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3篇

時間:2022-05-05 10:38:10

導語:高職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3篇

第一篇

一、高職教師教學技能的現狀

1.高職院?;A課教師對教學沒有針對性以及缺乏專業背景和知識

一般來說,高職學院基礎課教育的教師幾乎都來自師范類院校,教師基本教學技能都比較高。相比之下,這些教師欠缺的是專業知識以及專業背景,使得他們不能夠針對不同專業或者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不能夠及時地發現基礎課程與各專業進行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聯系,還有的教師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共用一套教案。

2.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的基本技能不夠強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部分來自師范類院校,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的教師技能訓練;而對于專業課的教師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的教師技能培訓,致使這些教師對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夠,同時影響教師教學技能的發揮,導致教師教學質量偏低。現在還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教師過多地借助多媒體進行授課,學生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無法凸顯教師的情感以及示范作用。同時教師的書寫水平以及口語表達能力逐漸降低。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技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致使他們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是沒有合理地組織教學以及不能夠科學地設置課程的難易度,使得高職教學的質量、效果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二、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技能應該采取的策略

1.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技能要關注教師個人的發展

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技能要關注教師個人的發展,在學校相關制度以及規定的前提下,給教師自主發展的平臺,通過教師的業務能力、興趣以及專業知識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然后通過信息反饋的方式查缺補漏,積極改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且要及時歸納總結,以便提升教學技能。另外,高職教師教學技能的發展要與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相符合,盡可能多地培養技術應用型和操作型的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需要為前提,高職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注重對學生知識以及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只有高職教師具備了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實際操作運用能力,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

2.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技能要建立健全教學評價體系

通過學生對教師客觀、公正的評價,一方面對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技能。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對教師進行評價,就必須建立健全教學評價體系,不僅關注教師的教學態度,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學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效果有影響,如果教師對工作認真負責、工作準備充分以及對學生要求嚴格,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也有促進作用。而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對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有輔助作用,可以明確內容的重、難點,以便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培養創新思維以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獲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技能不僅要重視教師個人的發展,同時還要關注高職院校內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體系,并且要科學、合理地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不但對教師的教學成果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對促進教師教學技能有一定的幫助。在高職院校未來的發展中,提升教師教學技能應該強化專業課教師的基本技能,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基礎課進行教學以及增強相關的專業背景和知識。

本文作者:王秀敏工作單位: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一、教師職業定位與比較

中國傳統職業教育的教師作為職業傳人定位于“匠”,無論教育者自身還是受教育者,都無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敖场笔锹殬I教育人的原始階段,主要以向學徒(生)傳授技能,師傅依學生復制、模仿技能的相似程度來評價學生優劣;“師”是高職教師發展的中級階段,也是當代多數教育人所能達到的一種狀態,與“匠”所不同的是,“師”在知識基礎、技術原理等方面的高度是“匠”所無法企及的,“師”在現代職業教育過程所傳授的公共和專業基礎知識,使當代大學生具有了深厚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知識基礎;“家”是高職教師發展的最高境界,“家”的職業操守、人格魅力、政治視野和社會責任感能使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的人文基礎。總體來說“匠”注重外在“行”,“師”注重內在的“知”,“家”重“勢”。不能簡單地判斷某種定位的優劣,只能說是各有千秋,一個合格的高職教師必須是“匠”、“師”和“家”的集合,這既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教師及學??沙掷m性發展的基礎。

二、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

從我國高職教師隊伍現狀看,數量龐大,年齡輕,學歷層次高,專業及行業知識量大,對新科技信息較為敏感,科研能力強。但從高職教育隊伍建設的實際來看,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重學歷,輕經歷。目前高職院校師資來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新進教師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學歷,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達70%以上,有的院校甚至高達90%以上,學歷已經成為反映辦學實力的重要指標。應該看到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一些從學校到學校的“大”學生,缺少從事本行業工作的經歷,學校體制內的“雙師型”教師大多并不具備從事專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能力,特別是專業技能偏弱。目前高職教育的現狀是往往以一批不合格的工程師培養未來的工程師,以并不具備行業、崗位管理能力的教師培養未來的管理者,高職院校師資的泡沫已經嚴重阻礙了人才培養工作的健康發展。二是重科研,輕教學。由于現有教學評估體系的原因,高職院校將科研成果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由于教學指標的軟化和弱化,多數教師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論文撰寫和課題研究方面,教學只是應差,成了名副其實的副業,真正研究教學的人和時間微乎其微。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不是科研,培養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學生比教師取得科研成果更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F有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對高職院校的科研硬性指標體系,扭曲了教師評價體系?;ㄥX發表文章、取巧攬來課題成為教師發展的獨木橋。各高等職業院校的多數科研也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應付考核的“違心工程”,每年都要撰寫一些對教學科研毫無意義連自己都不屑一讀的文章,教師的精力、國家的資金無謂浪費,養活了失去良知的雜志社,敗壞了高等院校的學風,惡化了教書育人的環境,致使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泡沫越做越大。三是重名利,輕成長。由于“官本位”和評價體系的問題,相當多的教師或熱衷于仕途鉆研,或熱衷于人際關系經營,過度追求教學名師、能手之類的榮譽,忽視教學內功的積累和演練,教師的發展嚴重脫離教書育人的主戰場。目前高職院校新生的高考成績嚴重偏低,非智力因素也存在相當的問題,而教師自身發展機制問題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雪上加霜,必須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三、高職院校教師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考

問題產生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同步的,我國高職教育中教師職業的定位已經不再是教師個人發展的問題,而是一個改變高職教育發展方式、全面提高高職教育發展品質的問題。

