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研究

時間:2022-05-02 03:46:02

導語: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研究

摘要: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以科學性、哲理性的教學理念,運用生活中的自然規律,形象的表現演奏及教學小提琴的真理。本文分析了林耀基獨立富有特色的小提琴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并從筆者自身教學中的實例數據和應用效果驗證林耀基教學法規范而先進,具有非常合理的綜合科學性。

關鍵詞: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科學性;哲理性

教學法是學好各學科的必備條件,從小提琴近400年藝術發展過程來看,小提琴教學法推動和幫助了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與傳承。被譽為小提琴“采礦大師”、“金牌教練”的林耀基教授于1960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赴蘇聯莫斯科音樂學院隨著明小提琴教育家揚格列維奇深造學習,回國后他將蘇聯學派的先進方法結合實際,再以他富有激情而又充滿靈感的獨特教學方法,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1980年以后,學生在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獲得40余項獎(其中金牌18枚),為我國小提琴藝術走向世界舞臺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小提琴教學法對于當代的小提琴教學有著重要影響,被稱為是演奏、教學小提琴方法的范本。

一、林耀基小提琴教學理念:科學性和哲理性

林耀基教學法從小提琴演奏技術的訓練到音樂作品的指導,都用最簡明扼要便于理解的言語和比喻表達出來。他從多年教學經驗積累,向大自然、向生活和同行們的學習中,不斷地汲取營養,以先進的哲學思想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去解釋和解決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其教學理念將小提琴的演奏技術與音樂情感表達根據自然規律結合在一起,追求演奏狀態自然與和諧,成為小提琴專業教學應用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精要。林耀基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塑造自己的風格。他常常告誡學生去向生活中的自然規律學習,不以任何藝術家為絕對模范對象,因為沒有一種音樂風格是可以被復刻出來,從自己的生活閱歷去感悟音樂,表達藝術情感才是表演藝術的價值體現。如果一味地模仿,會失去自己的創造力和個性,最終成為演奏的機器。林耀基的教學理念完全突破以傳授小提琴教學以培養技術為中心的原則,作為教師,他以發展學生向大自然探索的演奏心態為主體,培養學生用科學的辦法巧練琴,遵守并總結科學方法,找出自然規則。

