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5-13 04:39:40

導語: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三全育人”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意味著專業課程應該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文章闡釋了“三全育人”的內涵,以及在這一背景下,高校藝術類專業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介紹了遼寧師范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對同類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一、“三全育人”與課程教學改革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各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具體就是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意味著專業課程應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內在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幫助其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明確自身價值和社會定位。

二、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高校藝術類專業培養的是國家未來的文藝工作者。正如指出的,“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引領大眾的審美取向,守望人類的精神家園,首先要提升創作者的思想水平。因此,在藝術人才培養上,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要重視價值塑造。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復雜背景下,單純或過度依賴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急需發揮學科優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實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藝術類專業學生普遍政治意識不強,理論基礎薄弱,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本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發揮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在以理論為主的專業課程中,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和深度,增強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在實驗、實踐類課程中,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錘煉品質。

三、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以藝術為主、技術為輔,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新興專業。該專業在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堅持育人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學各個環節,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度,努力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設置多元目標,開展全面育人

傳統課程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我們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外,增設了價值觀目標,進一步明確每門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藝術類專業課程往往離不開藝術鑒賞,可以通過對各類藝術作品的鑒賞和解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化素養和愛國情懷。

(二)深挖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以“課程思政”為魂,突出“兩性一度”特征。在注重學生知識培養和能力培養的同時,適度融入思想政治內容,實現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藝術觀。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加“思政”,不是在專業課程中刻意加入思政內容,而是一種綜合的教育理念?!八颊迸c“課程”的關系,應當是“如鹽在水”,有機融合。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深入發掘和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并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載體,在知識學習中融入價值引領。通過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彰顯課程的思想性、時代性和前沿性。在案例分析、課堂演講、小組任務等教學設計中巧妙融入思政內容,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潛能

充分發揮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的平臺優勢,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因“課”制宜,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探索“互聯網+教育”、“智能+教育”的新形態,通過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思政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賦予思政內容生動有趣的學習形式。

(四)打通教學環節,實現全程思政

打破課程思政常規,使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在教學、科研、實習、實訓、競賽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實現“三全育人”。例如,在理論教學為主的專業課中,以“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帶著任務自學并以課堂演講的方式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在以實踐教學為主的專業課中,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特定主題任務驅動,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使其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在指導本科生進行科研訓練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在科學研究中融入價值觀教育等。

(五)多維考核評價,關注學生成長

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內容和評價方式,從偏重知識考核轉變為知識和能力考核并重,從偏重結果考核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程考核評價上,以考查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為中心,探索個性化、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加強對學生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學習的評價;加強研究型、項目式學習,采用探究式、論文式等作業評價方式;加強非標準化、綜合性等評價,如加入同組學生互評、異組學生互評等評價形式。以《中外電視劇比較》課程教學為例,在講授家族劇這一電視劇類型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家族劇的類型界定、敘事特點及審美意蘊外,還要實現價值塑造目標,即通過飽含家國情懷的家族劇力作開展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學生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前組織學生線上觀看部分家族劇,并分組匯報學習體會。課中,從“家族”的概念和學生耳熟能詳的家族劇作品導入,使學生產生情感認同,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家族”敘事。選取家族劇代表作品《四世同堂》《闖關東》《人間正道是滄桑》《喬家大院》等為教學案例,并將這些作品置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涵育的體系中予以觀照,在分析作品內容、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的同時,將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形象生動地引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模式上,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定期布置線上預習、復習任務,增強師生互動。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圍繞不同電視劇類型進行初步研究,并以專題匯報的方式在課堂上分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講解過程中,盡可能選擇近期熱播或影響力較大的優秀電視劇作品為案例,并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借助作品的視聽特點和藝術魅力,營造教學情境,寓教于樂。在課程評價方式上,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綜合考量學生線上學習、專題研究、作業完成等情況,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考核內容上,通過課程論文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價值取向。

四、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

(一)完善思政教育體制機制

根據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特點和育人要求,構建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現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改變課程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將“立德樹人”納入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的價值體系中。在此過程中,強調高校黨委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教工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教師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專業教師的工作不僅是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專業教師要明確育人職責,不斷加強自己的思想政治修養,對思想政治理論進行扎實的學習和理解,并在教學過程中活學活用,將藝術問題與政治、經濟、文化問題聯系起來,在知識傳授中注重主流價值觀引領,深度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踐行好教書育人的崗位初心,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在課程思政中,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定期開展理論學習、課程思政專題培訓、課程思政經驗分享等活動,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

(三)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必須立足學科優勢,打破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困境,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好每名教師的育人職責,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藝術人才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管向群.高等藝術教育:涵養崇藝尚美的詩意,瞻望民族復興的遠方[J].中國高等教育,2019,(2).

[2]李向東.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觀引導[J].中國高等教育,2019,(9).

[3]田洪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

[4]魏亮,張艷麗,唐楚虹.藝術課堂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德育研究,2018,(2).

[5]韋超現.“課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9,(10).

作者:張盼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