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內涵及目標
時間:2022-06-19 08:34:41
導語: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內涵及目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代的發展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具備基準性教學能力的同時,還必須具有鑒別性教學能力,高職院校應以鑒別性教學能力為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目標,為制造業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關鍵詞:基準性教學能力;鑒別性教學能力;職業特色
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是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尤其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作為人才供給方的學院,其整體教學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制造業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深入探索特定人才需求背景和人才質量要求,以此來倒逼教學機構重新思考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內涵及其方向,不僅有利于學校整體教學能力的提升,也能為制造業的轉型發展助力。
一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性
(一)高職教師群體的年輕化和非雙師化需要提升教學能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推進,高等職業院校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教師數量也大量增加,35歲以下青年教師已經成為了主力軍,[1]這些教師大都為高校應屆畢業生,且以非師范類學校畢業生為主。他們不僅缺乏實踐工作經驗,也缺乏教師職業的相關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進入學校的第一項重要挑戰就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有能力承擔教學工作任務的問題。因此,提高這部分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其盡快適應高職院校教學工作,從而成為具有教學基本能力的教師,不僅對于教師個人的成長很關鍵,對于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產業發展需要大量教學能力強的高職院校教師。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質量要求,他們不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工人,而是整個工藝流程的技術負責人和現場管理者,要求他們不僅要掌握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也要具有能將這些技術與制造業進行高度整合的能力,還需要他們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等。[2]這些人才素質的培養對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要具備適應新時代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將其有效傳授給學生的教學學術水平和能力,這些素質和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三)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以支撐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有研究者對經濟比較發達的蘇州地區高職院校教師進行了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四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蘇州地區教學能力強的高職教師數量不足。[3]另有研究者按不同內容對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實踐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4]教學基本能力、教學學術能力、職業教學能力、教學發展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調研,[5]結果都表明教師在這些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有必要改善和提高。這些調查結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現狀和水平,也說明提升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會為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提供相應保障。
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內涵
高職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不同教育類型,其教育的性質、任務、目標和特點決定了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內涵。(一)高職教師。高職教師是指在高等職業院校從事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學人員,他們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人員的特點。普通高等教育中絕大部分以高深學問的探究為主,教師教學活動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從事專業學術活動,這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且能將理論深入淺出傳授給學生,主要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以傳授技能為主要職責,要求教師首先必須是熟悉生產一線工藝流程的技術操作人員,并能將操作技能傳授給學生,他們并不一定需要較深的理論功底,也不一定從事高深學問的探究。高等職業教育是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雙重屬性的教育類型,它主要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是產業技術發展和更新的中堅力量,教師不僅要具備較深的專業理論知識功底,也需要熟練的工藝操作技能和對行業新技術的敏銳感受力、快速適應力和積極引領力,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成為專業領域知識的傳授人,更應成為實踐技能和行業技術的傳授者,成為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形成的啟迪者。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對產業發展產生有效的促進作用。因而,高職教師的素質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師,也不同于中等職業院校教師,他們是具有較深理論功底,熟悉行業新技術的更替,又掌握了生產一線操作技能的教師。(二)教學能力。自從博耶提出“教學學術”的概念之后,教學作為專門的研究領域提上了日程,教學中的相關問題也不斷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教學能力概念和教學能力的構成是研究比較多的問題。對于概念的研究,有研究者分別從心理學、教學過程任務與內容、教學過程有效性、專業發展等視角進行了研究;對于能力的構成研究,則有多學科的視角,有基于教育分層的理論,也有教育者自身的視角等,[6]認為教師教學能力是由教師個體能力、專業教學能力與本體核心能力構成的一個能力體系的觀點,[7]正是基于教育分層的理論。對于高職教師來說,從教學過程的視角來定義更加切合教學的需要。