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怎樣向智慧型發展

時間:2022-05-05 10:48:47

導語:高職教師怎樣向智慧型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師怎樣向智慧型發展

1領悟智慧內涵

1.1何為教育智慧

根據有關文獻注釋:“智”,強調的是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選擇與決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對于是非、正誤、成敗、得失等的迅速感受與理解掌控?!爸腔邸笔侵笇κ挛锬芊治雠袛唷撔聞撛臁⒔鉀Q問題的能力。教育智慧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有對其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制應對的綜合能力。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智慧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因教育教學工作需要靠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經驗和智慧來完成。在這四要素中智慧屬核心要素。知識可以從書本、網絡上得來;技能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掌握的;經驗是建立在技能基礎上通過實踐的反復積累的;而智慧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通過對客體和主體的批判覺悟到的,當今強調的“課后反思”一詞,就是強調自我提升“批判覺悟”。上述教育教學的四要素分別代表四種境界:光有知識,不算合格教師;有知識且有技能者,才能勝任教師工作;有經驗者,才能稱得上優秀教師,且經驗越豐富,教師的優秀程度就越高。所謂“智慧型”教師,通常指的是經驗極其豐富、工作十分優秀、表現卓爾不群的教師。由此可見,經驗的價值遠高于知識和技能,而且當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在勤于“反思”的教師內心,經驗就會產生一個裂變。經過裂變的經驗便得到升華,從而達到通常所說的教育智慧的境界。這種智慧境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今天,我們倡導“智慧型”教師,就是要求教師勇于改革創新,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智慧,讓智慧回歸教育、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是時代的呼喚、是教師實現教育理想的一種追求。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教師會巧妙地將課堂陣地出現的偶然因素轉化為一種有利于教學契機,從而使課堂變得精彩,把教學引向深入。

1.2教育智慧構成

教師教育智慧的構成是多類型、多層面的。概括起來,可包含四個方面:一是知性智慧。這種智慧是基于整體感知、直觀把握而形成的。它是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一種整體感知和反應能力。如課前組織教學、調控課堂秩序、新穎導入新課,善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集中精神、參與學習上來,應是知性智慧的表現形式。二是理性智慧。這種智慧是基于對教育問題的理性思考、規律認識而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構成和高級表現形式。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經長期體驗而升華的理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無法選擇學生,可選擇的是自己施教方法”;“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等,應為理性智慧的表現形式。三是情感智慧。這種智慧是基于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師愛而形成的。教師對教育對象的熱愛,是形成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礎,是構成教師情感智慧最為核心的內容。它對教育而言,是一種很重要的智慧部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人對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斷加深對教育的認識和整體把握。例如,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張麗莉,于2012年5月8日在交通事故發生的危急時刻為搶救學生被軋斷雙腿。這是她熱愛教育、關愛學生的情感智慧的高度表現,是人民群眾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我們身邊最美的教師,不愧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四是實踐智慧。這種智慧是基于教師個體經驗積累、實踐感悟、教學反思而形成的。它的形成關鍵在于實踐。如果離開實踐探索,離開對實踐的反思,那么教師的實踐智慧水平就很難提高。一個教師最值得珍惜、能反映自己教育生涯的價值及教學寶貴財富的就是他的教學經驗。一些高水平的優秀教師都非常重視個體優秀教學經驗的總結、概括和提煉,即在實踐智慧的提升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理論。如江蘇李吉林老師全面總結了30多年的教育智慧而形成情境教育理論,反映出情境教育的非凡影響力,并在教育界掀起勇于實踐、勇于探索的熱潮。天津張菁老師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提煉出富有智慧和靈動的數學感悟———“形變質通”,讓看似枯燥的數學變為靈動,即在表現形式上富于變化但在基本思想上卻相互通達并存在著的必然和普遍聯系。它有助于培養學生解題能力、創新意識,可以成為學生一種學習與人生的智慧。這些都是高水平實踐智慧的結晶,也是當前強調和倡導教師實踐經驗積累和實踐智慧提升的意義所在。不難看出,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核心構成,它內在地決定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狀態、質量和水平,進而深刻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質量。

