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本教育理念研究
時間:2022-06-13 03:18:16
導語:高職生本教育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呈現普遍下滑的趨勢,傳統高校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實際教學與管理的需要。應基于生本教育理念,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繼而探索出適合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管理方式。
關鍵詞:生本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教學管理
生本教育理念是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創立并廣泛推廣的一種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方式與理念,一以貫之地倡導“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宗旨。[1]實踐證明,生本教育理念不僅能歷經考驗,而且日久長新,成效顯著,影響深遠。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高等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多省市的高考錄取率逾八成,生源質量整體下滑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處在招生錄取最后一個批次的高職院校的生源情況則更為嚴峻。面對學生文化層次和自身素質偏低的客觀事實,傳統高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實際情況需要。在這種形勢下,踐行生本教育理念,分析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并尋找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對策,則顯得重要且必需。
一、高職學生特點
(一)高職學生文化基礎分析。1.高職院校招生情況。2017年全國共有940萬考生參加高考,高考總分為750分,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大多在200上下,部分省市甚至跌破150分(詳見表1)。據統計,2017年全國高考多省市的錄取率超過了80%,其中吉林、福建、湖北等省市超過了90%,北京、江蘇、遼寧等省市超過了100%(詳見表2)。全國各地很多高校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生源危機,而高職院校由于處在招生錄取的最后一個批次,招生難更是已成常態,部分高職院校在各省市統一錄取分數線的基礎上幾度降分錄取,仍然難以完成招生計劃。2.高職學生文化基礎。查看全國各省市高考錄取線,不難發現各批次之間的分數線差距很大。以廣東省為例,本科一批的錄取分數線分別為文科520分,理科485分;本科二批的錄取分數線分別為文科418分,理科360分;高職高專的錄取分數線分別為文科210,理科200分。高職學生的文化層次與本科院校的學生存在較大的差距。調查發現,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除極少因高考發揮失常外,大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因此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濃等狀況較為普遍,甚至部分學生自身并不愿意繼續學習,上大學只是迫于父母壓力的無奈之舉。(二)高職學生生源特點分析。1.生源類型的多樣性。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主要有兩類: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畢業生,二是通過“3+證書”考試招生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兩者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因此在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管理模式、校園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也使得兩類生源的學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職生源的學生已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和技能水平,但文化知識水平整體較差。由于大多數中職學校管理力度不如高中,因此,相較于高中生源的學生,中職生源的學生入校后紀律觀念相對較弱,學習積極性也相對較低。隨著招生政策的調整變化,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一些文化水平較低但具有創新潛質或學科特長的考生可通過自主招生獲得入學資格。[2]如此,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更是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化,給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更增加了難度。2.本地生源學生比例大。一般而言,高職院校本地生源的學生相對較多。根據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辦提供的學生生源情況數據,學校歷年招生的新生中,本地生源學生所占的比例均超過了半數。廣東省統計局2017年的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人均GDP已超11萬元。[3]因此,許多本地生源的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往往缺乏寒窗苦讀、艱苦奮斗的精神,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面對當今大學畢業生嚴峻的就業形勢,也缺少應有的緊迫感。因此,唯有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學、喜歡學,才能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三)高職學生思想狀況分析1.思想活躍,參與活動積極性高。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文化基礎偏弱,學習積極性不高,但也有自己的優勢,如思維活躍,愿意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活動。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于2011年首次招生,共招收新生939人,但在學院首屆團委會選舉時,報名參加競選的同學竟有300余人;學院業余黨校開班后,向學生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并報名參加黨課學習的學生人數高達396人;學院辦學首年,初具規模的學生社團達十余個,各項社團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其他由學?;蚋飨甸_展的技能大賽及課外活動,學生也都積極參與,并表現出較好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上數據均顯示了高職學生思想積極的一面。2.思想不成熟,未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部分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不夠成熟,未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缺乏明辨是非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抽煙、喝酒、沉迷于網絡游戲等現象屢見不鮮;缺少艱苦樸素、腳踏實地的精神,信奉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念,花錢大手大腳;集體觀念淡薄,喜歡我行我素,不愿意接受集體的約束,缺乏集體榮譽感;紀律觀念淡薄,遲到、曠課、早退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學生雖然做到了全勤,但“隱形逃課”行為普遍存在,雖然人在課室,但目光卻停留在智能手機上。這些消極的因素均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的秩序和氛圍。
二、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對策與思考
依據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狀況和心態,傳統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實際情況的需要,要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效果,則需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改變教學和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一)優化課程設置。1.改變課程設置“一刀切”現象。擯棄課程設置“一刀切”的做法,在保留專業主干課程和國家規定要開設的基礎課程外,其余課程不作硬性規定。對于一些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課程,如英語、計算機、藝術設計類課程,可打破自然班的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實行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基礎及自身的要求,將授課班級分成快班、慢班,分層次制定教學目標和安排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2.搭建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立交橋”。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基本按照高中起點設計的,未充分考慮高中生源學生和中職生源學生的差異性,事實上通過“3+證書”考試獲得入學資格的中職學生在入學前已經接受了三年的技能教育,具備了一定的技能水平,如果仍在全校范圍內統一按照高中起點來設計課程體系,則會造成開設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復,讓學生覺得無東西可學。