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學生品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04 10:47:11
導語:聾啞學生品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確定品德教育體驗式教學目標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尊重、誠實、責任是某些聾生所欠缺的品德,故將此三項作為學校對聾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其中尊重的定義為:不以自我為中心,尊重他人,將心比心,互相尊重。操作性定義為:(1)尊重老師、家長、同學及朋友;(2)尊重自己,欣賞自己;(3)不嘲笑別人;(4)不輕易生氣。誠實的定義為:對自己和他人都要誠實,做錯事敢于承認,并能原諒他人的過錯。操作性定義為:(1)說實話,不騙人;(2)勇敢改正錯誤;(3)能夠原諒他人。責任的定義為:盡全力去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事情,或者是答應他人的事情盡力完成。操作性定義為:(1)完成老師和同學交代的任務;(2)做完、做好自己在學校、家里應做的事情。根據聾生身心特點、成長規律和學習生活實際,我們將各年級段聾生分別命名為自理組(聾1年級,主題目標: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律組(聾2-3年級,主題目標:文明自律我最棒)、自信組(聾4-6年級,主題目標:除了聽,我什么都會)、自尊組(初中段,主題目標:做一個值得別人尊重的有價值的人)、自強組(高中段,主題目標:學好本領,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各年級段老師結合上述三項核心品德,圍繞主題目標,選擇適合本年級段聾生的體驗式教育活動內容,以社會服務活動、設計制作活動、職業體驗活動等形式進行體驗式教學。
2營造品德教育體驗式教學大環境
2.1創設“普特融合”體驗環境。讓聾生融入社會,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成為有尊嚴活著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終極目標。為此,我們創設了體驗式教學的大環境———普特融合,讓聾生體驗在健全人群體中如何有尊嚴的共同相處。一是招收健聽生進特教班,為聾生創造了融入健全人群體的校園體驗環境。首先學校進行了教材改革,全面使用普校教材。接著,招收了百余名農村留守健聽學生到我校各年級就讀,開展逆向普特融合教育。這種形式使殘健兩類學生在品德、學習、行為、語言、自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進步。二是普特共育。我們積極構建社會支持體系,為聾生融入社會做好準備。先后與駐市各高校志愿者、市文化館、市殘聯、藝術學校等多家單位合作,與駐市普通中學、小學、幼兒園締結了友好合作學校,定期聯合開展教育教學等活動,為聾生創造更廣闊的融合環境和條件。我們根據高校志愿者們的專業特長建立了常態化的專項志愿服務課程或項目、市文化館每年定期進校園送文藝、市殘聯定期進校園和學生開展活動,藝術學校的課程納入特校課程。普特共育拓寬了聾生品德體驗的廣度和深度,為聾生全面發展,融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2創建“心理健康”體驗館。特殊教育學校應該是一個生命的空間,這個空間要時時處處充滿對生命的尊重,對差異的尊重和人性的關懷。心理健康體驗館的關鍵詞在于“體驗”,不是心理咨詢,也不是心理輔導,而是一種體驗。它規避了傳統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的字樣,在我校校內各區域創設相關的活動環境,讓學生在各種環境中進行體驗與感悟。把特殊教育學校創建為心理健康體驗館,充分地發揮了體驗者的主觀能動性,讓體驗者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自我體驗與學習。在體驗過程中,體驗者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自主掌控著體驗的過程。通過學生親身的體驗與感悟,達到認識心理、了解心理,進而調節心理狀態,最終實現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2.3創立“法制教育”體驗基地。學校與檢察院聯合成立了“梧桐樹”法制教育校園聯絡站,聯絡站的檢察官們在老師配合下,帶領聾生走進戒毒所、法庭、看守所,通過實地參觀體驗、游戲互動、情景模擬、觀摩庭審等形式護航每一個聾生健康成長。2.4創行“1+1”親情體驗家庭。特殊教育學校是全日寄宿制學校,有的聾生從小學入學一直到高中畢業,整整12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他們缺少家庭關愛,各種心理問題突出。為了彌補聾生缺失的親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學校創行了“1+1”親情體驗家庭,即每個寢室安排一個老師作為親情家長,組建一個親情家庭。每個家庭8個孩子,每天一起跑步、學習、吃飯、睡覺、參加活動;周末和節假日,親情家長帶著家庭成員一起外出爬山、逛公園、看電影、包餃子、采購……聾生都把老師親切叫做“XX爸爸、XX媽媽、XX哥哥、XX姐姐”,“家庭”和睦,矛盾減少,聾生自然變得活潑、開朗、陽光了。
3運用品德教育“四步”體驗式教學方法
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K.Kelmen)認為,品德形成過程主要經過服從、同化、內化三個階段。鑒于此,我們在《溝通與交往》《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品德教育課程中,要求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圍繞各年級段學生品德教育階段目標,堅持能通過學生體驗活動代替老師說教的內容堅決不用老師教,運用“感、動、說、做”四步體驗式教學方法設計體驗活動。操作要領:第一步“感”,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或正在進行著的現實生活,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引發體驗。第二步“動”,通過游戲、表演、角色互換、觀看影片等直觀體驗,感悟品德。第三步“說”,教師在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品德基礎上,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展現現實生活中的大量實例,通過討論、判斷、評價、反思等獲得體驗,強化品德認識。第四步“做”,課后實踐活動,到家庭、學校、社區深入體驗,內化品德,形成品德行為。