1.3教育智慧體現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智慧有如下多種體現:體現之一:在于知識啟迪。即教師增強問題意識,用問題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點亮學生尋求知識的道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老師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開拓道路,照亮一條知識路?!斌w現之二:在于“授人以漁”。面對知識更新快速換代的今天,如果說傳統教育的重點是知識,那么未來教育的視野應該是智慧。因此,“智慧型”教師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不僅要交代所以,更要講清所以然,讓學生真正理解,學以致用。在進行習題課、講授例題、解答應考試題時,要注重解題思路,使學生掌握解題方法,提高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師在講授此類問題時,就題講題,方法僵化,不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增長智慧。這種缺乏智慧的教學,像固守程序生產產品一樣培養學生,是對學生思路的堵塞,又何談讓學生發揮創造能力?體現之三:在于智慧施教。教師的教育智慧離不開師德。高尚師德的核心是師魂,而師魂的時代內涵為愛心、德行、責任和智慧。其中愛心是師魂的內核,德行是師魂的精髓,責任是師魂的品格,智慧是師魂的真諦。教師是智慧的行動者。面對今天教育環境復雜、教育對象多樣、教育理念多元,要做好今天的教師,不僅需要知識和能力,更需要行動的智慧。智慧施教,就是用智慧統領教學、調控教學。如對學生嚴格要求,要嚴中有愛,嚴而有度,不嚴而訓斥;當課堂出現失序時,批評要講技巧,不隨意體罰或變相體罰,不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變失序為有序。因為有了智慧施教,所有類型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因為有了智慧施教,就能更加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愛護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遵循規律,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不一樣的發展,都能有最大程度的進步。這就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智慧施教的行動展現。故教育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三流教師教知識,二流教師教方法,一流教師教智慧”。這表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對教師的期求,值得我們用心思考,探索實踐。

2增長智慧途徑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增長智慧有下列途徑:

2.1強調知識轉化

眾所周知,知識不等于智慧。知識多,是淵博,未必就是智慧。知識可以傳授,可以積累。知識多寡,可以通過學科、學歷來衡量。而智慧源于知識,需要對知識進行轉化而形成智慧。教學中要求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要求教有新意、有所作為就是一例。知識是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告知你事物是什么,而智慧則是對知識的超越,指導你應當如何去做。例如,按儒家倫理要求“男女授受不親”。但當“嫂溺”時,則要根據這種特殊情景施之于權(意即采取臨時變通的權宜之計)而“援之以手”,這種“禮”與“權”的統一就是一種智慧。如果在這一具體場合,還一味堅持“男女授受不親”,置“嫂溺”于不顧,那不僅不是智慧,而且是人性的缺失,故在各種情況下能作出正確的是非判斷和行動決斷才是智慧。那種一味唯“禮”、唯書,只會按條框辦事的人不是智慧之人,而只是十足的書呆子。這一例證說明,知識只能告訴我們真假,只有智慧才能告訴我們善惡對錯。智慧是知識與能力的統一,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能力與德行的統一,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因此,要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要正確地運用知識;不僅要加強知識學習,而且要加強道德修養和人生感悟。

