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學對策
時間:2022-06-02 10:56:44
導語: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學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文章主要通過分析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解析了民族體育項目進入學校體育的意義,并提出相應的措施,讓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良性互動,不僅能促進民俗體育的傳承和發展,也有利于豐富學校體育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體育教學;民俗體育;體育課程改革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提出:各地區和學校要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及課程內容,因地制宜,合理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2018年1月,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民委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通知中明確提出“民族中小學和民族地區的體育學校應該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學校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創造條件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正式體育課程或鄉土教材內容”。民俗體育作為農耕文明積淀的產物,主要存在于民間的祭祀、節慶活動和宗教活動中,是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文化中積淀下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我國擁有豐富的民俗體育資源,民俗體育具有獨特的健身價值、娛樂價值,這些價值符合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要求。人類文明成果一般通過學校教育進行傳播,將優秀的民俗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教學中,有利于促進民俗體育學科的發展,進而推動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可以極大地豐富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對于推進體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促進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民俗體育是由民眾創造,是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同時也代表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特征。中華傳統民俗體育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民俗體育項目的推廣尤為重要。通過推廣民俗體育項目,讓人們理解民俗體育的文化精髓,最終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將民俗體育項目通過挖掘、整理、選擇性地引入學校,并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體系中,使民俗體育項目得以在學校大力推廣,同時通過組織體育比賽、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課堂教學等形式,將改造后的民俗體育項目傳授給學生,讓更多的學生了解與認識民俗體育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民俗體育項目的科學化發展和傳承。
(二)豐富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長期以來,我國的體育教學主要沿用西方競技體育教學內容為主,教學內容單一,教學形式沒有變化,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民俗體育具有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健身性強、簡單易學等特點,適合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開展。將民俗體育課程資源納入國家規定課程的必修范疇,則能充分體現學校課程資源的特色。民俗體育課程資源引入學校體育,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打破以競技內容為主體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有益于學生養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
(三)繁榮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民俗體育是民俗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民俗體育是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斗爭中逐漸創造的,具有強身娛心的特點。民俗體育包含的價值觀、審美觀、倫理觀等具有教育價值的內涵,有針對性地將民俗體育項目引進校園,并通過課堂、課間、課外體育活動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有助于豐富學校體育文化內容,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進而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和育人環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我國民俗體育項目種類繁多,因項目的特點不同,對參與者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項目體現堅毅、勇猛的特點,如搏擊、摔跤、賽龍舟;有些項目提倡合作、互助的特點,如舞龍、舞獅、扭秧歌。民俗體育在發展過程中,既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又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如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審美觀。在體育教學中教授民俗體育項目的同時,針對性地增加德育教育的內容,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當前學校體育開展民俗體育的現狀分析
(一)文化內涵認識不足。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域文化產生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孕育了不同的民俗傳統體育,民俗傳統體育體現出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只有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內涵才能體會民俗傳統體育的精髓,在實際教學中,很多體育教師直接將民俗體育不加甄別地作為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另外,有些體育教師將整理好的民俗體育項目套上競技體育的競賽規則直接教授給學生,完全違背了民俗體育的傳統特性。民俗傳統體育代表著本民族文化特色,在代代相傳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本民族的每一位成員,如果在民俗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缺少文化內涵的教授,民俗體育將會失去自身的特性,失去生命力。
(二)師資隊伍水平亟待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體育教師自身技藝水平的高低對于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起到重要作用。當問知體育教師對民俗體育了解程度,很多教師自然會想到武術,因為多數教師只是在大學武術普修課程上學過,沒有受到過民族傳統體育的正規學習和訓練,只是表面上了解民俗體育項目。這些體育教師在畢業后從事民俗體育課程的教學,他們對民俗體育理論知識和項目技能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這樣的教學影響學生掌握民俗體育項目的技能,同時不利于民俗體育項目在學校的普及與推廣。
