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

時間:2022-09-28 02:47:38

導語: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案例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

摘要:本文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其存在的不足,闡釋了公共管理類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而提出案例教學方法在批判性思維培養和公共管理教學領域中的運用建議,包括課程體系的重視、合適案例的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施環節等,以提高公共管理類大學生專業知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

關鍵詞:案例教學;批判性思維;公共管理類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將其視為學生的必備素質。在公共管理課程教學中,批判性地使用案例教學,通過真實、典型的案例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實戰經驗,提高處理問題的操作能力,又能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培養培養質疑精神、思索習性,從而保障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一、案例教學在公共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案例教學是一種通過模擬或還原社會現實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討論分析案例內容,從而理解相關知識、提高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朗代爾教授首創于1870年,現普遍應用于醫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專業領域的教學。公共管理專業需要培養學生對公共領域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對象復雜,教學內容繁多,僅憑教師講解理論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可以分析、研究各種管理經驗,領悟管理原理,積累處理公共事務或問題的經驗與方法,故而深受師生喜愛,并為教育學者們所推崇,在我國高校公共管理學專業中運用廣泛。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難點和不足,例如本土優秀案例的缺乏,教師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國外的經典案例,與國情相結合的實用性公共管理案例不多;教師的案例教學經驗不足,容易將案例學習變成了簡單的舉例,無法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學生缺乏質疑精神和批判能力,對案例的理解不到位,參與意識較差,不會獨立思考能力,課堂研討的氛圍調動不起來,陷入無人應答或者老師自問自答的尷尬場景,這都大大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現象,唯有通過“質疑—探索—繼續質疑—深入探索”的螺旋推進模式,才能不斷提高人類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學者們都重視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學而不思則周,思而不學則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蘊含的是中國式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蘇格拉底之問”則是西方批判性思維教育的經典方法。20世紀初,歐美諸多知名大學均開設了專門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引發了前所未有的關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批判性思維運動使得批判性思維培養課程體系系統化和制度化?,F在,批判性思維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才能。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技能,更是一種融于精神的人文氣質。批判性思維培養不僅僅是傳授學生思維技能,還要加強學生批判意識和獨立氣質的培養,培育具有批判思維技能與思維品質的優秀人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國內外的高度教育領域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常用的方法包括項目帶動法、啟發誘導法、切塊拼接法等等,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效。而案例教學法因其在其他學科的應用成功,也逐步推廣到公共管理教育領域。當然,由于公共管理領域研究對象多樣化,影響因素復雜化,對案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才能真正地介入案例分析,發揮案例教學的功能與效果。

三、案例教學在批判性思維培養和

公共管理教學領域中的運用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案例教學既可以“以例說理”,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學習內容有例可循,又可以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深入思索,以理析例。而要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需要掌握和運用好幾個關鍵技巧:

(1)重視案例教學方法在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和公共管理教育領域的運用。案例教學是公共管理教學領域普遍使用的方法,也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有效途徑,在國內外批判性思維培養實踐中都廣泛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因而批判性地使用案例教學法能提高公共管理整體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批判性地選擇案例。案例教學的關鍵是教學案例的選擇,在公共管理教學領域需要從實踐中提煉真實、典型、矛盾突出的案例。真實性是首要要求,唯有真實方有意義;典型性是重要原則,只有典型才有代表性;矛盾性體現案例的實用價值,也是案例教學的魅力所在,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都值得學習者去思索探析,讓問題越辯越明。

(3)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注重創新能力,案例教學中要顛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分析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與現實方案的對比,剖析各自優劣,掌握理論知識,積累決策經驗。在此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因人擇例,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形式和教學環境,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

參考文獻:

[1]薛瀾,劉軍儀.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改革高校人才培養體制與機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5):1~8.

[2]于勇,高珊.美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模式及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17(4):61~68.

作者:于勇 李晚蓮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