2.2實踐增長智慧

智慧的增長離不開實踐。尤其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今天,不論個體還是群體,沒有足夠的智慧,就無法推進教育的發展。面對高職教育教學實踐,我們應有所見解、有所嘗試、有所創新、有所前進。一要活教活用。知識是人類智力勞動的結晶,是培養、增長智慧途徑之一。每一個人的發現創新活動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要進行新的發現創造,必須先學習已有的知識成果,并對這些既有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激發出新的創新成果。我們的教育目的在于使知識充滿活力,不使知識僵化,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為此,教學中要力戒向學生灌輸死知識,而要力求把知識教活,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增強學生的智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創造性,必須具有長盛不衰的創新追求與強烈的進取精神,這樣才能目標堅定、意志堅強、持之以恒、全身心投入,才會作出創造性的貢獻。二要培養全人。人的智慧是其能力、品質和境界的結合。培養全人,就是要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使學生成為全面成長的職業之人、有責任的社會之人、有智慧之人。長期的教育失誤,原因在于只重視知識教育、“成才”教育,而放松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成人”教育,使一些學生在道德品質上令人堪憂。人才是“人”與“才”的統一,離開了“人”,“才”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人的發展和智慧的增長,如果離開了道德的指引和道德能力的支撐,其人格就不會健全,甚至還會迷失方向。故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出,這是對教育的根本性質和任務的新概栝。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牢記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這一理念,而且要切切實實地踐行這一理念。即在教育教學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全面發展和富有智慧的人才,并從育人實踐中體驗和增長智慧,這應是教育的追求、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三要提煉經驗。在前述“教育智慧構成”中,已提及個體經驗,可形成實踐智慧。當今,國家對高職教育的發展模式、人才培養規格及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關注人才培養質量,更加關注人的個性培養和智慧開發,這已成為時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觀需要。在此形勢下,我們在教書育人、創新教學、課程改革與教材使用中出現的感悟和靈感的點滴經驗要及時積累、長期堅持、梳理提煉、以形成實踐智慧。這是實現學校內涵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把這樣的要求凝聚在教師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方面,無疑將從新的角度推動這兩方面的快速發展。

2.3教研生成智慧

教師的智慧可以通過學習與教研來獲得。可以說,學習與教研是生成教師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徑。但這種學習首先必須立足于個體經驗,將外來知識與自身經驗相融合,才能被內化,并經過獨立思考與實踐形成個人風格,生成新的智慧。而教研是教師發展、專業成長的成功之路,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成功之路。作為一名高職教師,就要通過教育科研,訓練自身的教研素養,掌握知識的內在規律,增強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提高對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通過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研究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研究學生的就業需要和發展潛能,掌握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規律,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提供有效指導。這對生成教師的教育智慧就會有極大裨益。

3重塑師道尊嚴

教育需要智慧,這種智慧是源于可教的信念。其表現則主要靠教師自身的品質和才學去影響學生。只有讓學生具有熾熱的求知欲和持續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才能取得成功。為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教師需要規范教學行為,放下架子,改變權威,對師道尊嚴進行重塑。

3.1尊師貴在重道

“師道尊嚴”,對為師之道的要求是中國傳統文化貢獻給全人類的瑰寶。根椐這一傳統,要成為有道之師獲得尊嚴,不僅要求教師“學高”,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師需先善其德,才能有資格教育他人,才能讓他人信服,成為他人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應該看到,對“師道尊嚴”的倡導,其初衷只是把尊師作為重道的手段,重道才是目的。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自主意識;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形象,忽視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過于強調對教師的尊重和敬畏,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人身依附和絕對服從。隨著市場經濟功利化對學校的沖擊,導致“師德”一定程度上的缺損。一些教師在教學上應付了事,作風不檢,在處理師生關系時,要么冷漠處之,要么采取體罰或變相體罰方式對待學生。如學生回答不上問題、上課遲到或課堂失序,令其站立直至趕出教室等體罰就是一例。如此師生關系緊張的課堂,必然會失去智慧教學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師道尊嚴”必須進行重塑,建立一種新的“師道尊嚴”觀,以適應智慧教學的需要。

