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定型聲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23 03:30:03

導語:動力定型聲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動力定型聲樂教學研究

[摘要]本文以心理學當中的動力定型理論為基點,來研究在音樂表演的過程當中如何使其形成動力定型,以歌劇《故鄉雨》為研究對象,表達了動力定型在聲樂演唱當中的具體運用,主要目的是把動力定型理論作為聲樂表演與教學的理論基礎。在聲樂演唱學習中,不僅僅要去培養學習者在音樂方面的歌唱能力,還需要去培養其在音樂方面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去傳播聲樂方面的演唱文化,也能夠為后者研究聲樂表演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動力定型;聲樂表演;教學研究

聲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一定數量的教育人才,這些人才必須具備能夠獨自完成藝術表演上創新的能力。我們把聲樂藝術中人體生理肌肉的訓練從主體狀態轉變成為聲樂藝術學科教學的基礎,通過把生理肌肉運動、大腦神經系統和心理運動規律三者進行有效融合,造就了聲樂在表演與教學結合上成為可能。這將為聲樂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帶來更多的方便,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僅僅需要具備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具備能夠有效提升音樂作品興趣及創造力的能力,從而能夠為人們生活提供不一樣的生活趣味。

一、動力定型在聲樂演唱過程中的應用

(一)呼吸器官。在唱歌的過程當中,音色和力度的控制及變化都與呼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呼吸為聲音主要的支撐和力量。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則不需要對呼吸進行刻意的控制,它會處于一種本能狀態,但在聲樂演唱當中,對于氣息的控制將會顯得至關重要,部分的聲樂研究人員把唱出聲音呼吸規定為比自然呼吸更深和更長,這樣做是有目的,它是一種自主運動。我們把動力定型當作其理論基點,當處于呼吸運動的狀態下,那么在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系統就會對吸氣器官進行一定的調節,使其達到形成刺激模塊的目的,所形成的模塊相當的興奮,但會表現出一種不集中的狀態,那么導致神經系統處于一種認知狀態,并且在條件反射方面也是與規范動作要求有很大的區別,其主要體現在鼻子發力以及喉嚨收縮等相關附加動作[1]。(二)共振導致聲帶受迫引起振動。對于演唱者來說,他們則需要配合好人體內部一些與歌唱過程中能發聲的器官,通過生理機能運動的相關規律,滿足與歌唱有關的各門學科的原理,從而構成了完整的樂器,這個過程對于聲音的控制將會顯得非常重要。當動力定型理論應用于共振點練習過程當中時,我們剛開始要去練習的部位應該為喉嚨,然后才能在深呼吸的過程當中把喉嚨放下慢慢地去練習發音。當歌唱者慢慢地發現氣體共振存在時,那么聲音就會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慢慢形成動力定型。此后只要受到唱歌刺激,那么訓練過程中由呼吸和聲帶受迫振動得到的動力定型將會作用到歌唱,從而使得條件反射得到聲帶受迫振動,得到了共振聲音。(三)讀譜及歌唱語言。歌唱者剛剛開始讀譜時,在讀譜意識方面所要具備的要求相當高,那么就需要大腦皮層中的刺激模塊來構建正確條件反射,在構建完成后進行大量練習以及去接觸不同種類的樂譜,慢慢地就會在其內心當中形成一種對樂譜整體的刺激模塊鏈接,從而產生了自動讀譜的動力定型習慣。(四)歌曲情緒情感聲樂演唱主要通過把情感表達到音樂當中從而培養出音樂方面的審美,可見正確把握歌曲的情感是對聲樂演唱靈魂的有效掌控[2]。歌曲的情感是其作者所想要去表現出來的情感,歌手以作詞人的情感為基礎,在歌曲的情感感受當中增加了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歌曲的二次創作。由于不同歌曲在其風格特征方面具有相同點,掌握歌曲在風格特征方面的情感表達方式從而得到了歌曲在情感上的動力定型。每當受到同種風格歌曲的刺激時,情感上的動力定型就會體現出來。

