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民族音樂論文
時間:2022-02-07 10:21:22
導語:呼倫貝爾民族音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呼倫貝爾音樂文化區
1.1呼倫貝爾音樂文化區的形成與發展呼倫貝爾音樂文化區的形成與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1)古代呼倫貝爾音樂文化時期,從西漢至清朝年間,此階段的音樂主要是以表現人們生產活動和展現動物的可愛形象為主,這一階段前期音樂古樸原始、曲調簡短、節奏鮮明,同時具有舞蹈性的風格,這一階段后期音樂音調悠揚、節奏自由、腔多詞少,具有極強的抒情性.
(2)近代呼倫貝爾音樂文化時期,清朝后期至今,隨著自然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經濟形態發生了改變,音樂文化也隨之改變,草原游牧音樂文化形態與半農半牧音樂文化形態同時存在,近代呼倫貝爾音樂文化時期是音樂風格多元化發展的時期.
1.2呼倫貝爾音樂文化特征呼倫貝爾地區有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春夏時節五顏六色的花朵布滿整個草原,令人沉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歌飄蕩在草原上,訴說著草原上的動人故事,展現著草原的美麗風光.呼倫貝爾民歌數量、種類繁多,也反映了深刻、廣泛的社會生活內涵,同時蘊含著呼倫貝爾人民的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民俗等諸多方面.長調民歌是蒙古人長期在草原上生活、勞動中所創造的一種民歌體裁,它是蒙古族草原音樂文化發展的最高形態,其內容涉及廣泛,涵蓋了蒙古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呼倫貝爾地區蒙古族長調民歌不但體現了蒙古族所共有的傳統文化特征,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呼倫貝爾長調民歌曲調舒緩,開闊明亮,“諾古拉”相對單純,以硬腭式“諾古拉”為主.調式方面,呼倫貝爾長調民歌轉調離調手法運用較為普遍,具有柔和寬厚的色彩.
2昭烏達音樂文化區
昭烏達地區東接科爾沁界,西連察哈爾正藍旗和圍場,北與錫林郭勒盟相鄰,南和卓索圖盟(今赤峰市寧城、遼寧省建平一帶)毗連.具體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林西縣、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敖漢旗、赤峰市郊和哲里木盟的開魯縣、奈曼旗、扎魯特旗等旗縣.昭烏達地區憑借中華龍的故鄉、大遼帝國故都等令人矚目的歷史文化成就以及不斷演化的民族習俗與傳統,形成了以“紅山文化”和草原文化為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昭烏達地區代表性的民族音樂有長調民歌、赤峰鼓吹樂、赤峰雅樂、赤峰佛樂等,昭烏達地區代表性曲目,如《云青馬》、《達木茹哈達》、《江沐淪之水》、《吉塔拉草原的野雉》等,隨著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演奏技藝的不斷發展,歌頌新時代的民族音樂也在不斷的發展。
作者:黃國榮單位:赤峰學院初等教育學院
- 上一篇:教學改革美術教學論文
- 下一篇:小學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