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養下高校健康教育探析
時間:2022-03-11 04:50:13
導語:健康素養下高校健康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大學生健康素養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和提升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于2019年3月—9月,在天津56所高等院校中隨機抽取8所,每所學校隨機選擇3個班級,共8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本次調查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為47.86%,其中,基本知識與理念知曉率為49.37%,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養成率為21.62%,基本技能具備率為75.82%。醫學類專業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明顯高于非醫學類專業學生,來自城市及城鎮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高于來自農村大學生。所學專業和生源地均與健康素養水平關聯。結論應進一步強化健康教育工作,采取針對性舉措提高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
【關鍵詞】健康中國;健康教育;健康素養
健康素養的概念是1974年在國際健康教育大會上被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具有獲取、理解和處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務[1],并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維持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2-3]。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實施,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日益被關注。國民健康素養的提高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是國家富強,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礎[4]。作為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是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群體。本文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健康素養水平進行調研分析,提出應對性策略,為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和促進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調查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9年3月—9月,在天津市的56所高校中隨機抽取8所高校,每所高校在各年級隨機抽取3個班級全體學生作為調查對象。1.2方法。根據《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版)》和2012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調查問卷為基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以匿名自填方式開展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基本技能、個人基本情況等四個方面。正確率在80%及以上視為具備健康素養。1.3統計學分析。采用EpiData3.02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比較不同類別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差異,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
2結果
2.1基本情況。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回收問卷772份,有效問卷725份,有效回收率為90.6%。其中男生328人,女生397人;城市及城鎮學生469人,農村學生256人;醫學類專業學生176名,非醫學類專業學生542人,專業缺失7名;年齡最大26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19.65±1.35)歲,見(表1)。2.2健康素養情況。本次調查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為47.86%,其中,基本知識與理念知曉率為49.37%,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養成率為21.62%,基本技能具備率為75.82%。醫學類專業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明顯高于非醫學類專業學生,來自城市及城鎮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高于來自農村大學生。所學專業和生源地均與健康素養水平關聯,見(表2)。2.3健康知識獲取途徑。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前三位分別是相關課程,媒體網絡和健康講座,分別占65.26%,53.67%和37.22%。由此可見學校的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獲取健康知識,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媒體網絡宣傳對大學生便捷地獲取健康知識提供了方便,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渠道。此外,學校定期開展健康講座,也是提高大學生健康素養的重要方式。2.4健康素養影響因素分析。以是否具備總體健康素養為因變量(不具備=0,具備=1),大學生健康素養影響因素主要是所學專業、生源地以及是否選修過健康課程,見(表3)。
3討論
2015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偏低,大專、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居民(15~24歲)中,28.52%的人具備健康素養[5-6]。本次調查結果與之相比有顯著提升,但從調查內容的三個維度來看,結果并不均衡?;局R和理念知曉率為49.37%,仍有待大幅提高,對健康知識和理念的認知缺乏系統性,對個人健康素養也缺乏足夠的重視,進而自身的亞健康狀態容易被忽視。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養成率僅為21.62%,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素養的短板。國家教育部2017年6月對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健康教育提出明確要求,促進大學生群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但覆蓋面、針對性等問題依然存在[7]。大學生雖具有較高的健康知識和健康技能,但個體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環境、日常鍛煉不足等,使得大學生群體在轉化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方面存在明顯差距。缺乏科學良好的生活習慣,尚不能充分轉化為自我約束和實踐的能力,這種不均衡可能會增加后期健康問題的出現幾率。本次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高于2016年北京市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44.62%[8]和2017年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健康素養為37%[9],但低于上海市2014年大學生健康素養水平(66.65%)[10],也低于2012年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健康素養調查結果70.48%[11]。這種差異可能與調查內容、評判標準、調查方法、城市教育水平及高校類型等因素有關。城鄉之間由于健康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受到的健康教育不同,健康素養水平會受到影響。醫學類專業學生健康素養水平明顯高于非醫學類學生,與同類研究結果[12-13]相一致。
4建議
4.1進一步強化健康教育開展,提高大學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根據WHO健康的四大決定因素,遺傳、醫療條件、外在環境和生活方式中,個人生活方式占60%的決定性影響,而外在環境占17%,遺傳因素占15%,醫療僅占8%比例[14-15]。所以,個體作為健康的第一負責人,要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同時,堅持問題導向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據大學生當前健康素養水平特點及需求,開展科學系統的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幫助大學生群體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增強防病意識,提高自覺規避和有效應對健康風險的能力,注重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培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16]。4.2拓展健康知識傳播渠道,提供專業權威的健康科普資源。隨著互聯網時代向智能時代轉變,大學生獲取健康知識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17],互聯網媒體以其便利性,智能化和精準推送等傳播方式取代傳統的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傳播而被大學生群體青睞[18-19]。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進一步拓展傳播渠道,利用網絡課程、手機微視頻等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多渠道開展科學權威的健康教育宣傳,增強針對性,提高健康教育普及率[20]。高校也應創新傳播形式,利用好健康科普資源,發揮學校社團、學生會等團體作用,廣泛開展各類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健康教育活動,增加健康教育的覆蓋率,趣味性、參與性和針對性。4.3發揮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綜合運用。高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健康素養的基礎和根本,結合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深入推進“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深化政府、學校、衛生健康部門三方協作,不斷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協調配合的健康教育體系,加大健康教育基礎投入,為健康校園提供環境支撐[21]。醫學類高校要在提高健康素養方面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在普通院?;蚩稍诹x務教育階段,把健康教育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之一,聘請醫療機構專業人員擔任健康教育輔導老師[22],主動干預,幫助學生及早樹立健康意識,增強維護全民健康的社會責任感。
作者:張璇 單位: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校醫院
- 上一篇:高等教育“精準布局”體系研究
- 下一篇:高職教師退出機制構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