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人才培養路徑分析

時間:2022-05-08 11:36:43

導語:法學人才培養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學人才培養路徑分析

2018年8月24日,在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备咝?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xztlw/fxjxlw/202105/740169.html" target="_blank">法學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如何進一步提升高校法科學生培養質量及就業能力是現階段高校法學院著重研討的工作。本文以提升法律職業勝任力為視角,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于職業勝任力的認知,完善以職業勝任力為甄選標桿的法學人才培養。

一、勝任力和法律職業勝任力的概述

勝任力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教授DavidMcClelland提出的,1973年他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勝任力是一種直接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并構建出冰山模型,包括個體工作中所具備的知識、技能、社會角色、動機、自我概述和特質性格等六部分,可以以此區分優秀者和一般者。后來英國學者LyleSpencer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出素質冰山模型,提出基準性素質和鑒別性素質的劃分,認為勝任力是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的深層次的個人特征。我國楊力教授在他發表的《一流法律家的勝任力標準和培養》文章中就法學教育引入“勝任力”進行闡述并將法律職業勝任力概括為四個層面、九項特征,第一層面是個人效能框架下的獲取成就的動機、極強的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調試,第二層面是認知能力框架下的問題的雙向思考,第三層面是過程執行框架下的高度關注程序的穩態和準確、沖突的管理和疑難下的決策力,第四部分是人際影響框架下的面對情景的敏銳和崇尚服務公眾的精神。法律職業勝任力讓法科學生逐漸領悟到未來工作不僅依靠知識和技能,還要認識到更多的決定性因素,以使自己更加全面的發展。

二、高校大學生法律職業勝任力調研分析

(一)調研實施情況綜述

項目組調研內容結合DavidMcClelland教授關于勝任力的概述,針對畢業生與未畢業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且問題設計較為貼近學生實際以及社會環境,共收到292份有效問卷,其中包含27份已畢業學生和265份未畢業學生。根據DavidMcClelland教授的勝任力理論、冰山模型以及楊力教授有關法律職業勝任力的特征理論,本次有關法律職業勝任力的調研從法學知識、法律技能、法律職業動機、自我概述和特質性格等部分進行。

(二)調研結果量化分析

1.法律職業勝任力中基準性能力分析。豐富的法學知識和醇熟的法律技能是法律職業勝任力中的兩項基本能力。畢業生與未畢業生都認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在校生在學習上還有松懈,高校教育應該繼續牢抓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提升。同時96.3%的畢業生對未來法律職業工作充滿信心并有14.8%的畢業生有自己創辦法律相關公司的想法。畢業生寫給未畢業生的建議里也希望他們努力學習,夯實基礎,扎實法學專業知識,不斷進取,做一個合格的法學畢業生。2.法律職業勝任力中鑒別性能力分析。近幾年高校教育逐漸從側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向知識、技能、態度等多元化發展轉變,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在同步進行轉變。從本次調查數據不難看出,未畢業生還有繼續進步的空間,以優秀畢業生為榜樣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在從事法律職業動機方面,92.6%的畢業生認為自己有必要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從而選擇與法律相關的職業,其中選擇與法律相關職業的畢業生中有59.3%的畢業生是因為喜歡熱愛法律職業且有極強自信從事好法律工作,37%的畢業生是因為法律職業收入可觀能緩解家庭經濟狀況。同時未畢業生在選擇未來職業的動機中,80%的同學會因為自己本身所學習的法學專業而選擇與法律相關的職業,也有部分同學會根據自己喜好與工作收入而選擇職業。家庭經濟狀況也成為影響學生就業的因素之一,92.6%的畢業生和89.1%的未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考慮到家庭經濟因素,高校在推動學生就業擇業時也要慎重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家庭經濟狀況而選擇辦法幫助其就業。在法律職業勝任力的自我概述與性格特質方面,法律職業要求卓越從業者在特質性格方面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豐富的實踐能力以及擁有崇高的正義感和服務公眾精神。畢業生認為在擁有豐富法律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司法實踐的學習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100%的畢業生認為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助于進一步深化法學理論知識的學習,80%的畢業生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對法律職業工作也同等重要,未畢業生以上三項還有待提升,其中僅有56.2%的同學認識到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的重要性,高校教育有必要繼續完善學生素質教育內容,讓學生在思想上強化實踐能力與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為學生未來法律職業工作奠定良好的勝任力基礎。

三、基于職業勝任力導向的法學人才培養策略

(一)強化情景式庭審訓練,將學以致用

情景式訓練就是模擬法庭的庭審過程,將現實生活中的法庭審理搬到課堂或者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切身感受庭審過程,增強課堂或活動的趣味性。真實感受整個庭審過程,讓學生在校園中既能學習又能將學習應用到實踐中去,由于情景式庭審訓練中使用的是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會讓學生提前學會未來工作中的技巧以及培養學生處理案件的敏感度。在訓練過程中即使學生審理錯誤案件,也能讓他在實踐中吸取教訓增長經驗。這種“模擬游戲”能增強學生的程序意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情景的敏感性,法科學生借助于此感受現實的職業思維并提升法律職業勝任力。情景式庭審訓練是一個長期性實踐課程,既需要扎實理論功底作支撐,也需要靈活的周期運用,讓學生積極地發揮庭審的主體作用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項目組希望通過此次調研以及項目課題改善教學現狀,強化學生和學院對情景式訓練的重視。

(二)加強就業工作指導,提升學生就業觀念

職業勝任力與學生就業能力息息相關,經調研發現現代大學生就業觀念還存有缺陷,對未來職業規劃的能力欠缺,這也是高校就業工作著重解決的地方。在本次調研活動中,29.1%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工作有一定的規劃和目標,大部分學生并沒有規劃也未付諸行動,由此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大學的職業規劃教育工作。學生對未來職業尚無規劃,也側面反映出其對法律職業勝任力的認識不足,無從下手去提升自己的法律職業勝任力。學院應周期性為每一位學生開展就業能力提升課、就業形勢講解課或者系列就業能力目標實現活動,并非僅在即將就業的某階段開展,應該貫穿始終才能不斷深化學生的就業觀念,使其在就業擇業階段拔得頭籌。

(三)借入動機成就理論,提升自信與決策能力

借入動機成就理論讓學生通過完成短期內高效的法學小目標以提高學生獨立處理事務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學生提升法律職業勝任力。成就動機的設置也要考慮成就目標設置的可操作性與挑戰性,同時組織者要根據學生的日常施行予以反饋,對偏激目標或高難度不切實際目標予以適時制止。本項目課題組也根據借入動機成就理論,確立了10名同學貼近生活與法學學習的目標進行追蹤研究,通過鼓勵機制促使學生完成自律學習。此類活動會促使學生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有堅持目標完成的信心,不斷克服自身困難,享受到奮斗與成功的樂趣。

四、結論與展望

高校培養法學人才要知識與能力兩手兼抓,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學生服務公眾的意識與自我決策能力,完善學生的法律職業勝任力構建。同時高校法學教育改革進程中要適當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優化教學策略,穩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職業勝任力。

作者:馬偉光 王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