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勘查課程體系建設分析

時間:2022-12-21 09:46:33

導語:資源勘查課程體系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源勘查課程體系建設分析

摘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保障工程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我國工程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本文基于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的實施,以專業認證標準為導向,從課程體系設計的原則、課程對畢業要求的支撐和達成以及課程學分設置等幾個方面,綜合系統地完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工程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資源勘查工程;課程體系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工程領域的國際競爭和國際交流合作更加頻繁,加入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是快速高效地培養國際化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基石?!度A盛頓協議》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較高、體系較為完整的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協議之一,也是關于國際本科工程學歷(主要針對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資格認證的協議,其核心內容是經過各成員國組織認證的工程專業培養方案具有實質等效性[1,2]。我國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于1992年開始在部分專業領域開展試點,目前已經擴大到16個專業領域。專業認證的目的是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緊密聯系產業界以提高人才培養適應性,推動工程師制度改革并與注冊工程師相銜接,同時促進國際交流實現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3]。由此可見,專業認證工作的實施以認證標準為指導進行評估,通過自評和專家評審,促進相關專業的改進工作,提高工程教育教學質量。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具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前身是始建于1950年的北京石油勘探??茖W?!笆偷刭|勘查”專業。在由??茖W校升格為江漢石油學院本科院校和教育部本科專業調整下,1998年開始以“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招生[4,5]。進入21世紀,隨著教育部實施“本科教學工程”,試行“拔尖培育計劃”和“卓越計劃”,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2007年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12年獲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3年獲批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5]。在當前面臨的信息化、國際化時代和油氣行業低迷的狀況下,要培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的國際化知識體系和能力,提升人才競爭力,同時為推進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本科教育改革,建設更合理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育體系,參與專業認證的工作勢在必行。

一、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的實施

長江大學在2015年9月向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提交“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申請,2015年11月協會發出受理認證申請的通知,開始長達一年多的專業認證工作。在學校領導的協調安排下,各職能部門和學院積極配合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工作,同時學校領導邀請專家參與專業認證工作的指導,協調相關企業代表對我校近幾年培養的資源勘查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反饋工作。專業認證自評報告于2016年8月初步完成,撰寫自評報告是接受認證專業“自我舉證”的過程,通過給出足以證明是否能夠達成認證標準的相關材料(自評報告正文及附錄要求的內容),主要包括7個方面的要求: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專業認證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通過結構合理的專業師資隊伍和完善的支持條件保證各類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并通過在“校、院、系三級管理,以學院為主”的運行模式下連續不斷地改進計劃,最終保證學生培養質量在任課老師、教學管理部門及用人單位三方共同鑒定達到認證的各項要求。

二、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專業認證”的要求,結合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實際情況,確立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在完善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建設的基礎上,重點開展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邀請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設置,根據企業家對該專業的人才需要以及畢業生的反饋信息,每年對課程體系進行相應修訂,以達到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保證畢業生獲得進入該專業領域從事職業工作的技能。1.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課程體系建設是教學基礎建設的中心,是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5,6]。專業認證標準要求課程設置必須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時遵循依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設計、基于專業工程屬性設計、突出油氣勘探與開發專業特色、課序遵循循序漸進等原則。課程設置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工程基礎專業基礎與專業類、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以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和畢業要求的達成。基于本專業重理論應用與實踐操作的工程屬性,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類課程包括實驗、野外實習和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在工程基礎、專業基礎與專業類課程的設置中設置了大量與油氣勘探開發相關的課程。課程體系設計遵循從通識類課程到專業類課程、從專業基礎課程到專業課程、從理論課程到實踐課程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安排,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一般心理過程。2.課程對畢業要求的支撐和達成。專業認證所提出的能力標準體系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進行專業指導和監督,使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課程目標達成度等方面能與專業認證能力標準體系做出響應,具體而言就是通過相關課程來構建知識結構,最終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和相應的能力。知識結構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等,為了使學生掌握上述知識,開設了系列相關理論課程。專業能力包括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國際視野等,為了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開設了系列實踐課程。每門課程與畢業要求、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具有對應支撐關系,為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中要求在課程性質、教學目標中明確該課程對應的畢業要求指標點,讓學生和老師了解該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方面,需要明確各章節內容與畢業要求指標點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而達到教師明白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學生懂得應該學什么。在考核及成績評定方式方面,教師在制作試卷或通過其他環節考核學生時,考核的知識模塊都能與畢業要求對應,使得教師出題有據可依。最后通過畢業要求達成度的計算來定量檢查畢業要求的落實情況,避免落實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變得抽象化、空洞化,并為后續的改進提供依據。3.課程學分設置安排。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在畢業時應獲得最低總學分169.5學分,其中,課內理論必修課和限選課(含通識教育限選課)106.5學分,集中實踐課和獨立實驗課(含物理化學實驗)46學分,專業選修課和通識教育公選課17學分。課外完成自主發展計劃10學分,不計入總學分。對理論和實踐學分的分配較為合理,同時通過選修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表1)。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不同類別課程的學分比例均達到了專業認證的要求,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達35.5學分,占總學分的20.9%;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專業類課程54學分,占總學分的31.8%;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37學分,占總學分的21.8%;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43學分,占總學分的25.4%(表2)。

三、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改革及思考

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工作歷時一年半,在準備認證相關材料和撰寫專業認證自評報告過程中,通過與專業認證標準相對比,我們認識到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同時也發現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培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針對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改進措施。1.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要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國際工程教育界對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指導,同時,行業專家和企業以生產實踐和行業發展需求共同參與制訂,有利于培養具有工程素質和創新工程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落實在培養方案的具體環節,專業認證的培養目標要根據社會需求、學校情況、師資力量、學生狀況等,明確和科學地給出相應定位。在專業建設和教學活動組織中,學校和教師以培養目標為追求,并在畢業生身上體現知識、素質、能力的目標實現。2.依據專業認證標準的具體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環節中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體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制訂符合專業認證要求的教學大綱,清楚認識到所擔任課程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起的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在授課小結、期末考核以及試卷分析中,針對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要求進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辦法。3.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設置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要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機會。學校需要密切與企業合作,加強企業在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學生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的參與度。同時,需要將企業界、工業界對工程師的要求和所培養工程師的質量反饋給學校,進一步引導學校推進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改革和發展。4.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需要從企業界、工業界得到畢業生的相應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校,使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更進一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目前學校已經與多家重點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在學校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召開聯誼會和座談會,共同商議人才培養的大計。5.在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以評促進、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的方針與原則指導下,學校各職能部門積極參與認證工作,成立專業認證工作小組保證認證工作的順利展開。學校加大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的建設和實施,完善教學實驗條件以及實習基地的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在資源勘查專業認證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進一步明確認識到工程教育認證的根本是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任務,以學生為中心,最終考核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因此,資源勘查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在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各個方面不斷改進,加強校企合作,共同促進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鄭秀英,王海濱,姜廣峰.以專業認證標準為指導,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4.

[2]張文雪,劉俊霞,彭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構建及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潛在影響[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6(28):60-64.

[3]劉麗,顧雪祥.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認證及改革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15,(4):83-85.

[4]林小云,龔文平,何幼斌,等.長江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歷程及成效[J].中國地質教育,2011,(1):25-29.

[5]何幼斌,林小云,王振奇,等.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推進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課程群建設[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5,12(19):74-76.

[6]林小云,何幼斌,龔文平,王振奇,王雪梅.全面實施綜合改革,優化課程體系,建設精品課程[J].科教導刊,2018,(17).

作者:吳悠 林小云 胡光明 單位: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