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教育的溝通機制啟發
時間:2022-04-26 03:11:59
導語:中外高校教育的溝通機制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外高校教育的溝通機制特征
溝通在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實際中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幾乎滲透到高校教育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環節,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溝通機制,從而在潛移默化的溝通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以溝通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思想政治素質,實現其教育目標。概括來說,國外高校教育的溝通機制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整體性國外高校教育中的溝通是在各種社會因素參與的整體環境中進行的。從其成功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業已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溝通網絡和體系,在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的良性互動中進行著廣泛而充分的溝通。政府、家庭、社區、宗教、企業、大眾傳媒等,都從不同的方面參與到高校教育的溝通中,形成大溝通的格局。發達國家的政府與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系,如政府領導人經常在各大學發表演講,與大學生進行直接對話。同時,家庭因素在國外高校教育的溝通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日本建有PTA組織,即“家長教師協會”“母子讀書會”等,促進學校和家長的溝通和配合,“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是對學校教育很好的補充和深化。”[2]美國的社區教育將社區學習與高校學習聯結成為一個整體,為高校教育創設了很好的溝通環境。此外,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的宗教機構也在高校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溝通功能??梢姡瑖飧咝=逃诹己玫纳鐣w環境中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溝通,各種社會因素對高校主要溝通雙方(即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活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意義上的溝通并不局限于校內,而是跨越溝通的各個層次,雙方的溝通過程也由校園延伸至社會,形成開放式、多向度的信息反饋模式。(二)滲透性從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校來看,溝通幾乎滲透到每一項日常教育活動中,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無論在專業知識教育中,還是在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宗教教育和法制教育中,他們都做足了溝通的功夫,時刻體現和踐行著溝通法則。溝通雙方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進行著有效的溝通,實現其教育目標。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高校經常采用討論方式進行教學,并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堂提問和發言,有些課程甚至規定了辯論和演講所占的成績百分比。此外,國外高校教師也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建議或討論問題。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不僅表達真實的想法、觀點和意見,也實現了與其他同學和教師的互動、溝通,教師根據意見交流情況進行有效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國外高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似乎無時無刻不進行溝通,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無論面對面交談還是通過E-mail等其他途徑。這種無處不在的溝通也表明國外高校注重調動學生的溝通積極性,溝通雙方真正建立起平等對話關系,實現雙向溝通。(三)可持續性國外高校教育中溝通活動的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技能。如在美國,溝通“一直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課程,注重對學生溝通技能的培養?!绷硪环矫妫嚓P的理論研究也為國外高校教育的溝通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如哈貝馬斯的教育交往理論,其中有關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等論述為國外高校教育中的溝通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我國高校教育的溝通機制特征
溝通概念在我國高校教育中的使用已有很長時間,特別是隨著中外高等教育交流的深入,國外高校教育有關溝通的成功經驗不斷被引介到中國,推動了我國高校教育對于溝通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溝通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教育體制等因素的不同,我國高校教育的溝通機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一)針對性我國高校教育中進行的溝通,具有非常明確的針對性。其中的溝通活動一般是針對特定的問題而產生的,如學生的課業成績不理想、學習態度有異常、心理健康有問題等。因而,我國高校教育并未把溝通作為教育本身的要求,而是作為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作為日常教育的有益補充。(二)層級性我國高校教育的溝通過程是按照一定的層級進行信息傳遞和反饋的。溝通雙方通常要經過一定的中間環節,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才能完成溝通的全過程,如某一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或沉迷網絡游戲,這一情況經由班級反映到系、院、校等,進而由思想教育工作者或任課教師對其開展有針對性的溝通活動。(三)傾斜性在我國高校教育的溝通體系中,具有很明確的二分主體:一方是作為溝通主體的教育者,另一方是作為溝通對象的學生。溝通雙方處于不對等的地位,溝通過程具有明顯的傾斜性。教育者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而經常忽視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性,說教與灌輸仍是常見的溝通方式。這種傾斜性既指溝通主體在占有溝通資源上的傾斜性,也包括溝通路徑的傾斜性,即溝通過程基本上沿著由教師到學生的路線,“我說你聽”“我打你通”仍是主要的溝通過程。這表明我國高校教育的溝通仍以單向溝通為主,缺少互動交流和反饋,“往往注重教師對學生的施教活動,而忽視了啟發誘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效果。”[3]
三、溝通機制視角下的高校教育啟示
通過對中外高校教育中溝通機制特征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當今各國高校對溝通的普遍重視,通過溝通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探索也是有目共睹的,這些都體現了中外高校教育在溝通方面的共識,也說明溝通在當代高校教育中的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更應看到,我國高校教育中的溝通機制,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不僅存在差異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從溝通環境看,國外高校教育十分注重創設良好的溝通環境,包括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溝通情境,而我國高校在溝通大環境和小環境的營造上明顯欠佳。其次,從溝通內容看,國外高校教育中的溝通以知識溝通為主,而我國高校主要表現在情感或心理溝通上。第三,從溝通手段和方式看,國外高校溝通從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多個方面完善溝通手段和途徑,使溝通方式多元化,而我國高校教育中的溝通手段和方式則顯得比較單一。第四,從溝通效果來看,國外高校運用溝通實現了師生的良性互動和交流,溝通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素質上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高校教育中的溝通收效不甚理想,常常流于形式,并未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通過比較也可以看出,良好的溝通是改進和提升我國高校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靈魂,必須將溝通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完善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和整個系統。具體來說,可從完善溝通機制的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溝通網絡,形成高校溝通的良好外部環境,減少溝通曲折和偏差,避免“噪音干擾”,注重溝通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努力實現校內校外一盤棋,高校教育與社會熏陶相銜接。第二,減少溝通層級,理順意見反饋機制,保證信息傳遞的順暢、及時和準確,促進師生開展經常性的直接溝通,實現溝通由點到面的轉變。第三,變革教育思維模式,堅持主導性與平等性相結合,實現溝通雙方互動。“現代師生溝通反映的是師生雙方的平等的主體地位,在溝通中師生應表現出一種友好融洽的關系?!保?]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和溝通技能,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和能力。教育者應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并注重對溝通技能的培養,大力加強對學生的溝通教育。只有溝通雙方的溝通技能都提高了,溝通活動才能持續深入地開展。第五,在溝通中應注意情感溝通和知識溝通的結合,以良好的情感—心理溝通為基礎,開展更多的知識溝通。特別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注意溝通的知識性、趣味性,寓知識于日常溝通中。第六,完善溝通手段和方式,實現溝通渠道多元化。在較多運用談心方式的基礎上,要適當增加討論、演講等其他有效形式,不斷探索適應時展和符合現實條件的溝通方式。
作者:程曉東工作單位:浙江財經大學
- 上一篇:文化營銷理論基礎分析
- 下一篇:高校教育管理電子政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