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創新
時間:2022-01-15 03:18:42
導語: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新媒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新媒體對播音與主持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高校的播音與主持專業可以從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師隊伍、提高學生實踐技能、開設新媒體相關的課程、增強“第二專業”的教學引導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教學創新
一、新媒體時代對播音與主持專業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體具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征,主要是通過網絡或者移動終端的形式進行傳播。新媒體以網絡和手機終端為代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受眾與傳播者的互動性較強,傳播的信息量大、形式多樣化,能夠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對于播音與主持專業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首先,從業者必須具備新聞敏感性,能夠及時傳播信息。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主持人必須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準確、及時、高效地進行信息的傳播①。其次,學會使用新媒體的手段,并且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新媒體時代的信息量巨大,播音與主持專業的人才必須對信息進行篩選,深入挖掘新聞的價值,把握新聞報道的節奏。最后,新媒體背景下,播音員和主持人必須具有多元化的知識和全面的專業技能,才能適應更高的工作要求。
二、新媒體時代下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與新媒體的有效對接,教學目標與人才需求相互脫節。高校習慣采用傳統的培養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但是缺少與新媒體的有效對接,造成教學目標與人才需求相互脫節。電視臺、廣播臺以及網絡媒體,雖然需要播音規范、風格嚴謹的主播,但是更需要多樣化、個性化的播音和主持人才,以應對新媒體背景下受眾的多樣化需求。然而我國的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比較落后。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播音技巧、主持技能、語音形體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對于如何滿足觀眾的需求、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增加節目的趣味性等方面創新不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限制。這種人才培養的現狀很難滿足媒體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造成人才供給與需求難以平衡。(二)缺乏新媒體相關的專業師資和配套教學設備。部分高校由于專業師資短缺,聘用非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師進行授課,嚴重影響教學的質量。這些教師僅對播音主持專業有一定的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都比較缺乏,難以達到教學的要求。校內科班出身的專業教師,都是一畢業就從事教學工作,理論基礎扎實,但是缺乏實際的工作經驗。高校聘請的一些在職的播音員、主持人,則是實踐經驗有余而理論基礎不足,而且難以保障授課的時間和課程的連續性。大多數的播音與主持專業遵循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很少根據時代的發展將新媒體相關的知識融入課堂,導致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較為落后,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的需求。受到資金的限制,很多學校缺少專業的教學配套設備,學生缺少在話筒前、鏡頭前實踐的機會,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②。由于在校期間沒有充足的實踐,導致學生在就業后還需要接受很長時間的培訓才能正式投入工作,造成教學與媒體需求的脫節。(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課程設置不符合新媒體的需求。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內容較為落后,學生使用的教材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更新,難以與一線媒體崗位相適應。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沒有融入新媒體相關的教學手段,還是采取“講授式”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實踐能力較差,在就業時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的難題。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迅速,我國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的課程設置明顯不符合新媒體的需求。播音員與主持人在實際工作當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在當前的課程設置中沒有體現,學生缺乏相關的能力。如何進行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應受到我國高校的關注。
三、新媒體時代下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一)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師隊伍,著力提高學生實踐技能。高校教師在進行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學時,應創新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倡導協作式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運用新媒體的手段,引入直播平臺、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體的形式,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采用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網絡環境下為學生傳授相關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兩種形式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師隊伍:一方面派遣本校的教師去新媒體公司進行學習,掌握最新的行業動態,提高現有教師團隊的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優秀的校外師資,充實本校的教師隊伍,為學校注入新鮮的血液,尤其是有新媒體工作經驗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播音與主持工作。在新媒體時代下,播音與主持專業應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構建課堂實踐、校內實踐、社會實踐以及畢業實踐“四位一體”的教學實踐體系,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總數,凸顯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學校同各種新媒體公司達成合作關系,簽訂實習協議,為學生安排新媒體公司的實習機會,幫助學生在畢業之后迅速進入工作的狀態。(二)開設新媒體相關的課程,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應結合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科特點,開設新媒體相關課程,為學生補充與新媒體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在廣播播音教學中,引入數字化的技術,教授學生如何與聽眾互動,使他們盡快適應新媒體對語言傳播的要求。在開設新媒體相關課程時,關注新媒體在優秀節目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熟練使用新媒體的能力。完善課程體系雖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反思能力。高校的播音與主持專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利用新媒體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發掘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利用手機APP以及網絡平臺開展教學。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熱愛開展實踐教學。例如在廣播類APP中驗收學生自己選題、制作、修改、剪輯的作品,在朗誦課程中運用播音類軟件鼓勵學生親自錄音制作作品,在表演課程中可以用視頻類的網絡平臺進行作品展示與驗收。將傳統的理論課程與新媒體工具相結合,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媒體工具降低了作品展示的門檻,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提高了課堂的效率,鼓勵學生主動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和運用新媒體工具的能力。(三)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增強“第二專業”的教學引導。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基礎與背景都不相同,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首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新媒體時代下,要求播音與主持專業人才個性化發展,這樣才能吸引不同需求的觀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培養方案,不拘泥于一種教學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其次,培養學生除了播音與主持專業之外的“第二專業”。新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教師幫助學生深入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經驗的分享與傳播。例如,創辦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等,通過這些方式鍛煉學生的播音與主持技能,培養學生的選題、制作、拍攝、剪輯的能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媒體意識,無形之中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及制作方法。
作者:邱茂玲 單位: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 上一篇:小學英語詞匯教學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幼兒教育中游戲與幼兒課程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