華北地區位列第二位,入選建設單位總數31所,占入選總數的15.7%;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9所,占入選數的16.1%;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22,占入選數的15.6%。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入選建設單位之和達98所,占入選總數的49.7%,其中,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之和達30所,占入選數的53.6%。兩個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表現強勁勢頭。華中地區雖然位居入選總數的第三位,但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只有4所,落后于華南地區(7所)、西北地區(7所)、西南地區(5所)。西北地區入選建設單位總數(15所)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8所)雖然最少,但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卻達到7所,與華南地區并列第三位。2.東部、中部、西部分布分析。按照我國行政區域通常的劃分: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11個省、直轄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省份;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通過對197所入選建設單位進行數據分析,東部地區入選學校數達101所,占整體入選學校的51.2%。其中,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33所,占入選學校數的58.9%;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68所,占入選數的48.2%。三項指標均居首位,特別是入選學??倲导叭脒x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分別比中西部地區之和還要多。更為突出的是,在10所A檔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中,東部地區就占了8所,中部和西部地區各1所??梢?,東部地區占絕對優勢。中部地區入選學校數達50所,占入選總數的25.4%。其中,高水平高職學校9所,占入選數的16.1%;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41所,占入選數的29.1%。西部地區入選學校數達46所,占入選總數的23.4%。其中,高水平高職學校14所,占入選數的25%;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32所,占入選數的22.7%。中部地區入選學??倲当任鞑康貐^多4所,但西部地區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數多5所??梢姡胁康貐^和西部地區入選學校數大體相當。就整體而言,東部地區無疑是“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的集中區,中西部地區是“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的“洼地”。綜上分析,遴選結果與政策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遴選結果遵循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關于項目遴選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即質量為先、以點帶面,兼顧區域和產業布局,支持基礎條件優良、改革成效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從高水平高職學校布局看,197所學校覆蓋了29個省份,既體現了質量,也兼顧了均衡。從高水平專業群布局看,覆蓋高職19個專業大類中的18個,既體現了全面,也兼顧了重點[1]??梢?,遴選結果符合“雙高”建設的多重政策目標,既追求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又保持區域平衡和產業布局;既突出效率優先,又兼顧教育公平。
項目制是指政府運作的一種特定形式,即在財政體制的常規分配渠道和規模之外,按照中央政府意圖,自上而下以專項資金方式進行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4]。項目制以項目的方式成為具有體制特征的治理邏輯和治理模式[5]。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歷程中,國家先后實施了示范性職業大學建設、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國家骨干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等項目。項目制引入高等職業教育以來,政府部門逐漸發展出一套嚴密而完備的項目制定、申請、遴選、立項、實施、考核、驗收、審計制度,形成完善的技術治理系統,項目遴選是其中重要的環節。在“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的遴選過程中,教育部和財政部規定了項目遴選的工作原則,項目遴選的標準和程序,項目遴選的組織與實施。其遴選機制具有以下特征。(一)突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發展。政府實施高等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建設政策是在國家財政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遴選部分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進行重點建設,通過資源投入的相對傾斜,將有限資源集中投向少數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半p高計劃”建設以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為核心,注重扶優扶強。在遴選辦法中,設置9項國家標志性成果,只有滿足9項中的5項才能有申報資格。通過選擇性激勵政策工具的使用,支持基礎條件優良、改革成效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在擇優遴選的同時,考慮了地域發展、產業行業發展等因素,最終一批與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密切相關但中西部地區實力較弱的高職院校進入了建設名單。從197所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來看,大部分示范校、骨干校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名單也是符合預期,同時除西藏、青海兩省份外,其他省份都有入選建設學校。(二)加強動態調適與保持政策銜接。為防止身份固化,“雙高計劃”建設項目打破了國家示范校、骨干校身份,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進入動態調整機制。