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時間:2022-08-10 02:46:44

導語: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摘要:近年來,加強文物數字化展示利用、促進文物數據信息化發展、推進文物信息資源共享等工作越來越成為博物館文物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和目標。西安市有著豐富的文物資源,也在逐步推進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工作。文章從西安市現有的文物數據、文物數據信息化和文物數據對外公開共享現狀進行分析,從文物數據資源管理、公眾服務和大數據服務等角度對未來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暢想。

關鍵詞: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

1背景

2021年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開創性地專門以一個部分的篇章對文化建設進行了深刻闡釋和全面部署。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并強調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加強文物數字化展示利用,構建文化傳播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傳播中國文化,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大數據已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①推動文物數據信息化發展,也可全面掌握文物保存狀況和保護需求,實現文物資源動態管理,推進信息資源社會共享。②國家文物局聯合三部委在《“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求推動“互聯網+文物素材”再造發展,推進文物資源信息公開,研究統籌建立文物大數據平臺,加強文物價值挖掘創新,與數字化展示利用。全面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將會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西安市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悠久綿長,從藍田猿人遺址到歷代王陵墓葬,從都城遺址到近代城市文明,西安市文化積淀豐厚,文物資源燦若繁星。近年來,西安市的文物事業蒸蒸日上,文物數據信息化發展也在逐步推進。

2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發展現狀

2.1西安市文物數據現狀

2012—2017年通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西安市首次基本摸清了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初步掌握了西安市文博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以及文物的本體狀況、基本數據等。西安市共登記文物2216169件/套,5273235件。2017年年底,接踵而來的全國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備案工作又對西安市44家非國有博物館108497件藏品進行了詳細的登記備案。至此,西安市基本掌握了全市藏品總體情況。通過普查和備案工作,西安市完成了包含文物基本信息和圖片信息在內的百余萬條文物數據采集工作,為文物數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本數據支撐。

2.2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現狀

在西安市118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中,68家單位建立了文物紙質檔案,63家單位建立了文物數字檔案。半數的文物收藏單位在普查前是沒有任何檔案目錄的,而建立了檔案目錄的收藏單位大多數是以紙質賬冊、手工卡片等傳統方式或者簡單的Word文檔、Excel表格的形式記錄文物信息。2020年,西安市文物局開發了“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務系統”,建立了一套全面、準確的文物檔案數據庫。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務系統應用MySQL數據庫進行數據存儲,將西安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和西安市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備案數據進行導入,形成了西安市第一個完整的文物數據庫系統。此系統還可以作為各文物收藏單位動態管理系統和文物新增上報系統使用。此數據庫系統的建設為進一步健全文物登錄備案機制和建立文物數據信息化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為文物管理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2.3文物數據對外公開共享現狀

為響應國家數據資源共享的要求,充分利用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2016年6月11日首都博物館成為第一家公布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的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官網開通“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示”服務,展示了從商代到民國時期的文物藏品共計10022件/套。作為全國省級博物館中首個面向公眾的普查成果平臺和館藏資源庫,這既是落實指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實際行動,也是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實現普查成果轉化,充分挖掘文物價值,使之得到最大限度開發與利用的積極探索。2017年年底,陜西文物數據中心開發了省級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平臺,并在漢唐網上公布了包含西安市文物數據在內的陜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西安市文物局通過一年多的系統開發和數據導入,形成了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務系統,暫未獨立向社會公開文物數據資源。