因而,教學能力主要是指從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即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理論的相關知識,為特定對象開展的有效課程設計、教學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等活動,以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的能力。而教學能力的構成,從高職教育的特點來看,高職教學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同時又具有職業教育的屬性,因此,高職教師的教學能力主要是由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技能教學能力兩方面組成的綜合能力體系。其中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包括了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而選取不同知識、方法和途徑開展教學并對教學本身進行研究的能力,即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和教學研究的能力;實踐技能教學能力包括了技術的運用和轉化、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行業新技術的掌握和創新以及專業社會服務的能力等。(三)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受到關注的時間比較短,教學能力的發展也同樣受到了影響,直到美國心理學家威爾伯特第一次從教學能力的視角闡釋了大學教師發展項目,教學能力的發展才正式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教學能力與學術能力的發展逐漸受到了同等的重視,他提出,大學教師應具有3個方面的勝任特征,即學術能力、教學能力和教學態度,應將教學學術能力作為評價教師發展的重要內容,這是一種基于科教融合的理念。[8]這種理念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理念非常契合,因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理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目前學術界對新教師、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研究比較多,[9-13]其研究假設是這部分教師教學經驗缺乏,教學能力有待提升,但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即高等職業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非常緊密的教育類型,任何階段的教師都必須將教學與新技術、新信息以及產業的新發展相聯系才能具備教學能力,進而勝任教學工作。因而,高職教師的職業身份就注定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是貫穿職業生涯的一項重要活動。其教學能力發展指的是專業理論知識不斷豐富,行業實踐技能不斷精湛,教學方法和技巧不斷成熟的過程。
三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目標
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是貫穿職業生涯的持續過程,這一持續過程有著不同的層次目標和發展特點。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根據其所處的階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只有定位準確才能持續發展。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教師群體中既有能力一般的教師也有能力優秀和卓越的教師,能力一般的教師能完成教學基本工作,但不一定能將教學工作做好,達到勝任教學工作的水平,而能力優秀和卓越的教師,則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好教學工作,且能完全勝任教學工作,這兩者的區分點在于能力的基準性和鑒別性。基準性內容是指以可見的、外顯的知識和技能為主,鑒別性內容是指以深藏的、內隱的思維、意識以及對他人產生的影響等為主。因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目標可按優秀與否的不同要求層次劃分為兩個,即基準性(合格)教學能力和鑒別性教學能力(見表1)。作為新入職教師,鑒于其職業的初始階段,其主要任務在于完成自我角色的轉換,能完成作為一個教師應承擔的教學任務,因而,必須學會教學中基本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明確教學中應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把自身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渠道準確傳授給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高職院校教師。因而,合格標準也就是新入職教師應該達到的基本標準,也是所有教師教學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有研究表明,達到基本標準,具備基準性教學能力,新教師必須經歷5年左右的時間。[14]教師僅具有基準性(合格)的教學能力還不能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只有具備鑒別教學能力的教師才能完全勝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工作,成為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有效人力資源。因而,鑒別性教學能力的發展是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高層次目標,也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目標。在鑒別性教學能力的發展中,首先教師向外界呈現的社會角色非常鮮明,即是一名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更重要的是知識和技能的啟迪者,啟發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發現問題并主動積極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次,在教學工作中,有準確的自我身份認知,即教學工作的成功是教學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只是教學工作團隊中的一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工作中必須分工協作,才能達成教學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在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主要行為方式具有宏觀性、全面性和導向性,即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組織模式、節奏把控等胸有成竹,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教學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中,以多樣化途徑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第四,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逐漸形成了對教師職業成熟的思想、價值觀和職業精神,工作的內在動力和動機并不基于個人的成就感,而基于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社會責任感。因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應以基準性教學能力為初級目標,在初級目標的基礎上達成鑒別性教學能力的高級目標,為高等職業教育積累和儲備優秀的人力資源,從而培養出行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作者:羅汝珍 謝露靜 梁貴紅 單位:1.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2.滁州學院
- 上一篇:民辦高校教育成本分擔探析
- 下一篇:高職教師非學歷繼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