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價值思考
時間:2022-06-07 10:34:07
導語:高等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價值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校教育的價值
我國以為人民服務為榮,倡導以人為本、共同富裕,這些理念在高校的教育中是應該體現出來并且要重點培養學生這方面價值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把知識、人類文明成果傳授給學生后任務并沒有結束.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服務于社會,換而言之就是讓學生能夠在社會中進行實踐.一次高校教育要讓學生走向社會、回歸社會、融入社會,體現學生們的社會價值.在高校教育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實踐是把學生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最重要的一環.
2高校教育的定位
2.1高校的教育定位
“國際一流大學”在中國產生.目前就中國大多數高校來說普遍的一個奮斗目標是“把某某高校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大多數高校一次為主要基調,追求教育目標的綜合性、整體性、國際化.在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時候國家領導人主席指出,中國要有幾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在同志的指導下,教育部重點支持創建世界一流學校的宗旨,創建了“985工程”.在最初只有清華和北大被確定為建立世界一流學校的目標.隨著后來高校合并潮流的興起先后有十幾所學校都把自己的奮斗目標定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與此同時沒有實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學校也把奮斗目標定位“中國一流大學”“、世界知名大學”“、國內綜合性大學”等.這個階段幾乎全國所有的高校都在升格和合并[2].很多??频膶W校在這個階段也轉化本科學校.很多學校紛紛改名,向大、綜合、整體方面發展.??聘某蓪W院,學院改成大學,三本升為二本,與此同時校名也要凸顯出一流大學的影子.這樣造成了一些低水平、低層次的學校不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盲目的效仿水平比較高的學校的做法產生了一種所謂的“低位高攀”現象.這種現象凸顯了當代學校的教學目的偏離的大學教育的價值.中國高校普遍的精英教育.大學集中了世界先進的知識和人類的文明成果,大學建立的目的就是對人類文明成果、中國民族的優秀傳統進行傳承,為國家造就一批批優秀的社會人才.社會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總能夠在真正的一流大學那里得到滿足.滿足社會的需求體現的是高校的實力也是高校最原始的使命.目前,就中國的高校教育水平來說還沒有真正的一所世界一流大學,但是中國一流大學也應該把精英教育最為自己的使命.但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宣揚自己是精英教育,一般的專科都打著精英教育的幌子來招生,精英教育在中國成了招生的招牌,而不是把它當做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使命.其中包括了一些211、985高校.在這種大環境下,高校的學生也逐漸降低自己的目標失去自己的理想.中國高校目前真正的面目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中國高校相似化嚴重.就社會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來說,高校的教育也要多樣化各有各的特點.國際上的學校一般都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專門的??茖W校、技術學校,第二種是一般的高等學校,第三種是研究性的高校.三種類型的學校各有各的特點,根據自身的特點投入相應的財力精力,不同的學校辦學宗旨和側重點不同,培養出來的學生各不相同,適應了社會多層次的需求.因此,各個高校的性質不同培養學生的方法和側重點應該不同,學術的要把學術研究的深刻,專科要不技術學的精湛.目前就中國的高校而言,專科、學院、本科幾乎都采用了相似的教學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個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合并和擴招使得各個學校追求全面、綜合、整體,以至于失去了大學原有的特色.本來某些以某種學科為主的學校,例如師范學校、財經學校等都成了綜合性大學.
2.2高校社會定位
各大城市都有大學城.世界一流學校之所以一流是在于學校有一流的軟件,例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而中國高校在追求世界一流學校的過程中過多的將財力物力放在了硬件設施上,比如校區環境美化、設備先進、校區的擴大等.1999年以后各大高校紛紛擴招,同時為了容納擴招的學生,各大高校紛紛擴張地盤,為了集中管理各個大學集中在一起建立了大學城.例如江蘇省大學城的占地面積為47平方公里,廣州省大學城的占地面積有43.3平方公里.在所有的新興的大學城里面都配置了一流的硬件設施.大學城的建立表面上解決了擴招帶來的學生過多容不下問題,但實際上,大學城的建立是由政府主導,通過和房地產開發商合作建立的.開發商的介入使得大學城變得利益了.換句話說,大學城的主要目的是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滿足商人的利益、滿足高校發展三者的結合體.在擴張的過程中很多大學負債累累,拿不出資金優化大學軟件方面.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如今,有人這樣調侃“,大學,就是大概學學”[1].中國高校滲透“中國印”.在中國高校中大部分的行政化體制有著明顯的“中國印”,大學從屬于政府或者教育部,很少有自己的主導權.校長的任命、招生名額、學科設置、學費標準等都需要經過政府或者教育部的許可,從這個方面來說大學是政府或教育部的附屬品.在中國高校有一個帶有中國特色的現象“高官熱”.官員的培訓從黨校和行政學院慢慢轉移到各大高校中,為了提高知名度各大高校瘋狂的追逐各位高官.在清華、北大、人大都存在著干部培訓項目,整個項目都是按照市場化來運作的.大學,總是特定政治經濟環境中的大學,即便如此,大學終究不是學店,亦應擁有一種基本的獨立尊嚴和捍衛大學品格的傳統[1].大學生失業.當考生通過高考的獨木橋進入大學時都懷著理想和對未來美好的期盼.但是進入大學后發現高校教育質量很差,很明顯的是師生比率還不如高中.此外很多教授忙著在校外搞項目,根本沒有時間來教書育人,學生們交的是精英教育的學費,可是得到的教育卻相差甚遠.大學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畢業后沒有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2013年大學生就業率幾乎達到了歷史最低.學校方面管理和教學的缺乏使得很多大學生四年時間是“混”過來的,沒有學到應有的知識和技能,根本適應不了社會上的生活,造成大片的學生失業.(本文來自于《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冻喾鍖W院學報·自然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3目前高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3.1學生缺乏創造精神
中國的學生從小開始接受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過分注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并不能夠對其靈活運用,造成學生們存在一個誤區:知識吸取到腦中就是掌握了[3].對知識的積累和記憶成為中國教育的主要內容.這些現象無疑對學生創造力造成了很大阻礙,死板灌輸式的教育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自由發揮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力.
3.2學生綜合素質較低
大學生活,學校很少提供實習的機會,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封閉的校園中造成了與社會的脫節,對社會生存的基本知識嚴重缺乏.當學生們走入社會后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社會生活.
3.3學生存在厭學情緒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們每天對知識死記硬背,考試也是死知識,學生不能從學習中體會的到樂趣,久而久之就會厭煩這種死板的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4高校教育需要推行真正的素質教育
大學生素質教育分為五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身心教育、文化教育、業務教育、創新教育[4].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指的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學生具備了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道德水平更好的為社會和人民做貢獻.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體現了是否愿意為了社會價值調整自我價值,是自我價值自覺服從社會價值,在完成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素質教育必須依附于一定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學生們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鍛煉,不僅是學生有一個強壯的身體,更要讓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復旦大學投毒事件折射出中國高等教育對于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忽視;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礎也是基本目的,學生上大學就是希望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只有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才能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此外知識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創新是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基礎上的,沒有足夠的知識很難有創新的想法[5].此外,創新不僅僅需要充足的知識,知識的積累知識基礎,最重要的是由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需要培養和鍛煉,在大學的教育中,教學理念和教學目的必須加強創新意識和思維鍛煉這一環.
5總結
中國高校教育是在中國具體的國情下展開的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中國的特色,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來說,不管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去解決,是高等教育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目前的重中之重,關系到未來中國的發展.
作者:苗天宇工作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上一篇:高教終身教育定位研究
- 下一篇:高校教育資金安全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