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與地方體育互動研究

時間:2022-04-26 10:50:40

導語:新農村建設與地方體育互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與地方體育互動研究

繁榮農村,必須進行新農村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同樣如此。新農村建設是在農村現有資源充分利用基礎上的建設,因此合理和充分利用當地各種物質和文化資源是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特色的體育活動,民族地區的體育文化資源是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資源基礎。新農村建設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面,地方體育資源不僅可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經濟增長,同時也能夠為民族新農村建設提供很好的精神支持,有助于民族關系和諧和民族民眾精神面貌的改善。同時由于新農村建設所提供的平臺和社會需求也為社會轉型中面臨生存和發展危機的地方體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因此在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充分推進新農村建設與地方體育的和諧互動。

一、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與地方體育具備互動基礎

1.體育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

新農村建設內涵豐富,從農民到農村,從物質水平提高到精神面貌改善,都是新農村建設要涉及的基本內涵。各個方面的共同進步,意味著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容。體育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建設不僅可以改變民眾的精神面貌,促進民眾團結,也可以強健農村勞動力身體素質,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必然牽涉到體育文化的建設。民族地區體育文化建設一方面需要考慮到文化建設的目的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當地的體育文化基礎,考慮到體育文化是否能為民眾所接受。綜合以上兩種因素,地方體育自然成為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中體育文化建設必然要考慮的資源。

2.地方體育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

在大多數民族地區,都形成了少數民族獨特的體育活動方式,如朝鮮族的珍珠球、土家族的擺手舞、壯族的打銅鼓等。這些形式各異的體育活動在民族社會場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促進了民族民眾的身體健康,如貴州部分山區民族的全民習武習俗很好地推動了當地民眾的身體健康,這些民族體育活動來自民間,符合民族習俗和審美,大多為集體活動,對民族成員的身體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其次,保持民俗風情,穩定社會結構,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大多和民族習俗緊密相連,在民族節日活動中,往往以體育活動作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如侗族三月三的搶花炮,便是以當地搶花炮運動為內容形成的節日,體育與民族習俗的緊密結合,使得民族體育成為民族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穩定了當地民族社會結構。[1]最后,促成當地民眾的精神面貌,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可以分為娛樂類、競技類、養生類等活動,不同體育活動對民眾有不同的作用,娛樂活動活躍了民眾生活,競技類體育活動培養了民眾的競技精神,而養生類活動則對民眾的身體健康有益,不同民族的體育活動因此也培養了少數民族民眾不同的精神面貌。民族地區的體育活動在民族傳統社會中的功用和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有相同或類似的趨向,對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是民族新農村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資源基礎。無論是在構筑社會風尚、穩定社會結構,還是在促進社會交流,加強村寨團結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同時對于相同體育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還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因此民族地區的體育是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這是兩者發生互動的基礎。[2]

3.地方體育需要借助新農村建設傳承保護

在以上分析中已經指出,民族體育對于民族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另外從民族體育本身來看,少數民族體育是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體育活動,大多數體育活動的產生初期并不是作為體育活動而存在,而是民族民眾為了實現當時的某些生產、防身、祭祀等實用目的而形成的體育活動,如朝鮮族的珍珠球活動本身是從當地民眾采集珍珠的生產活動中衍生出來的體育活動,而部分民族的武術運動則是因為當地惡劣的生存環境而形成。在少數民族體育的傳承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各個時代的需求,不斷調整和改變,體育項目糅合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要素,具有歷史價值。最后民族體育活動和民族習俗緊密相連,是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體育中蘊含著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因此,少數民族體育的產生和發展都表明了其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少數民族珍貴的文化資源,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體育是少數民族社會的重要任務。而在現代社會場景下,由于民族社會的轉型,民族體育賴以存在的民族習俗基礎逐漸消失,少數民族民眾也接觸了更多的外部體育活動,民族體育正逐漸從民族舞臺中退出,民族體育傳承和保護面臨著極大的危機。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實際是對民族農村的面貌和本質重塑的過程,是民族社會的新轉折點,包括民族體育在內的民族文化都需要依據民族社會的發展需求轉型或調整,因此新農村建設也是民族地區體育傳承和發展的新契機。特別是在新農村體育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從投入、導向、群眾基礎、還是農民文化素質等方面來講,民族體育都具備融入新農村體育發展的條件和優勢。

二、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與地方體育的互動

新農村建設需要地方體育的參與,而地方體育也需要借助新農村建設契機,實現體育文化的轉型和發展,因此促進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和地方體育的互動是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兩者的互動主要是以新農村建設導向來調整地方體育,促進地方體育在各方面對新農村建設的適應,因此首先需要界定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的內涵。而根據少數民族實際情況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主要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培育新型的經濟組織,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農村新風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3]因此地方體育和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的互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發展體育經濟,推進經濟增長