3未來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和暢想

3.1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基于國家推動文物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政策背景,為不斷滿足西安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西安市各博物館、全國社會公眾的不同層面的需求,實現平臺的綜合管理、展示和利用。我們在已建成的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務系統基礎上逐步推進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在數據資源管理、公眾服務和大數據服務等方面進行系統開發和功能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3.1.1落實國家關于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措施為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及《“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讓文物“活”起來。建設西安市公眾服務平臺和博物館大數據平臺,將西安市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備案成果轉化利用,為全市博物館提供數據公開的窗口,為博物館實現館際交流、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國家文物局完成全國“首批向社會公開1萬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萬件(組)國有可移動文物名錄和基礎信息,并逐步推進文物資源信息公開的廣度和深度”的重要任務。3.1.2為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決策提供參考西安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非國有博物館藏品備案數據,基本摸清了全市可移動文物的家底。數據信息按照國家統一的標準進行采集,對此數據分類、統計和分析,可以使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全面掌握可移動文物資源現狀;進行統一的數據資源管理,動態呈現收藏單位的文物信息和文物保護、文物利用等信息,及時、有效地反映全市文物收藏的動態,提供數據分析,為文物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同時,加強數據分類匯總,建立分析模型,挖掘數據價值,切實讓大數據為優化管理決策服務。①3.1.3提升博物館業務工作效率的需求在以文物數據為基礎的博物館數據管理中,博物館藏品的出入庫動態管理、展廳的互動導覽、游客的人流量、文創商品的售賣情況等數據都在為博物館業務管理工作服務。開發公眾服務管理系統可為博物館提供藏品公開共享、展覽信息、活動服務信息、研究動態等各項信息的提供平臺,進而深入研究并開發為博物館之間提供藏品借展、展廳預訂等個性化服務的子系統。提供即時的博物館運行大數據分析,支持各種公眾服務、藏品管理多種圖表輸出,提升了博物館管理人員業務工作效率,也提高博物館展示和服務水平。3.1.4滿足全市博物館行業協同合作的需求提升西安市文物數據資源管理服務,建立以文物信息資源共享為基礎的交流合作平臺,打破了各博物館之間的信息孤立、互不相通的局面。促進各館之間交流合作,聯合研究。深入挖掘文物的內涵,使文物數據資源在收藏單位之間實現整合和共享,以期將文物數據資源的社會效益最大化。②利用大數據服務,建立專題數據庫。例如,建立符合西安市特色的先秦文物數據庫、漢唐文物數據庫、紅色革命文物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對所有文物數據進行過濾清洗,篩選出相應類別下的所有文物,通過文物屬性進行關聯開拓,形成大數據文物知識圖譜和文物專題庫,進行深入研究,成果并能通過公眾服務系統進行展示。以文物數據促進各文物收藏單位之間的交流、合作。3.1.5滿足社會公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務系統的搭建,實現了西安市國有收藏單位、非國有博物館資源文物信息的數字化匯集,為了滿足文物數據信息化轉變為能為公眾服務的數字化信息,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互動,打破博物館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壁壘,拉近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關系,讓社會公眾在體驗和互動中走進博物館。在已有的文物數據庫系統的基礎上,提升數據庫功能,滿足公眾服務需求,為社會公眾提供博物館展示、藏品展示、展覽展示、社教活動和動態資訊這樣一個信息公開平臺。公眾服務系統可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參觀方式和參觀體驗,調動大眾參觀博物館的積極性,滿足社會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3.2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暢想

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務系統主要用戶是西安市文物局、各區縣文物主管部門和各文物收藏單位,在未來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要側重于數據資源管理、公眾服務和大數據服務這幾個方面的系統開發。面向對象也要從文物主管部門和收藏單位逐步擴展到個人用戶,為愛好和關注文博事業的社會公眾提供有價值的文物數據信息和資源共享服務。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圍繞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堅持以信息化建設服務于文物保護、服務于社會公眾、服務于決策管理為宗旨,因地制宜,兼顧大局,統一標準,規范建設。結合現有文博信息化建設基礎,做好數字化建設總體戰略規劃,制定近期和遠期建設目標,分階段逐步實施。我們應采用全新的數字資源平臺建設理念和信息化模型進行規劃設計,結合目前國內文博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綜合進行平臺頂層設計。在平臺建設中,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3.2.1以資源為核心西安市被稱為“博物館之城”,各文物收藏單位有著能展示西安豐厚歷史的文物資源,在今后文物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可集中圍繞館藏特色文物資源,按照文物資源開放整合的標準體系,運用信息技術開發信息資源產品,實現各個文博單位的數字化匯集,形成各區縣文物資源的百科全書,做到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數字資源整合和共享。比如:要利用西安市文物數據資源,以生動、交互、現代化的手段集中展示文物的基本信息;開放直觀反映歷史變遷和演化進程的全天候“數字博物館”;以數字形式立體展示各縣區的自然風貌、文物藏品、遺產資源的“開放式展覽”;逐步實現藏品資源數字化、展示傳播現代化和管理研究科學化,提高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水平。3.2.2以需求為導向在西安市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堅持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合理開發應用系統,最終實現文物基礎數據標準化、業務數據管理規范化、生態保護數字化的目標,形成管理合力和規模效應。3.2.3以應用促發展當前信息技術處于日新月異的發展階段,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是集合多項前沿科學技術與信息手段的綜合應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實效,在技術選型方面要選擇技術成熟度好、最適用的信息技術集成,避免盲目引用不成熟的新技術,造成建設資金浪費。同時要適度前瞻,為未來新技術的應用預留出平臺和接口。以信息促保護、以信息帶管理、以信息增效益,全面促進全市各項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文物數據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持久且不間斷的工作,文物的新增、信息采集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都會促使文物數據信息化發展,同時,信息化工作的推進也會對文物數據采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物數據采集工作永遠在路上①,這便帶動了文物信息化的不斷進步。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譚銀萍 單位:西安事變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