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調節法在聲樂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9-12 08:57:16
導語:意識調節法在聲樂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發現,聲樂學科是一門很難教的學科,之所以難是因為賴以運用的發聲器官都長在身體內部,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往往要憑借一種感覺來完成教學,以達到教學的初衷。歌唱的感覺是靠大腦意識來調節的,由此可見意識調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意識調節法進行探究,以利于更好的指導聲樂教學。
關鍵詞:意識調節法;聲樂教學;探究
聲樂藝術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它將解刨學、生理學、文學、聲學、音響學、心理學等學科集于一體,把科學的發聲狀態和藝術化的歌唱語言完美結合在一起,通過形象的舞臺表現抒發出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在感情給觀眾以美的視聽效果。所以,聲樂作為一種視聽綜合藝術,最終要達到“聲情并茂”的視覺效果,這是聲樂學習的真正意義。
一、聲樂教學的特殊性
(一)教學對象各異。聲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具有它不同的嗓音特點,有的聲音明亮、有的聲音暗淡、有的聲音寬、有的聲音細等等,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聲樂教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無論如何都沒有一種萬能的方法來解決他們存在的不同問題,要教好這些各具特色的學生,教師就要具備足夠的教學經驗。(二)教學過程復雜。聲樂和器樂是不同的,器樂之所以能夠發出好聽的聲音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具有發聲的腔體。而我們知道,歌唱的主要器官是喉嚨、聲帶,常態下它們不具備樂器所具備的腔體。故而,聲樂學習者比器樂學習者多了一項學習內容——建造“人聲樂器”。也就是建造聲腔。(三)聲樂學習不適宜自學。聲音雖然可以模仿,但聲樂家赫•凱沙雷寫過一篇《歌者的感覺和聽著的印象》的文章,他提醒歌者自己聽到的聲音跟別人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在高音區,唱者和聽者的感覺甚至是相反的,自學的話容易導致錯誤方法和習慣的形成。
二、意識調節法
(一)意識的概念。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意識的反映來源于實際生活,如果沒有客觀事物的存在,意識是不會產生的??陀^存在反映到大腦中才能產生意識。(二)意識調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含義。利用意識到的發音器官的位置來調節發聲狀態,以得到所要的聲音效果,簡稱意識調節法。發音功能就是發音體的機能自覺地符合歌唱的特定要求的能力,在聲樂教學中,意識是手段,機能才是目的。(三)意識調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必要性。在聲樂教學中,針對人體的發聲器官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思維,發揮意識調節作用,才能達到很好的聲樂教學效果。在我看來,意識調節法也就是“感覺教學法”,“建造樂器”的過程是發聲器官機能調節的過程。聲樂教師必須把自己的歌唱感覺加以總結概括并用形象具體的語言告訴學生,并加以正確的示范。學生必須根據對客觀正確聲音的感受同老師的語言講解相結合,通過大腦對聲音的反映,對各個發聲器官進行調整,這個過程就是意識調節的過程。可見,在聲樂教學中“意識”這個機能調節器的重要性。
三、意識調節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作為聲樂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感知聲音,運用意識到的歌唱器官的位置并加以調整,以發出所想要的聲音效果。如何做到呢?一是想學生所想、感學生所感,只有了解學生想法和感受才能正確判斷出問題出處,以做到對診下藥。二是把自己對聲音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學生,加上多年教學的經驗的總結,反復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得以理解并感受,找出與之前的不同,并通過反復練習加以鞏固,最終得到想要的聲音效果。意識調節法的“意識”是靠感覺來體現其效果的,對于初學者來說,感覺往往不穩定,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反復,“感覺”才能穩定下來。之所以感覺不穩定的原因:一是因為錯覺的干擾;二是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學習出發點。就如一個學生,在歌唱時總是聲音空,漏氣,用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通過跟學生交談,才知道是他一直追求聲音松弛的結果。有人問卡魯索:“你唱歌聽起來那么放松,你不吃力嗎?”卡魯索回答:“你怎么知道我不吃力?聽起來不吃力并不意味唱起來不吃力?!狈催^來說,聽到松弛的聲音并不是用松弛的聲帶唱出來的。說明了聽到的與看得到的存在差異,要得到想要的聲音效果必須從心理意識上對發聲器官進行調整,已達到聲音的內外統一。聲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解決存在的問題。比如腦后音的說法:不同的學生產生的學習效果不同,有的學生據此說法找到正確的聲音感覺,但有的學生卻因此發不出聲音,產生了相反的學習效果。事實證明,要得到所想要的聲音,每個人的意識感受是不一樣的,作為聲樂教師要通過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現象的不同意識的反映,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反復應用最終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所想要的聲音,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歌唱中關于聲音靠前靠后的問題:我們說,聲音的最終走向給聽者的感覺一定是靠前的,但這種聽起來靠前的聲音對于歌唱者來說歌唱時他的歌唱意識未必靠前。大歌唱家卡魯索說過,在歌唱時他的意識在頸部和背部,感覺聲音從背后的地上發出。這樣的“內感覺”讓我們聽起來聲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也是靠前的,有的人聽了聲音最終靠前的結論,一味追求往前唱得到的卻是別人聽起來聲音是發白的效果。所以在聲樂教學中,如果說是教學生如何“唱”,不如說是教學生如何“聽”,學生聽辨聲音能力的加強,好的聲音反映到大腦,大腦會發揮意識調節作用來調整發聲器官的位置,以達到內外感覺的平衡。再如,“繞過喉嚨,繞過聲帶”和“讓聲帶歌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語言都是為了得到好的聲音,只不過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條件所用的兩種不同的意識調節手法以達到相同的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聲樂教師,要善于學習、善于總結,只有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感覺上的溝通交流,才能知己知彼,達到很好的教學目的。
作者:張永明 單位:陽泉師范高等??茖W校
- 上一篇:學前教育視唱練耳和聲樂教學探討
- 下一篇:中職數控加工課堂教學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