(三)教學內容枯燥單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體育,各地的民俗體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風格各異,吸引了不同性別、年齡層次的群眾參與。然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數是機械地按國家制定的標準執行,在教授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僅限于武術教學、簡化太極拳及初級長拳,沒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沒有挖掘當地的民俗體育項目,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整堂課單純以整套動作為主,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四)缺乏系統完整的教材資料。目前開展民俗體育的中小學校沒有一部完整適合教學的民俗體育教材。教師在授課時多采用傳統西方體育的教學法進行,造成民俗體育項目水土不服,失去其民族性、地域性。并且由于全國各地的民俗體育項目眾多,技術標準不統一,教師在制定課程標準時無從下手,這也是造成很多體育教師對于課程資源開發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的原因。
(五)體育設施資源的缺乏。體育設施資源是指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在場地、器材等方面進行的物質準備,體育設施資源的完善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物質保障。現在很多學校所使用的設施資源都是針對競技體育項目所購買的,沈麗玲通過對江西省中小學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進行調查,江西省開設民俗體育的學校中有專門的民俗體育器材的學校僅占9.5%,占江西省中小學的2.27%。這說明購買和開發民俗體育器材是當前學校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民俗體育項目設施資源與競技運動項目的設施要求有所不同,同時生產民俗體育項目的企業很少。這就需要體育教師發揮自身優勢,開發和自制一些民俗體育項目器材,由于體育教師長期習慣于購買競技體育項目器材設施,在開發和利用民俗體育設施資源這一方面還很薄弱,需要加強自身的學習。
三、將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學的對策
(一)教育主管部門加大扶持力度。民俗體育項目進校園是新課改對體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這項任務的完成不僅依靠體育教師獨立完成,而且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門在民俗體育項目開發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對民俗體育項目開發制定發展規劃,同時政府可設置民俗體育專項經費,制定相關政策,對民俗體育項目挖掘、整理、傳承和保護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學校領導應將民俗體育項目開發納入到學校課程改革中,并做到責任落實到位。組織體育教師進行民俗體育鄉土教材的改編,改編后的民俗體育項目符合各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另外,民俗體育項目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報道,可以將開發好的民俗體育項目錄制成多媒體課件進行宣傳,為民俗體育進校園提供輿論支持。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長期以來,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在大學期間所學專業以西方競技體育內容為主,在畢業進入教學崗位后,體育教師中的大部分人對武術項目有所了解,其余之外的民俗體育項目接觸機會很少。民俗體育項目要想真正進入學校,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學校領導要重視培養民俗體育方面的骨干教師,積極選派優秀體育教師外出參加民俗體育項目培訓,外出培訓的教師將學到的新理念再培訓給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師,可以促使教師更新課程理念,提高教師民俗體育課程資源意識,最終形成傳幫帶作用;二是現在很多師范院校、體育院校都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是培養和輸送體育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地區實際,加強民俗體育內容教材教法研究,培養出來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既能掌握民俗體育項目也能懂得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同時將這部分人才輸送到中小學或者民族地區學校,給學生傳授民俗知識與技能,增強民俗體育教學的時效性;三是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社會資源,聘請當地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人作為兼職教師,這些傳承人熟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他們到學校講學授藝,可以指導學校的體育教師,也可以傳授學生民俗體育項目的知識并指導學生參加比賽,將當地的民族學校打造成民俗體育培養基地,為民俗體育進校園及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貢獻力量;四是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到校進行講座,讓在校教師接收最新的民俗體育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學習,讓民俗體育項目的普及得以延續;五是為了促進民俗體育更好的進入學校體育課堂,學校要成立專門的民俗體育研究機構,為民俗體育融入課堂提供理論支持??梢越柚霞夡w育研究機構資源,在申報課題方面,相關主管部門對民俗體育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從而推動民俗體育研究的開展。
(三)加強對項目的改進。1.在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方面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一是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喜歡什么形式的民俗體育項目,針對體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恰當地選擇民俗體育項目作為體育教學內容;二是在選擇民俗體育項目進課堂時,要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去“教材化”,去“教材化”后的民俗體育項目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三是民俗體育進校園考慮到民俗體育項目的地域性、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地制宜地進行選擇,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2.保持某些文化內涵豐富的民俗體育項目素材的原型。某些民俗體育項目文化內涵豐富,不用進行太大力度改造,保持民俗體育項目素材的原型,如民俗舞蹈類;有些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時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徒手可以完成,如“仡佬族篾雞蛋、推屎爬、背背戰”等民俗體育項目對場地要求不高,又具有較高的娛樂價值,健身價值,引進學校體育教學中,有利于這些項目的傳承和發展。
(四)開發和利用民俗體育設施資源。民俗體育進入學校課堂,學校需要有規范的設施資源,而影響學生參加民俗體育教學的主要因素是學校缺乏規范的設施資源,這就要求學校的體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多途徑多功能地開發和利用民俗體育場地器材,如對學?,F有的場地適度進行改造,或利用周邊社區場地環境等途徑來實行;民俗體育器材不規范,體育教師需要根據項目的特點進行重量、大小、長短等方面的改造,充分發揮器材的多重功能,做到“一物多用”;學校還可以根據不同民俗體育項目特點改進器材,使其符合教學要求。
(五)完善評價體系。民俗體育進入學校體育教學中尚處于探索階段,考核機制、評價體制均不完善,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可操作的民俗體育項目評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民俗體育項目以健身性、體驗性、游戲性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是以參與、體驗、過程為主,教學評價難以進行測量。因此,體育教師在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考核評價時要考慮民俗體育項目的特點,還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技能、態度與行為、同學間的交往與合作等。淡化選拔機制,增加學生自評、師生互評與生生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永強.民俗體育資源引入學校體育課堂的意義及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3,8
[3]田菁.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8
[4]王桂忠.將民族傳統體育列入《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
作者:丁勇 劉玲 黃正廩
- 上一篇:新時代現實題材電視劇分析
- 下一篇:六堡茶新聞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