1.實現由重學歷、輕經歷到學歷和經歷并重的轉變

首先,學歷層次的提高對改善高職院校教師知識結構是重要的,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特別是非學歷教育對更新知識,接受最新科技和行業前沿信息的輻射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豐富專任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專業經歷,特別是新畢業大學生必須要有一年以上的專業生產和管理經歷,注重引進有較長專業工作經歷的中年生產管理人才擔任專業理論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對技能型指導教師可不必拘泥于學歷要求,學校應保留10%左右的中專以上本科以下的技能型教師比例,保證實踐性教學中高質量的指導。學校還可以考慮大量聘用企業中高級人才作為學校的兼任教師,通過選拔逐步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校外師資隊伍。一方面進行教學,另一方面也可對校內專任教師進行培訓,實現校內與校外教師資源的良性互動,使廣大教師不僅成為合格的授課大師,而且成為合格的從業大師。

2.實現由重科研到重教學的轉變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是“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需要和必然結果,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業成績偏低,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及習慣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相比于本科院校,放羊式管理方式是不適合的,從高中到高校的學業落差,從高校到社會的素質落差,需要學校和教師以更多熱情、更多精力傾注于教學,教師更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潤澤學生,以嫻熟的技能吸引學生。學校的教師考核及評價體系應更多地傾向教學,細化、硬化評價指標。優化科研結構,在加強學科研究的同時,把教學研究放到科研的優先地位,特別是要加強微觀教學研究,使高職院校的教學研究直接造福于學生,也使教師的科研從“天上”回到“人間”。當然也可考慮讓一些在某一領域確有造詣的教師適當游離教學一線,從事科研和社會工作,以另類方式從事教學工作。

3.實現由重名利到重成長的轉變

首先是教師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教師的職業觀,即以教書育人為榮,以追逐名利為恥;以高雅率真為榮,以庸俗圓滑為恥;以積極進取為榮,以渾渾噩噩為恥,使精神追求作為教師職業生涯的源動力。其次是要逐步改變高職院校行政化的局面,改變學校管理人員行政職務和技術職稱雙重利益取向,特別是真正實行高職院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教職員工的主人翁作用,使每個教師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

4.實現由“師”向“匠”和“家”拓展的轉變

高職院校的教師定位于“師”是不夠的,還應具有巧“匠”和教育“家”的內涵,這既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前者是保證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技能的需要,后者是保證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格完整的需要。教師在促進大學生發展的過程中自身也得到相應的發展。雖然并非每個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都能達到能工巧匠的高度,但應成為每個專業教師努力的方向;同樣并非每個教師都能達到教育家的境界,但也應成為每個教師職業生涯的目標。對職業教育的孜孜以求,對人格人性的致力完美將引領所有高職教師走上可持續性發展之路總之,當前影響高職院校教師發展的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教師自身的原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高等院校民主管理制度的進步,教師考核和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發展的道路將更加暢通。無論個人的職業生涯如何艱難,愛教育、愛學生、愛生活、愛上進都應成廣大高職教師永遠不變的定位和動力,與時代共進步,與學校和學生共成長應成為高職教師永恒的理念。

本文作者:陳鳳琴工作單位: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

1具備良好職業道德

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教育,把育人寓于教學之中,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用科學的思想感染學生,愛護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善于學習,不斷完善自我,這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

2提升高職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策略

2.1學習高職的教育理念

高職教師必須了解高職教育的特點,更新執教理念,了解教育的對象,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掌握高職教育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為開展高職教學工作找準方向[1]。

2.2精通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

教師要精通所從事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對其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了如指掌,要注重對現有知識的汲取和積累,還要追蹤學科研究和前沿成果,不斷發現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長教常新。教師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有計劃地安排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既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了解所從事專業的現狀和發展動態,并把新技能補充到教學中去,還可爭取在教師培養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得到產業界的支持與合作[2];可在企業選調、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對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培養教師的“雙師型”素質。鼓勵教師獲取本專業的資格證書,把豐厚的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融入到教學中,既能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能進行專業開發和改造;鼓勵教師參與、指導本專業的技能大賽,或者是學生職業資格證書的鑒定工作,也能夠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讓教師脫產到國內、外重點大學進修,學習某專業方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更好的為學校服務。

2.3掌握語言溝通技巧、提升情感控制能力

高職學生入校水平參差不齊,差異很大,給教學帶來了難度,高職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心理,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和語言溝通的技巧,用心關愛學生,學會全面看待學生;把學生差異當作教育資源,利用學生的差異改進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于高職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3]。

2.4加強就業指導能力

如今的學生在選擇大學前就開始關注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因此高職院校要發動每一位教師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教師在深入企業鍛煉的同時,更多地掌握企業的用人信息,了解就業指導相關知識,如就業政策、職業類別、各種職業對從業者的知識技能和心理品質的要求、職業咨詢的方法和求職藝術等,才能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良性指導[1]。

2.5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精通專業業務并有較強的專業英語能力的高職畢業生越來越受到各大用人單位的青睞。這就要求高職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英語水平,在教學中至少在行業專有名詞和術語的講解中使用雙語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能力。

3提升科研能力

高職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通過參與科學研究掌握科研規律與治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利用學院、企業的科研平臺,推出切合企業需要的科研成果,通過學術報告、科技咨詢、培訓人才、推廣新成果和新技術等形式,實現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技術上的支持,為“產學研”結合建立紐帶。

4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教師具有創新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傳授的知識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教師對信息有駕馭能力和教育預見能力,才能進行專業改造、開發新課程,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要善于使用多媒體、網絡和虛擬仿真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高職教師要不斷探索教學的新模式、新方法,將案例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和情境式教學等模式引進課堂,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4]。高職教師只有深刻理解高職教育的本質,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門應用型技術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真正實現職業教育推動經濟的發展。

本文作者:劉睿穎陳騰山工作單位: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