經濟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由于歷史及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大多經濟較為貧困,全國絕大多數貧困縣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基礎,就無從談文化建設,因此對于少數民族的新農村建設首先是推進農村經濟增長。少數民族農村經濟建設一方面要在政府指引下依靠當地民眾的自覺能動性,發揮民眾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還要充分挖掘當地的社會資源,通過資源開發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傮w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主要分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當下多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同時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往往會影響民族地區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因此開發民族地區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便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4]民族體育文化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多樣的體育文化資源都可以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來開發,如當前在西南部分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中,都進行了搶花球、拋繡球、上刀山下火海及板鞋舞等體育活動的表演,豐富了旅游產品內容,通過旅游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另外也有部分民族地區有斗雞、斗狗、斗鳥、斗牛等習俗,這些地區通過相關活動的展演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搭建了平臺。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少數民族體育活動不僅可以通過和其他產業結合,增加其他產業的吸引力,來實現經濟效益,同時,部分民族體育活動可以通過自身的產業鏈構建和延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如黔東南民族地區的斗鳥斗牛已經走出民族地區娛樂范疇,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體育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與少數民族的其他生活場景或文化有密切關聯,存在著很好的經濟開發價值。通過對地方體育的深入發掘和開發,可以成為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

2.加強體育交際,調整民族關系

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少數民族民眾往往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這種文化差異和民族認同一方面強調了民族的獨立,另一方面也使得民族之間的文化隔閡更加明顯,民族文化成為除經濟利益之外決定民族之間關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很容易形成民族之間的間隙。同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維系民族內部關系的信仰及文化的坍塌也使得民族之間的社會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而復雜。因此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重構民族地區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重構實質是和諧文化建設,不僅少數民族內部要搞好團結,同時族際之間也要和諧相處,建立團結、友善、雙贏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這種社會關系的建立不僅有賴于彼此之間的經濟利益平衡,同時也在于日常的接觸和交流,以及在交流中所達成的精神共鳴。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建立新型社會關系的意識基礎,特別是體育文化建設對于民族內部及族際之間的關系建立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體育的本質有促進交流、增強團結的功能,在體育活動中,團體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團隊精神才能在競技活動中勝出,同時在體育活動的展開過程中,參與者的個性和行為特點都得到了盡情體現,由于出身、文化教養等差異而帶來的社會身份差異被淡化,因此體育活動更有助于參與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大都是集體參與的活動,這些體育活動的展開很好地促進了民族內部的團結,在多個民族共同參與同一種民族體育活動時,民族體育可以成為很好的社會媒介,促進民族之間克服彼此的文化隔閡,消除因宗教、生活方面等方面的不一致而帶來的不和諧。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可以民族體育活動為平臺或媒介,構建少數民族地區新型精神生態,發展新型社會關系。土家族的竹鈴球、劃龍舟以及侗族的搶花炮等活動都是一些團體性參與的民族體育活動,地方政府或機構可以通過有意識地組織類似的體育活動比賽,來培養當地民眾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

3.推廣體育生活,改善精神面貌

民眾的精神面貌是民眾精神狀態的直接反映,也是影響民族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農村建設中,民眾積極的精神面貌是經濟建設的內在動力,同時民眾精神面貌的狀態也是衡量新農村建設成就的重要標準。因此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是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民眾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來越高,少數民族原有的精神娛樂活動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中的民眾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對民眾外在的物質條件進行提高,同時也要豐富少數民族民眾的業余生活,促進少數民族民眾積極的精神面貌。體育活動是民眾業余生活的主要參與項目,對于民族地區民眾的精神面貌改善可以從加強民族體育活動推廣來促進。但是從民族體育活動本身來說,多數少數民族體育產生于少數民族較為原始、落后的社會場景中,是當時民眾較為單調生活的調劑,而隨著民族經濟水平提高和民眾外部文化接觸增加,原有的多數體育活動雖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在形式或者規則等方面已經和現實少數民族民眾的體育需求不一致,因此多數民族體育開始淡出民族社會,而少數民族民眾的體育需求并沒有及時得到滿足,這便使得部分地區的民族民眾在節假日或者日常生活的業余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事情來填充,造成民眾精神的匱乏。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可以對當地的體育活動進行適當地改編,迎合民眾的精神生活需求,通過對相關體育活動大力推廣,形成科學合理的體育生活,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必然能有效改善民眾現有的精神面貌,如酉陽地區的土家族拍手舞改編而成的健身操已經吸引了當地大多數人的參與,而烏江石柱、黔江等地區的農村和城鎮也逐漸在當地普及。另外彭水苗族的踩花山本身也是當地花山節的一個主要項目,經過當地文化部門的改編,逐漸作為廣場舞、農村院壩舞向各地推廣。[5]多姿多彩的體育生活推廣必將促成少數民族民眾積極的精神面貌。

三、結束語

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是在當地現有資源基礎上對民族地區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的重新建構,當地文化資源是新農村建設藍圖實現必不可少的資源。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有助于健康民族民眾體格,同時對民族精神塑造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中,民族體育還可以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而從民族體育角度來看,新農村建設也將直接推動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因此通過合理方式促進少數民族新農村建設與民族當地體育的互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而兩者的積極互動也將最終促成兩者的共贏態勢。

作者:高麗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容浩,鄭文芳.民族體育活動與節日風俗互動共進機制的構建[J].貴州民族研究,2014,(8).

[2]劉衛國,付健.民族體育文化在廣西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研究,2010,(4).

[3]唐壽東.西部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之“新”解[J].農業經濟,2013,(10).

[4]劉學文,王鐵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6).

[5]林曉濤.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發展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