4拓展品德教育體驗式教學內容
4.1興趣課程體驗成功與自信。根據學生需要,學校開設了烹飪課、書法課、色彩課、拉丁舞課、縫紉課、勞動課及其他職業技術課程;成立了學生各種球類棋類專業隊、舞蹈隊、陶藝制作坊、手工作坊……學校里到處充滿了學生喜歡的地方和喜歡的活動,全部學生都能參加一至二個興趣項目,讓學生體驗成功與自信,懂得尊重與欣賞。4.2綜合實踐活動周體驗責任與感恩。由于大多數聾生來自農村,結合每年農忙季節,安排所有聾生開展為期一周的綜合實踐活動。農村學生回家參加勞動實踐體驗,感受父母的艱辛,城鎮學生由帶隊老師負責分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每個年級組學生在綜合實踐周中至少要完成一個任務,自理組學生“我學會了什么?”自律組“我每天堅持做了一件什么事?”自信組“什么事情我做的比誰好?”自尊組“我做了什么受到了別人的尊重、表揚或欣賞?”自強組“我克服了什么困難完成了什么任務?”綜合實踐活動周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責任、感恩,懂得自律和擔當。4.3特色軍訓體驗紀律與團結。學校每年都有一周的軍訓課,將全校學生一天從早到晚的生活、學習、勞動、學生干部工作和教職工圍繞學生的管理服務工作全部作為軍訓內容。同時,在生活方面對聾生實行“連隊管理”軍事化模式,這種模式是以寢室為單位,一個寢室為一個排,四個寢室為一個連,每個連設一個教導員老師,所有男生和女生各設為一個營。學生就餐座位也是以連隊為單位安排的。軍訓結束后,“連隊管理”模式正式啟動,學生就餐、就寢、內務整理、公區勞動、早晚自習、開展活動等一日常規全部以連隊為單位進行檢查評比。特色軍訓及“連隊管理”模式讓聾生磨練意志、健康生活,體驗了誠實擔當、團結合作等品德,使他們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幸福生活。4.4產業與職教課程相結合體驗責任與價值。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職業技能,使其能夠順利融入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特校的使命。學校在幫助聾生做好對未來生存、生活、發展的準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學校工作就是一個濃縮的社會職場,學校的水電維修、食堂烹飪、校園園藝、洗車、縫紉、衛生家政、學校超市等與社會職業相關的工作全部與職教課程相結合,承包給相關專業小組的聾生,每一組聾生有一個專業老師,實行產教結合,讓聾生提前參與就業體驗,在體驗中激發聾生樹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價值。
5采用體驗式教學評價方法
5.1評價主體多元化?;顒又薪處熢u價、志愿者評價、合作單位評價;活動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學習生活中宿管評價、值周組評價;寒暑假家長評價;學期末學校評年級段目標整體達成情況等。5.2評價方式多樣化。學校除了實施校長全面指導、德育副校長具體負責,政教處牽頭,各處室聯動,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考評的運行機制,還構建了多樣化常態化的體驗式活動評價方式:(1)每周一升旗儀式后,分年級段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或表演《弟子規》《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內容,讓全體學生獲得品德體驗,養成良好品德,并進行評價;(2)春季學期校園文化藝術節展評、展演;(3)秋季學期各年級段品德教育主題小故事展演、展評等。5.3評價內容綜合化。每學期期末家長會,班主任搜集整理多元主體評價的內容和材料,給每個學生寫出學期品德綜合評語,以PPT或視頻的方式展現給家長和全班同學看,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激勵他們向上、向善、向美、向真。運用體驗式教學對聾生進行品德教育,就是力爭把學校建設成為社會生活體驗營、心理健康體驗館、法制教育體驗場、親情活動體驗所、興趣活動和職業技能體驗基地,毋需說教,聾生在參與體驗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良好品德和道德習慣,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一些因行為問題讓家長感到絕望的聾生或健聽生轉入我校后全部變成了品行優良的學生,令家長倍感欣慰。畢業的聾生全部進入高?;蜃呱狭斯ぷ鲘徫?,他們以自己良好的品質自食其力,他們不再是家庭負擔,社會負擔,他們身殘志堅、成為了受人尊敬的勞動者。
參考文獻:
[1]葛道凱.適合的教育[EB/OL].http:www.sohu.com/a/161735276_479698.2017-08-02
[2]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季佩玉,簡棟梁,程益基,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0.15-19.
[4]教育部.聾童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6-47.
作者:李春霖 單位:南充市特殊教育學校
-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學品德教育研究
- 下一篇:農村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