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中雕塑對建筑人情化提升探討
時間:2022-09-17 04:35:13
導語:農村建設中雕塑對建筑人情化提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對當前農村建設中建筑風格單一化、重復化,缺少建筑個性和地域文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地分析,并按照歷史發展的視角來討論雕塑對建筑物人情化的提升作用,旨在強調新農村建設腳步放緩的同時,防止把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弊端帶到農村建設中。
關鍵詞:農村建設;雕塑;建筑人情化
1農村建設過程中雕塑對建筑人情化的重要意義探析
在農村建設過程中應注重農民是農村生活的主體,應充分考慮到農民群眾的審美偏好,在雕塑設計和建筑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到要和農民好的具體需求相融合,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和參與者,處處都應體現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并在設計雕塑前應充分征求農民的意見,調動當地農民主觀能動性,讓人民的智慧融合在雕塑作品當中,從而充分提升雕塑建筑人文性。通過實地調研在充分了解農村地域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及當地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雕塑來提升建筑的人文性。其功能為在精神層面能夠引領農村群眾追求文化、尊重文化、熱愛生活、提升大眾審美并給予農村群眾美的情感體驗。在農村建設過程中發現一些雕塑作品并不是其自身不夠美,其問題主要是沒有與農村建筑很好地融合,并沒有通過雕塑提升農村建筑的人文性,之所以出現該種現象其主要問題還是由于雕塑作品自身缺少人文性,雕塑作品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也嚴重忽視了人文性的重要功能。為此,在農村雕塑建設過程中能夠將上述幾點問題加以重視,并在實踐當中加以落實,充分利用雕塑自身的藝術性和人文性,則必然能夠有效提升農村建筑人文性。
2雕塑出走建筑
作為我國傳統建筑重要的裝飾性語言,雕塑在現代建筑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淡化乃至消失似乎是一種趨勢。但從文脈發展的角度來看,雕塑不僅是建筑的通用語言,也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文化載體。但隨著人口數量的持續性增長,許多國家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放棄了歷史文脈的同時把現代建筑模式作為一種潮流,并建造了大量由鋼筋水泥盒子掩埋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載體和地域特征。隨著我國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建筑群體中出現了許多相似度高的建筑方塊,特別是在我國的城鄉結合區域,或者一些被反復修建、加蓋的街道內,這些雷同的建筑物密集度高,對于城鎮地區的文脈發展和視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龐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物成為土地上的霸主,它的出現碾平了祖先恢宏大氣的屋脊,阻斷了人類和大地緊緊相擁的屋頂,原本門前雄姿威武的靈獸也被禁錮在了某一個角落里,原本充滿生氣和人流的土地變得冷清。雖然這對于人口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利用鋼筋混凝土能夠幫助許多農村人解決住房緊張的問題,但這也不能夠用以犧牲地方文脈作為滿足人類欲望和住所的需要。原始社會的環境下先民,他們的物質條件極差,而且生存環境也極為惡劣,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對于建筑物有著獨特的美學追求,這也間接地反映出人類在精神世界里對于美好生活的期許和向往。如果在進行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未能夠在建筑物中把文化以及人情化內容體現出來,只是依照工程施工圖紙里的內容生產大量的鋼筋水泥方盒,人們會因此而失了家園的歸屬感。
3建筑與雕塑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無論是西方建筑或者東方建筑體系,雕塑藝術對于東西方建筑的發展歷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西方建筑里的雕塑元素作為建筑物的裝飾語言例子很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希臘的萬神廟,為了能夠達到最好的藝術效果,萬神廟可以做到以建筑功能作為代價,把萬神廟的浮雕裝飾以及人體雕塑的美感體現出來,有些建筑物甚至把女性的裸體雕塑作為建筑物的支柱,通過巧妙的設計把建筑物的重量轉移到女神列柱上。整個建筑物也因為雕塑的作用把本身的精神價值提升到最大化,變得更具生命力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無論是王侯將相的府邸宮殿或者陵墓,又或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或者街市的牌坊都反映出雕塑與建筑之間相互依賴的特點;此外,這些雕塑本身也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和人文內涵,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4雕塑的回歸
在西方建筑文化泛濫的今天,大量的西方建筑學專家和學者開始反思這些相似度極高的盒式建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整體的建筑結構冰冷、固態,建筑本身缺少人情化氣息和個性特點,把原本帶有強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變得單調、肅殺。除此之外,人們長時間地在鋼筋混凝土構成的盒子世界里生活,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心理經常出現不適感。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開始反思并針對建筑的性格和后現代特點進行分析與探索。而雕塑由于具備良好的個性化和人情感的原因,也開始受到各個國家建筑設計師的青睞和運用。當然了,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建筑群里,雕塑是無法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人情氣息和藝術內涵,只能轉向更加寬廣的空間———城市中心的公園、綠化地帶以及廣場等公共性質的區域內,并且是以獨立的方式存在,這對于加快現有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5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建筑設計與雕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重視兩者之間的共通性并進行互補。建筑設計中的一些因素往往可以通過雕塑的表達更加符合結構需求,并以此體現設計師對于當地文脈的關注,最終以凝固的建筑語言向人們進行展示,提醒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民,這是他們引以為豪的精神文化。在建筑設計的時候可以加入一些具有人情化特色的雕塑,就能夠體現出設計師對于所在地區文脈理解,并通過固態化的建筑裝飾語言表現出來,以此來召告此地的民眾此處的建筑物內深藏著他們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內涵。
參考文獻:
[1]盧若薇,蔣升桓.鄉村社區環境對郫都區新農村養老建筑空間形態解析[J].居舍,2019,(2):92-93.
[2]劉福龍.公共雕塑藝術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價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作者:薛富成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 下一篇:鄉村新民居室內環境體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