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
時間:2022-01-17 03:27:36
導語: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課程特征上而言,法學是一門對積累性和應用性要求很高的學科。在中職院校法學教育教學中,法學教師的授課目的不但包括提升學生的法學學習能力,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學知識,而且也在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法學人才,引導學生在遇到與法律有關的問題時,能夠充分運用已學的法律知識妥善解決問題。簡單來講,法學學習的重點就是既需要學習好理論知識,也需要將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結合實際情況來講,我國中職學校法學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學習法學積極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我國中職學校法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這是我國各大中職學校應重點探討的課題。
一、法學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一)并未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前的法學教學方式下,以教師口吻講述法律知識已是很多中職教師采用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很難提高中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他們也無法真正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從而導致法學教學效果低、學生學習提不起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因為中職學生的法學專業能力很難全面提高,也很難建立完善的法律意識和知識體系,這樣導致中職法律教學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降低了法律課堂整體效率。
(二)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的相脫節
法學是一門對應用性要求很高的學科,它不但在審理法律案件中應用,而且也出現在社會生活各方面中。從教學目的上來講,中職學校法律教育教學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一些基礎的法律知識,日后在走上社會后能夠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以前法律教育教學中,教師以傳授課本內容為主,期末考試內容都是課上教師講過的內容,這樣就導致學生為了期末拿到好成績,死記硬背一些法律知識,以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判斷,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也影響了他們法律學習能力的提高。這就導致中職學生分析問題和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在應用法律法條中有很多問題,也無法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的相脫離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也讓法律教育教學有些死板、無趣。同時,以前的中職學校法律教育教學忽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讓學生過度關心個別案例,而忽略了找案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實際狀況下,學生只能處理單一的法律案例,一些內容復雜的案例就不知如何下手了,做不到舉一反三。簡言之,就是以前中職學校法律教學模式只為法律理論知識與案例教學構建起單向關系,致使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個案與規律相脫節,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過于古舊的授課內容
在外部環境與教學條件的限制下,很多中職學校法律教育教學依然以“黑板+粉筆頭”授課形式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其優勢,但是卻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想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法學知識,需要不斷深化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法學素養,進而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在課堂中,法學教師會引導學生記錄一些法律知識,并將記錄的知識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展開講解,以幫助學生學以致用。但是,因為授課內容過于枯燥,課本教材內容有限,教學內容與學生實踐相脫節的情況經常出現。所以,學生即便能夠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所學知識的運用已經很難滿足時展的需求。實際上,在審理和評判案件過程中,法官和律師經常會選擇一些最新的案例,并對評判與辯護的依據不斷更新,以此來確保法學原理與日常生活密切融合。所以,授課方式和內容的過于陳舊影響著法學應用價值的發揮,也影響著學生的學以致用。
二、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審判實踐觀摩的教學模式
觀摩審判實踐的教學模式要與司法審判實踐相結合。應組織中職學生到法院旁聽一些經典的案例,這樣能夠拓展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對各種訴訟程序充分了解,特別是庭審程序,觀察和研究法官庭審辦案技能,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法學素養。尤其是在學習程序法過程中,讓法學專業的學生親自參加一次庭審的觀摩學習,其最終的學習效果要比在課堂上法律教師辛辛苦苦講十節課的效果好的多。在結束觀摩后,應組織法學專業的中職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說出自身參加這次庭審觀察的體會,教師再進行針對性的總結。
(二)課堂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
課堂案例教學與教師平常講授法學課程時運用的舉例說明是有差異的,其是轉變傳統法學“滿堂灌”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對案例精選,并提出一些與學生法學能力相符的問題,組織學生積極思考,從法律理論與法律條款的聯系中,提出自身對這些案例的看法和觀點,并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各個觀點,之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在講評過程中,重點看學生討論的思路是否準確、解決問題的渠道是否正確等,而不能一下子否決錯誤的觀點,這樣會導致學生以后學習中有想法、有觀點也不敢講述,打消了學生發言的主動性。
