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實證研討
時間:2022-03-10 10:24:15
導語: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實證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校內講課競賽存在的主要問題
1.擂臺式比賽難以呈現授課全貌。
校內講課競賽的開展形式通常是在同一時間點集中比賽,參賽教師提前準備,在20-30分鐘內完成比賽,專家根據其現場表現打分。這種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擂臺式比賽,不能有效反映參賽教師對課程的整體掌握及隨機應變能力。
2.參賽教師的覆蓋面窄。
高校在開展校內講課競賽時,通知標題一般為“青年教師講課競賽”,通知明確規定參賽教師的年齡必須在35周歲以下,很多參賽熱情高的教師因為年齡限制而無緣該項目。
3.高校對校內講課競賽目的定位不準。
校內講課競賽應兼有選優和培訓兩種性質?!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明確要求“重點表彰在教學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鼓勵高校探索以教學效果為導向的分配辦法”。校內講課競賽是落實國家政策要求,發現優秀教師、選拔優秀教師、持續提高優秀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具有一定的選優性質。同時,校內講課競賽又有別于一般名師選拔、教學成果獎遴選等項目,高校規范組織講課競賽工作,能夠提高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全校教風建設,具有一定的培訓性質。而當前高校校內講課競賽的主要目的用于選優,忽視了其應有的培訓性質。
4.講課競賽獲獎對教師評優、職稱晉升的貢獻度小。
目前講課競賽主要有校內講課競賽和校外行業性、課程類講課競賽,存在組織者多樣化、比賽層次多樣化、參賽要求多樣化、獎項多樣化等問題,使講課競賽獎項的含金量難以區分,高校在教師評優、職稱晉升方面定量考核困難,講課競賽獲獎僅做定性參考,直接貢獻度小,教師參與熱情不高。
二、創新校內講課競賽的實踐模式
1.精心謀劃,頂層設計。
根據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②,我國高校專任教師由2006年107.6萬人增加到2012年144.03萬人,增幅高達35%。隨著大批的博士、博士后短時間內涌入高校,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方式由傳統的符合條件晉升轉變為競爭激烈的選拔式晉升,教學考核也從教學工作量、完成課時數等顯性指標轉變為教學能力強、教學改革成果豐富等內涵性指標。高校在充分認識當前校內講課競賽優缺點的基礎上,綜合學校發展實際,精心謀劃,頂層設計,將校內講課競賽作為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是將校內講課競賽與職稱晉升剛性掛鉤。學校明確要求所有晉升副教授、教授職稱的教師,必須參加校內講課競賽并獲獎。二是在申報教學名師獎、寶鋼優秀教師獎等教學類獎項時,校內講課競賽獲獎教師予以優先推薦。三是對獲獎教師予以獎勵。學校對獲獎教師廣泛宣傳,頒發榮譽證書,給予不同級別的獎勵,獎金從1萬元至1500元不等。四是鼓勵學院配套支持。學校引導學院重視參賽教師的教學投入,采取經費配套、換算工作量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教師參與校內講課競賽的積極性。
2.創新細則,務求實效。
通過采取校內講課競賽與職稱晉升相掛鉤、講課競賽獲獎教師優先評優、大幅提高講課競賽獎勵金額等措施,教師參與校內講課競賽的熱情被激發,參賽教師人數大增。高校要樹立精細化服務意識,通過創新講課競賽實施細則,規范操作程序,務求實效,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校內講課競賽工作。一是將講課競賽參賽教師分為青年組和普通組兩組,分組比賽分組獎勵。要求35周歲(含)以下教師可報名參加青年教師講課競賽,即青年組的比賽;所有符合參賽資格的教師(包括35周歲以下的教師)都可以參加普通組的講課競賽。通過設置規則,將教學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的群體分組比賽,同時允許35周歲以下教學效果好的青年教師申報普通組比賽。二是嚴格控制獲獎比例,寧缺毋濫。青年組和普通組各設立一、二、三等獎,其中一等獎人數為當年該組參賽人數的10%左右、二等獎人數為當年該組參賽人數的17%左右、三等獎人數為當年該組參賽人數的23%左右。青年組和普通組分別評獎且獲獎資格的有效期為5年,青年組獲獎獎勵為1500元到6000元不等,普通組獲獎獎勵為3000元到1萬元不等。三是建立常態化考核機制。學校建立專家課堂跟蹤聽課制度,要求評委專家對每位參賽教師的參賽課程隨機聽課5次,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參賽教師獲獎的必要條件。通過常態化考核,將比賽貫穿于日常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扎實做好校內講課競賽工作。四是學院開展院級講課競賽工作。學院在期中教學檢查階段,集中組織本院參賽教師開展30分鐘左右的講課比賽,經過打分、評議等環節,對本單位參賽教師進行排序,并將學院初評材料提交學校。五是提名校三等獎及以上建議人選。學期末,學校匯總學院初評材料、專家聽課材料以及參賽課程學生評教材料,召開講課競賽評審專家會議。專家依次匯報講課競賽聽課情況,綜合學院、專家、學生三方面評價材料,經評議、投票等環節,對校三等獎及以上人選提名并將名單上報校教學工作委員會,提名人選總數不超過講課競賽參賽總人數的50%。六是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審議講課競賽評審專家提供的三等獎及以上獲獎教師的名單,參考參賽教師相關評價材料,投票選出校二等獎、三等獎獲獎教師名單。七是學校公示講課競賽二等獎、三等獎獲獎名單,接受廣大師生監督。八是開展校內講課競賽一等獎比賽活動。比賽分為青年組和普通組,二等獎獲獎教師自愿報名參加一等獎講課競賽,學校對比賽過程進行全程錄像。比賽環節分為說課和講課兩部分,其中說課5分鐘,講課15-20分鐘。說課環節依據參賽課程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具體闡述預先設計的教學設想,具體包括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教學程序等。講課環節允許形式多樣,鼓勵創新。參賽教師以參賽課程為藍本,預報3個知識點備選,評審專家隨機抽取一個知識點,專家評分成績現場公布并上報校教學工作委員會。九是校教學工作委員會根據講課競賽評審專家提供的參賽教師得分表,投票選出一等獎獲獎教師名單。十是學校通過展板、櫥窗、校報、網絡等多種方式對獲獎教師進行廣泛宣傳,頒發榮譽證書并發放相應獎金。
