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個性化教學模式探討
時間:2022-09-04 10:58:17
導語:通識課程個性化教學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性化教學研究現狀
當今世界各國,尤其重視推行個性化教育,其核心為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哈佛、耶魯等美國高校在規模化教育過程中對本科課程設置與培養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實現個性化與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英國在個性化學習理論、實踐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更好地支持其學習發展等領域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就。早在50年代末,前蘇聯就已經興起一股“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潮。教育個性化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指導原則。國內學者們也在不斷探索及豐富個性化教育的內涵,如將大學教育的個性化擴展到教育體制、大學辦學特色、大學教學與研究方式等方面,從而使學校努力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各個教師形成具有個性的工作方式,使教育個性化觀念促進教育體制、學校課程改革;此外,亦有將這一概念用于教學實踐制定個性化教育體系;或是結合某一理論研究個性化理論的實施,促進個性化教學理論的實行。個性化理念在指導教學實踐方面雖有研究,但是如何具體到每一門課程的具體講授還是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間,尤其是高校通識選修課程。
二、《俄羅斯社會與文化》通識課程授課情況及問題
國別社會與文化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有美國、英國、日本等,以英美居多,而關于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討論較少,且授課對象多為專業學生。其中有研究“模塊化體驗式”、支架式教學法的;有研究跨文化交際、需求分析教學理論的;有借鑒哈佛大學“紅皮書”的通識教育觀等研究英國或英美社會與文化課程的;還有從課時的分配、教材內容的充實和教學方法的改善與更新等方面尋找該課程有效發展對策的;也有根據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發現教科書編排側重點錯位、落后的教學授課理論和方式問題的。具體到《俄羅斯社會與文化》通識課程,其教學問題首先是現有參考教材專題知識介紹不足,容易引起百科書式的、雜亂無章的教學,無法保證所授知識的進階性和統整性,并且課程內容多和實際課時少,教學內容繁多,重點難點還要甄別與把握;其次,不同專業學生學習需求不同,且學生對該課程多為消極應付的學習態度,沒有達到國別社會與文化課程應有的教學效果;最后,如何為專業教育瘦身、或者轉型為適用于非專業學生學習并具有個性化特色的課程、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尤為必要。
三、《俄羅斯社會與文化》個性化教學模式
針對國別社會與文化類通識選修課程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僅以《俄羅斯社會與文化》為例,在個性化教學理念指導下確定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等。1、教學理念的個性化。個性化概念能夠促進教育體制、學校課程改革,增強教育過程人性化。教學理念個性化,即將個性化教學理念應用到教學目標及過程中以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其重心在學生,尊重學生個性,重視個體差異,謀求適合差異的教學方略。根據學生的專業比例及其不同訴求設計教學內容,用個性化教育思想審視《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評價體系,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個性化教學模式。此外,還要根據選課學生的專業方向及比例確定教學內容側重點、課堂活動方式及評價要求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教學內容的個性化。教學內容的個性化即教學大綱注重學生的個性和教學內容的整合,建立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本課程教學大綱綜合了現有的關于俄羅斯社會與文化的參考書目,共整合出14個專題,具體包括俄羅斯概況、簡史、文學、藝術、飲食與服飾、節日與紀念日、民族性格與思想、國家體制與政治制度、社會環境與經濟制度、教育與科技、地緣政治、俄羅斯與西方、與中國以及當代俄羅斯等,其特色如下:第一,補充內容,及時更新。教材編寫需要時間,一般會滯后于實事的發展,實際授課時,教師要保證專題知識的連貫,補充事件、政策的后續發展,尤其是俄羅斯與西方、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等專題,需延伸至俄羅斯最新的外交政策。如普京在新任期內如何進行穩健的政治體制改革、如何在確保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發展創新經濟、如何繼續推行平衡務實的外交政策等。又如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進展以及影響中俄油氣合作的制約因素分析。