二、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應用:筆者的課堂實踐數據

教學實踐數據是對教學應用的最好驗證方法,林耀基教學法對筆者的小提琴教學實踐具有潛移默化的科學指導性幫助。以下從實例數據和應用效果對其進行分析。(一)教學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里筆者選取10名基本功程度一般的本科專業小提琴學生為對象,對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中的“要訣篇”進行課堂實踐分析。筆者于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每周一次專業課,共一學年時間(40節課),分別對每位學生提供“要訣篇”內容,要求他們從“要訣篇”中體會和實踐其中的左右手基本功的要訣、科學練琴的要訣。在未開始應用“要訣篇”前,有6位同學練琴會經常暴露左右手不協調的矛盾,3位在練琴時會遇到技術障礙,只有1位在練琴時不會碰到障礙,當6位學生使用“要訣篇”中的“有關雙手配合的要訣”后,發現原來左右手配合障礙可通過口訣:“左手一把抓,右手分開拉,兩手相配合,緊密不分家。”即先找準左手把位圖,然后找每個手指相對應的音準,再記牢右手對應的弓法,兩手互相配合,減小左右手不協調的矛盾。另3位的練琴技術障礙也從“要訣篇”中的對應口訣中一一得到改善和提高。筆者體會在“要訣篇”中如何做好左右手技術和科學練琴主要需要從以下幾點思考:1、要用心思考找到精確的技術規格;2、做到冷靜理智的去解決技術困難;3、要求自己在任何練琴環境中不能情緒化的亂練。由此可見,在林耀基小提琴的“要訣篇”中,幫助了學生在練琴時用科學的辦法解惑。對于基本功相對一般的同學來說,找到科學練琴的方法很重要。林耀基的“要訣篇”中另一口訣重視高效慢練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必要途徑,他是這樣比喻的:“練琴好比修建高速公路,修路的時候好像很慢,可是一旦修成合乎規格的高速公路,坐上直通車,那就不知道比走路快多少倍?!惫P者對教學對象作業分別加上“高效慢練”的要求,通過慢練“手慢腦快”的準則,嚴格要求音準、節奏、發音訓練,以上教學對象都改變了自身演奏狀態,因為“慢練”了,心理和生理上不再緊張,反而左右手都更敏捷。通過階段性的努力,學生學會合理有規劃的練琴,重視基本功的運用和高效慢練的方法,使自己拉琴不再慌張,都在不同程度的提高練琴效率,減少練琴浪費時間的狀態。(二)教學應用的實踐效果。在實踐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要訣篇”的指導教學下,這里采用兩“預”兩“要”的教學應用解決學生在練琴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先從頭到尾一遍過再從頭改正,練琴總是手指跑到腦子前面,在動手之前沒有先思考,就漫無目的的拉琴,爾后又重新返工的現象。兩“預”兩“要”的口訣:“內心歌唱預先聽,兩手動作預先量,多于動作要去掉,緊張因素要掃清?!贝丝谠E第一句要求練琴時首先要用心去預先聽音準、節奏、聲音、音樂情緒,和準確的理解音樂內容,動兩手前思考右手的弓段、弓壓、弓速,左手的音準、換把、建立明確的雙手目標。第二句要求在發音之前減去多余的動作,不走彎路,用最“省力”的辦法去從容演奏。教學對象在應用這兩句口訣后,分別解決和克服左右手拇指因技術難點緊張的生理因素,不同程的排除在表現音樂時,雙肩“越拉越緊”不敢放松的技術障礙,提高了他們的上臺從容的氣魄和自信心。其次是對“勻、準、美”基本標準的實踐,用此原則幫助學生解決在練琴時不知道練成什么水平的情況。“勻”是對速度、音色、美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即樂器和演奏者身體動作協調自如所產生的聲音狀態;“準”指音高和節奏的準確度,是對左手的音準控制和左右手協調配合的約束標準;“美”是指發音時不產生其他雜音或噪音,把音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音色之美。那么“勻、準、美”在練琴基本功訓練中,應成為一個技術標桿和驗證練琴質量的考核標準,同時林老師提到用節拍器、錄音機輔助和檢驗“勻、準、美”練琴準確度和真實感。用此原則幫助學生解決練琴技術無目的、停留在初級找音、很難把技術的把握性練“精”、練琴不愿意聽的練琴障礙。“勻、準、美”的技術標準準則相互產生內在聯系,諸如從初級到高級的練琴晉級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用此準則中是否使用了節拍器、錄音機等輔助設備做了數據分析,得出了明顯的對比結果。為保證參加實驗的學生所練琴的時間基本一致,筆者根據學生的年級,從上述的10位教學對象中隨機抽選6名同一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布置同一首《克萊采兒42首練習曲》中的第32課進行有計劃的慢練,找到“勻、準、美”的標桿,限時三周練琴時間,分為兩組,第一組用“勻、準、美”的標準練琴,慢練,第二組用“勻、準、美”慢練,并且配合用節拍器和錄音機自己反復聽、反復錄、反復改。三周后,第一組學生中只有1名學生回課做到“勻、準、美”的技術標準,準確率為80%,而另兩名因為靠耳朵聽音準的誤差率較大而導致失敗,準確率只有50%,第二組學生中3名在使用了輔助的節拍器和錄音機的情況下,平均做到“勻、準、美”的技術標準90%。根據他們自己的練琴回顧分析,在練琴開始使用節拍器和錄音機是“抗拒”和“難受”的,抗拒節拍器總是不跟著自己心里的拍子走,而自己聽錄音的過程是痛苦的,原因是和內心預想的實際效果差距實在太大。由于有了心理準備,再反復使用節拍器、錄音機回放,對自己練琴的真實狀態有所掌握,漸漸發現練琴變的簡單了。筆者檢驗學生使用“勻、準、美”的技術標準和輔助的設備,了解教學對象練琴的基本情況,通過練琴、錄音、回放、掌握練琴時不準確的地方,圈出來再練,提高練琴的精確度。由此可見,“勻、準、美”的技術標準輔助節拍器和錄音機可很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學生自己在練琴過程中就可解決音準、節奏、聲音的技術目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語

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遵循自然規律的運用,通過科學性、哲理性的高度詮釋小提琴教學演奏的科學理念。此教學法對當代小提琴藝術的發展無疑做出巨大的貢獻,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曾為世界培養大批小提琴藝術工作者,作為大師的學生,承繼恩師的教學思想,繼續發揚林教授的高效、實用性強的教學方法,對他的教學體系進一步地深入研究,繼續探索教學和演奏事業,為我們下一代學生延伸、總結出更多具有實用練琴的規律,從而推動我國小提琴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寶智.林耀基小提琴教學法精要[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1.

作者:張瑛 單位:武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