三、校內講課競賽新模式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新模式下的校內講課競賽涉及參賽教師、校評審專家、院評審專家、校教學工作委員會專家等眾多人員,比賽時間長達半年,操作流程復雜,影響力大。那么校內講課競賽能否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本文以H校為實驗對象,H校為華東地區一所211重點院校,該校于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正式實施了校內講課競賽創新項目。本研究從學生評教和專家評價兩個維度,分析參賽課程的學生滿意度和專家滿意度,驗證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有效性。
1.學生評教。
學生評教是以學生的視角觀察教師的教學表現,是指被評教師在任課班級中采用無記名調查方式,由參與評價的學生根據評價指標和自身意見,對教師教學質量做出價值判斷的一種活動。陳磊等人的研究表明,學生評教的結果總體是有效的,學生從自身的學習效果出發,給教學嚴謹有條理、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打高分,給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的教師打低分③。本次研究的實驗組數據為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79位參賽教師所對應參賽課程的學生評教成績,共79條記錄;參照組數據是從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和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學生評教成績中整理得出的相對應數據,共79條記錄。通過分析兩組數據的均值、標準差、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見表1)可知:學生評教總平均分從88.88分提高到90.05分,表明通過校內講課競賽項目,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滿意度有所提高;學生評教得分的最小值從78.71分提高到82.76分,表明校內講課競賽能夠對教學能力欠佳的教師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對實驗組和參照組數據采用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實驗組P值=0.319,參照組P值=0.171,兩組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實驗組和參照組評教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且實驗組評教數據偏向高分一側。對實驗組和參照組數據采用配對樣本的T值檢驗(見表2)可知,兩組樣本均值差為1.17,標準差為3.38,置信度為95%的置信區間下限為0.37,置信上限為1.98,檢驗的t值為2.9,自由度為69,p值為0.005,遠小于0.05,因此拒絕實驗組和參照組均值相等的假設,實驗組較參照組具有顯著的差異,表明通過校內講課競賽項目,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有明顯提升,從而驗證了參賽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2.專家評價。
專家評價是指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或者具有相似學科背景的同伴,通過觀察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而做出的評價。研究表明,專家評價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做出較準確的判斷,能夠較好地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并能提供教學內容、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改進建議④。本次研究的實驗組數據為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79位參賽教師所對應專家評價數據,共395條記錄;參照組數據是從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和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專家聽課數據中整理得出的相對應數據,共131條記錄。通過分析兩組數據的均值、標準差、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見表3)可知,專家評價總平均分從86.09分提高到88.66分,表明通過校內講課競賽項目,專家對參賽教師的整體教學評價有一定的提高;專家評價的中位數從87分提高到90分,表明通過校內講課競賽項目,參賽教師獲得5次專家隨機聽課輔導,教學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過對實驗組和參照組采用獨立樣本T值檢驗(見表4)可知,兩組樣本均值差為2.57,標準差為1.06,置信度為95%的置信區間下限為0.48,置信上限為4.65,檢驗的t值為2.4,自由度為248,p值為0.016遠小于0.05,因此拒絕實驗組和參照組均值相等的假設,實驗組較參照組具有顯著差異,表明通過校內講課競賽項目,專家對參賽教師教學水平的認可度明顯提升,反映出參賽教師教學能力有所提高。通過創新校內講課競賽實踐模式,建立了以追求教學卓越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評委專家跟蹤指導,院校協同創新,營造出學校重視教學、教師關注教學的良好風貌,學生和專家對參賽教師的教學滿意度明顯提高,參賽教師的教學能力明顯提升。
作者:陳磊于偉張容管林楠呂韋韋
- 上一篇:公車使用集中整治實施方案
- 下一篇:司法局首問服務室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