另外注意時事發展、重大事件和相關資訊,隨時補充熱點。第二,專業興趣,二者兼顧。本人所在學校為財經政法專業學校,所以就結合了我校的經管法特色專業、俄羅斯現代社會生活確定教學專題,圍繞一個專題,整合相關理論知識,使得教學內容模塊化,并在首次課上向學生公開教學計劃,以便學生補充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對幾屆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普京成長經歷、蘇聯歷史、俄羅斯法律文化、教育體制等。選課學生多在高中接觸過蘇聯歷史,大學里的通識課程不應僅僅局限在歷史事件的講述,還需結合俄羅斯當今社會重評蘇聯歷史、重評斯大林思潮,探索或引導學生思考蘇聯歷史對俄羅斯、對我國的現實意義。第三,結合專業,調整比例。本課程為全校本科通識選修課,通識教育要注重與專業教育的聯系,鑒于選課學生多集中在經管法專業,需對俄羅斯的法律和經濟方面知識著重介紹。中俄法律文化博大精深,但兩國法律在源流和體系、精神、觀念上差別較大。法典更是反映了中俄傳統法律文化的不同特點,尤其是倫理法和宗教法。至于經濟方面,俄羅斯逐漸實行經濟“向東看”政策,不斷與中國開展深度和全方位的經貿合作,中俄兩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合作歷程、能源等大項目合作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后危機時代中俄兩國深化經濟合作的努力方向與現實障礙等問題都需要酌情介紹。3、教學方法的個性化。教學方法的個性化首先體現在體驗式教學法,即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播放結合專題、文化元素豐富且內容較新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文化元素;選取題材較新的視頻影像資料,如《戰斗民族養成記》,其中每一集都會講述一個特定的專題,通過美國人在俄羅斯的感受講述俄羅斯民族對戀愛、禮物、上司、出國等生活問題的看法,其中還包括英美文化的對比,基于學生之前的英語基礎,可使學生較快地理解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習慣及習俗。這種模塊化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生的潛力和動因,極大地調動學生對俄羅斯社會與文化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度。支架式教學法,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刺激思考,并促進同學間的討論合作。如介紹蘇聯時期取得的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成就,推薦《大國崛起》視頻,了解蘇聯時期的社會發展,之后推薦《列寧格勒保衛戰》電影,探討蘇聯人民在困境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對比式教學法,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中俄文化進行對比,在此過程中體會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4、評價體系的個性化。評價方式多樣化,即評價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參考書目中的題目,而是設置較開放的題目;不僅僅局限于期末考試,而是以小組討論形式討論平時講解的專題、視頻中的俄羅斯文化元素對中俄文化進行初步對比,寫出自己的直觀感受。如在觀看電影《他是龍》時,其中涉及到了龍在俄羅斯文化系統中地位的介紹,觀后要求學生對“龍”在俄漢文化系統中的地位進行對比;再如《戰斗民族養成記》視頻資料通過美國人的視角講述了俄羅斯民族的禮儀、習俗及民族性格,教師要求學生自行總結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點,隨后教師做出總結與補充,豐富評價方式。
四、結語
個性化教育是從社會需要多樣化人才角度提出來的,可彌補傳統教育的單一化,符合時代要求、個體需要,適應未來教育發展及改革趨勢?!抖砹_斯社會與文化》通識課程的開設和講授加強了俄羅斯人文領域知識的傳播,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其對未來職業需求和社會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使得更多學生了解俄羅斯文化,對于促進中俄文化交流以及我國文化的傳播也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郭光華.啟迪思維的金鑰匙:大學通識教育28講[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2]姜曉燕.俄羅斯教育20年:變革與得失[J].比較教育研究,2010,(10),.
[3]劉長江.教育人本論與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J].教育評論,2008,(4).
[4]劉獻君.本科學生個性化教育體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5]樂毅.90年代以來我國通識教育研究的缺憾與偏頗[J].現代大學教育,2007,(3).
[6]肖鳳翔.教育個性化觀念之管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作者:侯影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上一篇:翻轉課堂個性化教學探索與實踐
- 下一篇:商務日語情景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