3.2重塑師道尊嚴

重塑師道尊嚴,就是教師要正確處理師德、師職與師尊的關系,為施展教育智慧創造條件。只有具備高尚的師德,出色履行自己的“師職”,才能在尊重學生中贏得“師尊”。一是注重改變自己。在“教”與“學”這對矛盾中,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立足自我解決矛盾,先改變自己,再教育引導學生。著名教師魏書生以理解和寬容對待學生,是解決教與學矛盾的良方。針對一些教師埋怨學生學習不佳、課堂失序的情況,魏書生卻認為:“學生坐在咱教室里,是咱的學生,你無法選擇學生,可選擇的應該是自己施教方法。一個人不可能工作在一個處處都如意的環境中,如果天天為環境憂心,用七分力氣去埋怨、指責環境,不僅于工作無助,甚至還會助長別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蠻,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氣中的一分用來改變自己,就能使自己發生變化?!蔽簳蠋熯@種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理解環境、寬容一切,多改變自己、不埋怨環境的治學良言,是教師教育教學智慧的體現,值得我們教師學習與借鑒。二是營造和諧環境。新的“師道尊嚴”,意味著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從過去的學生服從教師改變為師生間互相尊重。教師要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學生。教師與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二者之間不存在人格上的尊卑差異。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盡量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盡力營造一個平等、自由、民主、寬松的和諧環境,還學生一片自主學習的空間。在這種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會促使師生之間由交流而理解,由理解而賞識,從而使得教師價值得以體現,學生得以成長。三是構建情感智慧。“真心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是高校教師道德規范對教師“敬業愛生”的要求。充分尊重、熱愛自己的學生,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并以博大的愛,年復一年地潤物無聲、感化學生,給學生以關懷,這是構建情感智慧的重要基礎。有了情感智慧,教師就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在教書育人上不辭辛苦、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對學生因材施教、誨人不倦、嚴慈相濟、教學相長。而學生則以持續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勤奮鉆研,探求新知,健康成長。

4轉變教學方式

要做“智慧型”教師,實行智慧教學,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因傳統教學一直認為教學方式就是傳授知識。而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知識總量的急劇增加,原有教學方式在發生著帶根本性的轉變,即由知識儲備式的教學轉變為智力開發式的教學。人才培養不再是以知識儲備為追求目標,而以提高智能水平,培養不斷接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目的。這也就體現了“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作為高職教師,如何從“知識型”轉變為“智慧型”、如何由單純儲備知識轉變成智力高、能力強的智慧開發者?

4.1指導學生“會學”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學”,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是以“會學”為手段探索未知世界的實踐者。當今社會由于計算機網絡的應用,人類社會記憶力出現了革命,大量的資料可以儲存于知識庫,需要時能夠迅速提取,并可按照指令進行篩選與綜合;隨著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信息檢索手段已從手工檢索進入網絡檢索時代,因而現代教學不能不把保存知識和培養記憶力放在次要地位,而把培養運用知識的創造能力放在主要地位。面對這種教學形勢,從事現代教學的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結構,不僅是學科知識、條件知識、人文知識,還必須掌握網絡應用與文獻檢索的信息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智慧水平。

4.2培養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亦稱“擴散思維”、“求異思維”。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對某一問題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方式”。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根據學生智力發展的規律,創造性地組織教材,實行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感受發散型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在提高智能水平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落實到各個環節。輔導中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答疑時在思路上進行啟發,考試評定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代教學中,常用的“一題多解”、“一詞多用”的教學方法,都不失為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

4.3激勵創新精神

在創造力結構中,知識是創造的基礎,智力是創造的前提,個性是創造的動力??梢姡瑳]有鮮明的個性,僅憑知識是難以使人達到成功的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個性統攝了知識和智力,個性的品質決定著知識和智力的發揮程度。作為教師,我們要把握好學生知識、智力、個性等方面和諧發展,用整體觀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人的創造性的發展成為真正的人性的完善。為了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或課外作業中,對學生有創新之舉應給予表揚,以資激勵。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相關學科競賽,讓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造能力。以上所述,是就高職教師如何向智慧型發展問題,圍繞領悟智慧內涵、增長智慧途徑、重塑師道尊嚴、轉變教學方式四個方面所作的研討。從中可以看出:教育智慧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與靈活機制應對的綜合能力,是教師富有分析判斷、創新創造、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智慧”,是一個令人向往乃至敬畏的詞語。事實上,教育智慧并非孤立之物,神秘莫測,遙不可及。它與知識、技能、經驗有著層層遞進的密切關系。只要我們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神圣職責,敬業愛生,甘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虛心向學生學習,尊重與信任學生,細心體會、感悟教育現象,就能增長情感智慧;只要我們嚴謹治學,改革創新,并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注重總結、積累和吸取有益的東西,就可形成實踐智慧。智慧型教師是時代呼喚、教育發展形勢要求,讓我們為做一名“智慧型”教師而奮發努力、不懈追求!

本文作者:魏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