二、動力定型對聲樂教學的影響

(一)動力定型的心理實踐性。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還是存在差異的,首先,我們把人聲比作藝術的“樂器”進行自己演奏,老師能夠對其指導,他們不能夠直接通過學生“樂器”來演奏,所以需要依靠經驗來進行聲樂教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學生需要觀察其唱歌時肌肉所處的狀態,進行狀態模仿,然后對比老師和自己聲音所存在的差異,找到自身肌肉所處狀態,然后不斷在內心練習,這樣才能夠在發聲上不會出錯。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去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演唱過程中的“樂器”,通過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進行演奏。其次,聲樂教育評價主要表現在實踐方面。如今的專業音樂院校,教師在聲樂課上使用鋼琴引導學生進行練習聲樂演唱,聲樂教學中對聲樂教學的改正大部分需要以教師示范和學生模仿為基礎。目前,聲樂教學還是把實踐作為導向,聲樂本身在音樂上情感表達主要是通過歌唱來實現的,歌唱能力是其教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種現象在理論研究當中是無法實現的,因此聲樂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二)從心理活動到實踐再到定型的過程。從實踐到定型,心理活動的這一過程在教學環節當中占據重要的地位?,F階段是大腦皮層在神經系統興奮過程集中的重要表現,最開始刺激在心理實踐環節中逐漸按時間順序鏈接,在此期間,聲樂教師在教學當中需要去及時改正學生在短記憶模塊中的錯誤,以“不”等字眼強制防止負面語言,以正確的聲音和姿勢來糾正學生的錯誤,從而把錯誤條件反射和正確條件反射有效地區分開[3]。對于那些錯誤條件反射我們要去抑制,對于那些正確條件反射我們則應該去加強它。(三)動力定型對于歌唱習慣的培養。在聲樂教學中的動力定型是通過演唱習慣實現的,培養動力定型是至關重要的過程,這需要大腦皮層神經系統耗費大量的工作時間來反復地進行訓練,所需要的時間和歌唱的內容復雜度成正相關關系。在訓練的過程當中,教師則是要不斷去鼓勵學生,提升他們的自信心,不能夠急躁,需要有耐心地去教學。教師應該放寬其眼界,而不是僅僅依靠自身的教學經驗要求學生,應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思考,仔細分析每一個學生,什么樣的聲音最適合他們,學生在什么樣的狀態下能夠表現得最好。這一階段需要教師去發現學生在唱歌時大腦模塊的優勢,然后對其進行夸贊,這將有助于大腦皮層的鞏固。如果出現了問題,那么我們就需要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然后依據其原因制訂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從而幫助其完成大腦與歌唱思維銜接。

三、動力定型在作品《故鄉雨》中的應用

(一)分析樂譜的思維習慣對于作品?!豆枢l雨》來說,需要去注意其三連音以及連線和附點節奏的把握。三連音對于三個音之間關系的把握主要是通過畫圓的方式實現的,在連接線中,有關于時值延長和三連音連接,我們則是要去保證它緊湊性和準確性。音樂第二部分,它的開始為附點拍子,它在樂曲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然而大多數的演唱者卻對其不太重視,在這部作品當中,其應用于第二部分的開始,這將可以快速地帶動節奏從第一部分講故事的情感表達達到了高潮。當演唱時如果把附點音符分成兩個八分音符,這將會使歌曲在情感表達的過程當中出現拖沓,無法快速使得歌曲的情感達到高潮,導致無法準確表達歌曲的情感[4]。(二)歌曲語言分析習慣?!豆枢l雨》的歌曲語言中,主要是依照民族唱法十三轍對其分析,字正腔圓去姚字是至關重要的。歌詞當中最常見的詞為“故鄉雨,雨紛紛;多么,多么……”等,故鄉雨三個字在十三轍語言發聲的過程中,它的韻母“u”“ang”“i”分別為姑蘇轍、江陽轍以及一七轍,在發聲和嘴型變化上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不僅僅需要去學習它們三者的發聲還需要經常去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大腦皮層形成一種正確的歌唱方式,在這之后只要我們一接觸到這種發聲就會使得大腦皮層條件反射,形成相同韻母的正確演唱方法模塊,獲得歌唱語言動力定型。受動力定型系統影響,歌唱語言咬字能夠完美應用于歌曲情感的表達當中。(三)歌曲情緒表現行為習慣?!豆枢l雨》在剛開始時,其伴奏主要使用了十六分音符向下模進來進行連續的播放,生動地拉開了小雨伴隨著音樂不斷落下的生動場面,這能夠從聽覺上給歌手以及聽眾帶來對歌曲環境無限的遐想。歌曲演唱第一句“故鄉雨”以弱起拍子進行,這種演奏方式會給人營造一種安靜的氛圍,后面的“雨紛紛”是通過十六分音符來表現出雨滴下落的急促。“多么親切,多么溫存”兩個三連音的連續使用,更能夠表達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還包含了回到故鄉之后的喜悅心情。在第二部分當中,則是運用了大量連線和三連音表達出回到故鄉的喜悅之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完美地表達出來。作者還運用了很多的歌曲反復處理,一波一波地敲打著演唱者和聽眾的內心,從而給人一種不管如何去唱都無法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在最后部分,全曲突然顯得安靜下來,在情緒上顯得相對平緩,又回到“故鄉雨,雨紛紛……”的三連音連續運用的狀態,從而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余味無窮的感覺。

聲樂演唱與教學如果結合了心理學,那么就會為聲樂演唱在生理和心理上提供理論方面的支撐,導致聲樂演唱在教學上變得更加容易,從而達到教學上的要求。聲樂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人們對于音樂的享受。把動力定型理論運用于聲樂表演和教學當中,能夠讓聲樂學科與人類身心發展規律完美契合,從而培養人在感受、欣賞以及創造方面的能力。

作者:張巖峰 單位:廣東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