(三)模擬法庭教學方式的運用
模擬法庭教學是深度測試學生學習狀況和綜合素質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在觀摩審判實踐中,模擬法庭教學有利于調動中職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積極運用,在模擬訴訟活動中學生全面介入其中,扮演好相應的角色,在扮演角色中把握如何運用各種法律理論知識,以此來鍛煉自身實踐應用能力。在模擬法庭教學過程中,教師決不能將自身的思維和想法強加到學生身上,應成為學生實踐學習的引路人,引導學生自行思考。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局限在傳授知識上,更為關鍵的是要引領中職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學習。依據法律教師提供的框架性案例教學材料,學生扮演原告、被告、證人、審判長等角色,按照法院開庭程序展開。
三、法學案例教學的完善應注意的幾點原則
(一)選擇案例的基本原則
第一,因地制宜原則。此原則要求在選擇案例教學中,其應當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要求相符。第二,典型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法律教師所選取的案例應具有代表性。第三,真實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所選取的案例事件必須是真實的。第四,專業性原則。此原則要求選擇的案例要體現法學這門課程的特色與深度。第五,新穎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所選取的案例是新鮮的,不能是過時的案例,過時的案例學生分析后也無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其中所應用的很多法律條款都已經是被重新修訂過了。第六,系統性原則。要求案例盡量與教材內容觸類旁通,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掌握法學理論知識。在貫徹上述六項原則后,要求法學教師應高度關心法律知識的發展動態,經常收集和總結各種案例。同時,法學教師在需要的情況下還應當適當整理與加工原始案例,讓案例整體脈絡更加完善和清晰,更加突出爭議焦點,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
(二)引入案例的基本原則
第一,必要性原則,也就是所引入的案例應以法學教學需要為主,不能胡亂使用,這就需要所引用的案例應緊緊圍繞著教學目的進行。如果胡亂使用教學案例,不但不能幫助學生掌握法學知識,而且還會讓學生對法學知識產生厭煩情緒。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1)案例信息的非系統性。也可以說是案例教學功能有限。雖然案例教學法有很多優點,但是也有很多不完善之處,學生不能只通過分析案例來獲取系統的法學專業教育。(2)過于簡單的法律知識內容不需要引入案例分析。(3)環境法學課時有限。第二,協調性原則,也就是在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應宏觀把握整個教學內容。哪些知識點應當安排案例教學、安排怎樣的案例等,都需要做好規劃,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三)分析案例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服務性原則。這一原則表示案例分析就是為教學內容與目的提供服務的,采用怎樣的分析方法、如何安排主次等,都要圍繞著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展開,但不能過于沉浸在案例中,這就與法學教學目的背道而馳。其次,邏輯性原則,法學這門學科對邏輯性要求很高,尤其是注重內部的關聯性和層次性。所以,在開展案例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選擇合理的邏輯思路,先講什么知識點、后講什么知識點,都應提前規劃好,保證學生能夠輕松、準確地掌握法學教學內容。再次,技巧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法學教師應對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如:比較分析法、圖表演示法等,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在這里重點講述一下比較分析法。在環境法案例教學過程中,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比較:第一,比較理論原理;第二,比較法律事實;第三,比較類似案例。在中職法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對這三項比較深入學習和掌握,對一些法律案例有著基本的判斷。最后,互動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教師在分析環境案例中,培養學生對學習法學的興趣,與學生積極交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習權利歸還給學生,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下與教師共同探討和研究法學案例,以此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進一步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
四、結語
總之,在社會法制程度的快速深入下,很多人都開始意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并在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學修養。顯然,法律意識的逐漸深化下,對中職學校法學教育教學也有著新的要求,要求法學教師必須在法律教育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而提高學生的法學學習效果。同時,學習法學專業的中職學生,想要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這門課程,就需要在課堂上注意聽講、與教師和同學經常交流、在課后認真總結和分析等,以此來不斷豐富自身的法學知識體系。
作者:王瀚東 單位:甘肅廣播電視大學農墾河西分校
參考文獻:
[1]鄭小偉.簡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學教學科研[J].中國輕工教育,2011(2).
[2]張紅軍.多媒體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效果研究[J].成功(教育),2011(11).
[3]張琳.論法學案例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J].教育與職業,2007(32).
- 上一篇:高校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探討
-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學策略分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