從197所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來看,國家示范校入選學校數有76所,骨干校入選學校數有69所,非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入選學校數有52所。原國家示范校、骨干校絕大部分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名單,既是對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項目成績的肯定,同時也體現出“雙高計劃”建設遴選呈現路徑依賴的特點,“馬太效應”和身份固化問題依然存在。一旦某種制度或政策被行動者選擇之后,制度或政策本身就會生成一種自我強化的機制。隨著制度或政策執行時間的推移,退出該項制度或政策的逆轉過程的成本將急劇增長,從而形成路徑依賴[6]。從國家示范(骨干)校建設,到優質校建設,再到“雙高計劃”,并不是簡單的優中選優,而是以持續的政策供給,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動職業教育發展[7]??梢?,“雙高計劃”建設項目是高等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建設政策的延續,是與以往國家示范(骨干)校建設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的有效銜接。(三)堅持專業群基礎與注重綜合實力?!半p高計劃”建設遴選由注重院校綜合實力,向注重綜合實力與突出專業群基礎相結合轉變。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項目遴選側重學校綜合實力,“雙高計劃”建設堅持“以專業群為基礎”原則,《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專委會根據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群遴選標準,分別對學校和專業群評價賦分。依據學校和2個專業群賦分綜合排序,確定高水平學校推薦單位,推薦結果分為ABC三檔;依據學校和1個專業群賦分綜合排序,考慮產業布局和專業群布點,確定高水平專業群推薦單位,推薦結果分為ABC三檔[8]。這就意味著只有兩個專業群同時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后,學??傮w才能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在撥款機制方面,國家示范校、骨干校采取學校整體建設方式,以學校為基本資助單位,而“雙高計劃”建設是學校和專業群同時資助。五、結語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過程中,國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其中以項目制的方式影響最大、效果最好。“雙高計劃”建設項目是自國家示范(骨干)校建設項目以來最大的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建設項目。通過對“雙高計劃”入選建設單位的數據統計和項目遴選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項目遴選總體達到預期效果,但仍呈現分布不均衡性。從“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的遴選結果和數據分析,基本達到預期效果,遴選出一批基礎條件優良、改革成效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同時兼顧區域和產業布局,但也存在分布不均衡、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結構特征分析來看,雖然一些非國家示范(骨干)校入選,但國家示范(骨干)校在入選名單中占絕對優勢。從地域特征分析來看,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沿海發達省份入選名單最多,各省份入選名單數量存在較大差異,省域分布不均的問題仍存在,同時考慮了區域的平衡,除了西藏和青海,其余省份都布局。從區域布局來看,華東地區占據絕對優勢,西北地區入選最少;東部地區占據絕對優勢,入選數量比中西部總和還多,中西部地區仍是“雙高計劃”建設的“洼地”。2.項目遴選政策做較大制度調適,但仍保持政策延續性。通過遴選機制的分析發現,“雙高計劃”建設項目是高等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建設政策的延續和調適,其本質上仍然屬于高等職業教育財政專項投入政策。從延續來看,國家示范(骨干)校建設項目是“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的邏輯起點與基礎,是新時代追求中國特色、世界水平高職學校的政府行為,代表著國家意志和戰略意圖;從調適來看,“雙高計劃”在注重效率的同時兼顧教育公平及區域和產業的布局,保持政策銜接的同時更加注重動態調整與績效評價,注重綜合實力與突出專業群基礎。3.項目行動主體職責清晰,但仍要保持統籌協調性?!半p高計劃”建設項目的核心行動主體是中央政府及部委、地方政府及部門和高職院校,遴選立項后的建設需要充分發揮三個行動主體的作用。一是中央政府及部委發揮引導作用。通過中央財政專項支持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政策杠桿作用,以整體性思維構建高等職業教育項目制治理模式,在強化重點、效率優先同時兼顧高等職業教育系統公平,建立有效的評價、監督、問責、退出機制,完善與之相匹配的信息核查反饋手段。組織一支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考評組織或委員會,定期對“雙高計劃”建設成果進行評價。在項目行動主體上,由政府控制向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競爭轉變,以確?!半p高計劃”建設的高效推進。二是地方政府發揮省級統籌作用。地方政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主體,要優化“雙高計劃”建設發展環境,統籌推進、協同推進,構建政行企校協同推進“雙高計劃”建設的新機制。加強配套資金和政策保障力度,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地方政府還可以適時出臺省級“雙高計劃”建設政策,從而形成以國家“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為引領、以省級“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為帶動的多層次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三是“雙高計劃”建設學校發揮能動作用。由于項目制的競爭機制與業績偏好,組織的常態化制度將圍繞項目實施過程而被重新塑造,因而誘致組織的內部變革[9]。入選學校要充分認識到“雙高計劃”建設項目對高職院校組織變革即將帶來的深刻變化,要通過組織學習實現組織變革。這不僅體現在理念認同、知識更新、培養流程和教學過程的再造上,還直接體現在院校組織結構的變化[10]?!半p高計劃”建設學校應在價值目標與組織追求、價值判斷與理性選擇中找準自身定位,實現既定目標,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做出重要貢獻,為世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陳友力 葉賦桂
- 上一篇:LED在城市照明工程的運用探討
- 下一篇:國際項目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