因此搭建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立交橋”則顯得非常必要??蓮V泛走訪周邊的中職學校,了解他們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計劃、使用教材等方面,制定出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盡可能地將中職生源學生按專業單獨編班,對他們實施區別于高中生源學生的課程體系。另外可建立對已修課程的認同機制,如中職生已修完與高職接續專業的某一課程,到了高職階段,可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課程免修資格考試,如果考試合格,則可免修這一課程。3.減少理論課程,增加實踐教育環節。高職學生對相對枯燥的理論課程比較厭倦,但對一些操作性、實用性強的應用型課程興趣較為濃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仍然讓理論知識成為教學內容的主宰,勢必加劇學生的厭學心理。因此在設置課程時,應突出“高職”特色,增加職業技能類課程,加大實踐課比例,理論課的開設應該少而精,以“必需、夠用”為原則。4.增設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90后的新一代大學生往往個性飛揚,希望自己掌握部分學習主動權。增設選修課程可賦予學生更大的選課自由度,既可以增強學生興趣,也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甚至對于個別基礎課程,可以通過選修相關課程來代替必修課程的學分。而一些課程內容豐富多彩的必修課程,也可通過選修的方式開設,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如體育課,可根據教學內容分別開設田徑課、籃球課、跆拳道課、健美操課等,學生則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分學期選擇不同的課程內容。(二)改革教學方法。1.專業課: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學理論知識再上實踐課,這樣容易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脫離實踐的理論課往往讓學生感覺課堂枯燥無味、知識要點模糊,學到的理論知識不能及時操作又非常容易忘記,因此教學效果欠佳。一體化教學模式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樣的局面,讓課堂從教師在課堂講授或學生在實訓室操作變成由師生雙方共同在實訓室圍繞相應的工作任務邊教邊學邊做,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促使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2.文化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高職學生由于學習基礎較差,求知欲不強,對老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厭倦,因此,任課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多采用信息化教學技術以及運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自主學習法、現場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有意識地在課堂上多增加一些專業領域最前沿的新知識來改進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創新期末考核形式。1.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因此在校期間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今后的崗位勝任能力成為高職院校的首要問題。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期末考試仍以試題的形式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實操部分考核偏少,這樣高職教育的特色就得不到顯現。因此,應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力度,期末考試的成績核定可以由理論知識考試成績和實操應用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實操成績所占的比重應該遠超理論成績的比重。2.提倡分段考核方式。改變傳統的期末考核方式,用分段考核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統一的期末考試通常授課教師會在考前安排復習,部分課程就存在老師復習什么,考試就考什么的現象,這樣會給學生造成錯覺,認為平時上不上課無所謂,只要考前根據老師給出的考試范圍復習一下就行了。這樣臨陣磨槍學習到的知識往往很不扎實,考試結束后,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而分階段考核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一弊端,并且能讓學生明確每個階段學習的要點,可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主動性,也可減少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壓力。(四)探索靈活有效的管理方式。1.運用柔性管理的工作思路。傳統的剛性管理主要通過制度上的約束、紀律上的監管,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雖也能有效改善學生紀律渙散、作風懶散等問題,但管理模式過于生硬、缺乏活力,難以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甚至會引起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高校學生管理有必要引入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柔性管理思想。柔性管理講求“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在需求,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管理體系。教師隊伍要牢固樹立育人理念,以身作則,適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規范進行監督檢查,有針對性地通過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等柔性管理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意識,[4]最終實現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2.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引進專業的心理學專業教師,設立學生心理咨詢室,做好新生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及開展日常心理咨詢活動。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教會學生調節自我情緒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正視現實,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樹立自信,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3.重視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的潛在功能已越來越明顯,而高職學生往往對參與校園活動又非常積極,因此應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學生會、團委等組織組建各類學生團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加強與企業的聯系,經常性地邀請企業家、能工巧匠來學校授課、做報告;定期舉辦“技能大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學院圖書館,結合一些讀書主題的開展,讓學生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當地的特色文化、歷史古跡、風景名勝,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吸納文化精神;增加校園文化景觀的設置,讓學生無形中得到教育、熏陶。4.發揮網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積極開辟網絡互動空間,讓網絡成為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力平臺。輔導員應經常與學生在網絡空間中進行交流,充分利用網絡良好的互動性、身份的隱蔽性、傳播的快速性等積極因素,第一時間掌握學生最真實的思想動態,從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時性和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其他思想教育工作的資料,如思想教育講座、業余黨課的視頻,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先進人物的學習文件等都可以通過網絡上傳與廣大學生共享,以此增強學生的法紀意識,從而減少違紀違法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郭思樂.走向充滿活力的簡單──論生本教育對教育管理提出的新挑戰[J].基礎教育論壇,2017(9):4-8
[2]郭振校,賈杏玲,高國云,王力昆,馬冰.高職自主招生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科技博覽,2016(12):279
[3]姚嘉莉.省統計局2017年廣東經濟運行情況珠三角人均GDP達12.48萬元萬[N].深圳商報,2018-01-26(A02)
[4]范方仕,楊曉慶.柔性管理:大學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四川生殖衛生學院學報,2007(4):62-65
作者:朱軍明 蔣麗云 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外貿單證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 下一篇:酒店管理教學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