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3 11:12:13

導語:法學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秩序的逐漸建立,法治成為時代的產物,依法治國需要法律專業人才,法學教育最有可能完成這個時代經濟文化融合的使命。法學教育側重于對學生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法律素質的技能培養,要求法律人才除了具備專業的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應用實踐能力、靈活的理性思考頭腦、對法律案件分析推理的邏輯能力。傳統的法學教育教學大多重在講解分析法律方面的條文,內容較為枯燥煩悶,不利于學生培養法律思維。改革當前法學的實踐課程、理論的內容等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關鍵詞:日本;法學教改;素質教育

一、確定法學教學目標

目標的不同決定法學教學方法的不同,是系統的理論教育還是實際的操作訓練?首先必須明確好目標。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但它同時也是一種素質教育,法學的教學目標有淺層目標和深層目標之分。淺層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基本內容和運作程序,為進一步學習和實踐打下基礎,深層目標是批判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是建立和完善導師制,推廣一系列“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生活日益復雜,法學教育需要適應其發展需要,不斷促進學生專業化,并與當代實情相符合,跳出傳統的教育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注重邏輯思維能力、文字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學者楊兆龍曾說過,法律教育的宗旨和計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創造精神,以此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國傳統的法學課堂講授法是“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這種教學方法被傳承多年,而且一直以來我國的法學教育只注重理論、原則等知識的講解,教學觀念非常落后,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嚴重脫節,課程內容設置滯后、單一,專業設置不合理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學生的實務能力培養得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相對較低。在教學中,教師大都是將命題、推理、判斷等全部思維過程都自說自話出來,造成學生缺乏實際動腦動手等操作能力,沒有獨立的創造性思維,被動地思考,積極性得不到發揮,自然而然,學生接受、掌握知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法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其實踐性很強,它需要將普遍的法律法規融合到實際的具體事實中,將抽象具體化,這樣的一個創造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法學教學應該在相關法律理論、概念前提下,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并不斷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

三、現代法學教學需要改革

中國新一輪法學教育改革在即,如何確定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具體路徑是需要在理論上做出回答的迫切問題。獨特的文化環境決定教學方法,在改革中既需要借鑒別國的有效經驗,也需要保持自身特色。中、日兩國在法學教育領域相互之間學習、借鑒的歷史源遠流長:古時候就有大批日本使者來華研修律法;而中國也在近代時期效仿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經驗,在各地興辦法政學堂,在學制、課程、規章、教材等多方面進行改革;現在的日本已經通過改革走出困境,成功突破了發展瓶頸,實現了法學教育的升級換代,而中國還仍在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改革路徑。因此,與其效仿遠隔重洋的歐美,不如全面了解日本法學教育改革的思路舉措,客觀借鑒其中的經驗,理性總結出符合國情的道路,這個意義更加重大。日本屬于大陸法系國家,長期以來受到歐陸國家的法學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日本學校中,講解式教學模式亦很常見,但他們除此之外還會在課堂上采取提問、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開動腦筋,比較分析案例的不同,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我國的法學教育恰恰相反,由于我國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導致相當一部分法學專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限于理論和法條的死記硬背,口頭、書面表達能力較差,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較差,思維方式單一,知識面狹窄等等,這說明我們需要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來解決問題。同時,日本的另外一種教學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它就是模擬教學法,每一堂課程設為一個模擬法庭,由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自由討論和分析,從而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問題,在比較中得出正確的結論,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模擬學習法以學生為中心,而老師只是適當的引導和點評,人人都參與在模擬辯論和審判中。以下將簡析日本的模擬教學法來對我國的法學教學改革提出一定的參考。(一)模擬教學法的訓練目標。模擬教學是一種以教學手段和教學環境為目標導向的行為引導型教學模式。法學教學需要啟發學生,做到手腦并用,解放其思維,使其主動、系統、科學的理解和學習法學并融入到實際案例中。第一個訓練目標就是動腦筋,在模擬教學中,教師詳細描述案情,動腦筋理清各種法律關系,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并總結出準確地突破口。其次,模擬教學法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調查實際情況,寫出相應的法律書面材料,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第三點是要求學生有很好的口才,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模擬教學法給每個學生很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學生之間分角色對抗辯論,以此來鍛煉自己的口才。(二)模擬教學法的核心內容。模擬教學法顛覆了以往說教講義式的培訓模式,側重于師生間的互動和學生的實踐操作,充分發揮學員的能力與想象力,讓學員親身去體驗實踐,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學員間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將知識再次進行提煉、升華,與杜威提出的“從做中學”教育原則一脈相承。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如何從理論概念運用到實際的案例中,通過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相互交流,展現現實情況讓學生親身接觸和體驗,學生之間的角色分擔明確了各自的責任,各自負起各自的責任,確保團隊勝訴。這種開放發散性思維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勵其主動學習,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效果。(三)模擬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模擬教學法強調學生通過情境學習進行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從而獲得體驗并將知識有效地消化,這種啟發式教學方法在授課中為學生創設了教學情境,營造出良好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實行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調動各學員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間團結協作,相互幫助,充分運用聽、說、學、做、改等一系列學習手段,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深度記憶,并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讓彼此得到共同的提高與進步。(四)模擬教學法的注意事項模擬教學法顛覆了以往說教講義式的培訓模式,側重于互動與實踐。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教導學生應該按步驟、按事實來調查事實真相,勤快查閱資料,避免學生參與意識不強、學生之間交流不順暢,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鼓勵學生遇到問題敢提問、敢質疑,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概括并串聯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圖。與此同時,參考法學理論知識,結合國內外的經驗案例得出準確的判定。在模擬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講解、點評以及指導來引導學生學習,堅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主動性的原則,理論教學結合模擬演練,做到師生之間相互信任,形式與內容相統一,才能使學生在這個實際演練過程中有充分的條件進行操作和修改調整,這樣,學習的主動性才會遠遠高于傳統的教學方法。

