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課堂教學中就業能力的培養

時間:2022-05-07 04:57:45

導語:試論課堂教學中就業能力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課堂教學中就業能力的培養

就業能力欠缺是造成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雖然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結果,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就業能力存在缺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領域開始側重就業能力問題研究.其實,就業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目前人們對它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從不同角度大致將其概括為“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一種具備適應性和靈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含態度、個性等可變化的核心技能群”[6].縱觀近些年國內有關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法學陷入就業困境,主要是由于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三方面的缺陷引起的:高校法律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相錯位法學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應當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的教育,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法學實踐能力和法律職業基本技能的訓練”[7].但從我國法學教育模式來看,許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多年未變;從課堂教學來看,不少政法院校仍注重傳授理論性的和抽象的法學知識,依然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求職或工作中屢屢失利;從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來看,大部分政法院校教師欠缺法律職業的實踐與經驗,導致大量法學畢業生即使進入法律實務界也無法迅速勝任和適應具體的法律實務.因此,在面對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時,法學專業的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法學專業就業率十分低下的局面也日漸呈現.高校就業指導與社會現實相脫節政法院校法學就業指導工作普遍存在著就業政策宣傳不到位、就業指導信息滯后、就業指導內容不全面等問題.課程設置大都沒有職業規劃以及就業競爭力培養環節,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往往只針對畢業年級的學生進行短時間突擊就業指導,時間短效果不佳;多采用就業動員會、形勢報告會、就業指導講座等形式提升就業能力,缺乏針對性的專門咨詢和具體指導;沒有很好的應用職業興趣測試、一對一的在線咨詢和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手段等等.就業指導與社會現實相脫節,使得學生對職場認識迷茫、對自身認識不足、對就業前景缺乏清晰的認識,難免應對能力不足.學生品格養成與社會實際需求相分離品格養成是指學生的個人素養,如誠信、毅力、責任心、團隊精神、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協調能力、職業道德等.法學教育首先應當是“法律人品格教育”.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政法院校長期以來停留在學生法學知識或技能的培養的探索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格和素質培養方面的研究.當前,功利觀不斷蔓延,部分學生意志薄弱,過分計較自己得失,特別是在團隊合作中處理人際關系很不成熟.此外,在職業道德方面也比較欠缺.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的缺陷,造成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存在著尷尬的局面:雖然法學畢業生逐年增加,但卻一直乏匱復合型的法律人才;學法律的人很多,優秀的法律人卻很少;熟悉法律理論的人很多,精通法律實務的人較少.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的培養目標脫離社會需求,輕視就業能力的培養,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8]

課堂教學中融入就業能力培養的措施

就業是衡量人才是否符合社會需求的唯一標準,也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因此,提高就業率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符合國家大力推廣教育事業的初衷.面對擺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嚴峻而迫切的現實問題,學校應該立足于當今法學教育的實際狀況,厘定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就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的有效措施.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法學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9].必須在法學教育中認真落實并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細化教育目標,優化課程設置.教育目標的分解和細化有利于學校制定細致詳實的專業培養計劃、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特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培養實用型法律人才,必須強化實踐教學,將法學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建議根據課程的特點,形成一套貫穿于學習全過程的法學實踐教學方案以及測評體系,優化法學實踐課程的設置.同時,可以按10:1或10:2的比重,確定法學理論課和法學實踐課的課時數和學分,以強化實踐課的教學效果.實踐課一般應當包括社會調查、專題辯論、疑案討論、庭審旁聽、法律咨詢、模擬審判、法律診所實習等教學內容,還可以對實踐課中的一些課程內容和要求有目的的進行加強.改進教學方法,發動自主式學習“.法律的生命始終不是邏輯,而是經驗.”[10]法學教育不僅應為學生創造知識性條件,也應為學生法律職業技術訓練創造機會.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教師角色,從講臺上的主角轉變為講臺下的導演;將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改進為“多渠道、形式多樣、靈活性的教學方法”[11],注重案例教學法、角色模擬法、診所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發動自主式學習,使學生由先前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探究知識.建立法學專業實習基地,創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環境.實習基地是學生了解社會、接觸司法實踐的橋梁,是鍛煉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載體和平臺,也是培養法學專業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政法院校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否則,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級法學專門人才就將成為一句空話.學校應積極聯系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專業性強的部門,建立法律職業教育實習基地,為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夯實基礎.完善就業指導模式,提高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面臨復雜的就業環境,政法院校應高度重視就業指導工作,逐步完善就業指導模式.首先,必須加強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建設,指導老師的專業能力和指導技巧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次,構建完善的就業信息和監測體系,使學生獲得充足的就業信息;建立就業需求信息庫和用人單位基本情況數據庫、畢業生就業狀況監測體系,及時監控供求市場,對人才培養和就業指導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第三,針對學生的擇業方向、價值取向、興趣等方面呈現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特點,積極開展貫穿學校教育始終的全程化就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就業政策和求職技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培養求職擇業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注重學生優秀品格的養成,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研究法律者,只有了法律知識,斷不能算做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學問之外,再備有高尚的法律道德.”[12]因此,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是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將法律職業技巧的訓練和法律人格的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學問或技術愈高,愈會損害社會.學法律的人若是沒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學愈精,愈會玩弄法律,作奸犯科.”[13]法學實踐教學有益于學生情感經驗的積累,有利于推動學生從道德認知向道德品行的轉化,有助于學生優秀品格的養成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就業已經成為測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晴雨表’,如果不把就業當作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辦不好教育.”[14]只有改變我國法學教育辦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幫助學生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才能最終拓寬法學學生就業的途徑.

本文作者:戚陽陽工作單位:河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