四、法學教學結合素質教育

法律職業是一門非常特殊的職業,它要求從業人員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對相關學科有所涉獵,具備出眾的口才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然而這恰恰是中國法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智慧潛能的開發和健全個人個性為目的的一種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它可以教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由于我國現階段的法學教育教學觀念比較落后,教學內容往往與實際脫節,長期以來都只是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實務能力的培訓,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法律實務操作能力差。因此我們必須革新以前的法學教育方式,增加實務性、應用性的課程,注意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日本早在二戰之后就開始建立了以普及法學思維方法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根據2002年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總共有700余所大學,其中就有超過100所大學設有單獨法學部,這個比例相當驚人。在日本,攻讀法律專業除了需要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外,也需要良好的英語能力,因此有意申請該類專業的同學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他們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訓練與實務能力,這樣既解決了長期困擾日本法律界的弊端,迎合了社會轉型期對實用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又符合法學教育特征從應試變為臨床的客觀規律,使法學教學走在時代最前沿。除了課堂教學,日本設置的司法考試還有之后的研修、志愿者活動,在日本當律師,需要通過司法考試,這些都旨在讓學生了解社會真實面貌和處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從而提高其法律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操守。

五、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的法學教改應該借鑒日本乃至國外多國的歷史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為他們對法律人才的培養層次較高,不僅有專門的職業教育階段,整個職業教育兼施素質教育,并且有明確的目標。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培養什么樣的法律人才”,“怎樣培養法律人才”,轉變傳統的舊觀念,采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的實踐性、趣味性、參與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能力,提高我國法學人才的綜合素質,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此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求,在世界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李響.日本法學教育改革之得失與經驗借鑒.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4,29(5).

[2]馮玉軍.論國外法學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借鑒.中國大學教學.2013(6).

[3]徐立.中國法學教育的困境與出路.教育研究.2011,32(1).

[4]李立新.借鑒日本經驗促進法學教改.法制與社會.2009(34).

[5]朱立恒、曹盛.中國法學教育改革評析.當代法學.2008(4).

作者:祖金偉 單位: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