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語教學中交際能力培養理性審視
時間:2022-10-29 09:21:59
導語:高校外語教學中交際能力培養理性審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國際文化教育的穩定發展,我國更加重視研究高校的外語教學工作。高校英語教學不僅是單純的外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同時還需要注入外語文化元素,這也正是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給予高校學生們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空間,可以培養高校學生們的文化意識,并加強這些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提升學生靈活掌握并運用外語的意識與潛力。本文主要通過闡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化素養與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兩個方面來分析文化教學方法與差異在語言教學中的體現方式,并對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做出理性審視。
關鍵詞:高校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素養;文化
差異文化是完整掌握一門語言的前提,在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中,汲取該門語言的背景、發展歷程等內容,能夠幫助人們切實感受語言的魅力與底蘊,體會到其所承載著的文化底蘊。而從語言教學的層面來看,教師在講授語言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傳播這門語言背后的文化元素,因此高校外語教學不完全是在傳遞外語語言知識,同時也是在培養學生們對外語背后的文化的感知力。外語的詞匯和語法規則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掌握該門外語提供了幫助,但如果缺少了外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學生則無法真正領會并熟練運用該門外語。在高校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如果不能處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當中,很容易造成誤解,導致文化交際失敗?;谏鲜黾僭O,高校外語教師如何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了目前高校外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文化教學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外語教學主要以英語為主,而傳統的高校英語教學通常更側重于“詞匯”與“語法”,導致國內許多高校學生對于英語的掌握局限在書面上,不能將外語口語化,在外語環境中表現得不如預期?;诖朔N現狀,近年來我國大多數高校在英語教學中將培養目光著重放在了聽說能力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性效果,但卻沒有極大改善高校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這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設定一個中外學生交流情境,當一名中國學生想向他的外國朋友介紹自己的文學作品時,將如何翻譯“鄙人拙作”這種自謙的語句呢?———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Thisisaclumsyarticlebyyourhumblefriend.”很有可能會讓外國朋友不明所以,類似這樣的誤會還有許多,說到底均可歸結為“文化差異”造成的語義理解偏差。說明了在目前的高校外語教學環節中,即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詞匯量與外語的聽說能力,卻依然會由于忽視跨文化交際的訓練而導致交流障礙。文化教學在高校外語教學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早期的語言學家古德諾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與語言學》一書中認為:“文化與語言呈現出相輔相成的影響關系,社會文化反映在語言中,語言的表達方式也體現了同時期社會文化的相應特征?!薄罢Z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不斷完善,同時也作為人們與社會相交流的工具被不斷填充?!弊阋泽w現文化與語言之間的密切關聯。同時這些觀點也可以被理解為:理解文化是正確學習并運用外語的前提,所以,在高校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外語背后的文化底蘊,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質量。外語交際能力實際上對應的就是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中國高校學生在運用外語的同時,如果考慮到外語國家的生活習慣、普遍生活狀態、民族精神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那么其所表達出來的外語一定是更有滋味、貼合實際外語語境的。
2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不足之處
從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來看:雖然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已經逐漸被高校普遍重視,但是重視程度各不相同,且實施的效率也參差不齊。截至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仍存在些許不足之處。下面將對教師方面與學生方面出現的問題分別進行分析。
2.1教師方面的問題
盡管各個高校在全國范圍內均開始意識到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還有部分高校沒有將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實處,現實情況與理念存在一定差距,甚至距實現預期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導致這樣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點,高校教師水平能力有限,雖在詞匯、語法等方面知識儲備合格,卻缺乏跨文化交流經驗,實踐經驗匱乏。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外語教師均是畢業于國內師范院校,這些教師在高校接受教育時就很少接觸跨文化交流的相關課程,硬件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缺乏。故當這些教師教授高校學生時,雖能夠意識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卻難以通過自身經驗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二點,部分教師具備跨文化交流的經驗,也比較重視對高校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過程,卻因為自身授課能力不強,無法將自身所掌握的跨文化交流經驗推向高校學生。以上這兩種可能性都會使高校教師在教授學生外語的時候內容過于傳統化,難以將有用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滲透給高校學生。
2.2學生方面的問題
作為高校外語課堂教學中接受知識內容的主體,高校學生在課堂中呈現的學習態度也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傳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順利程度。一方面,當代高校學生脫離了來自家里長輩“關照”,要約束自己自覺完成學習內容勢必會付出很多自控代價,而在中國,這類型的學生還不占少數——他們對待外語學習的態度普遍都是存在于“高分”“詞匯量”與“語法”上,并認為只要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外語元素,就能夠實現與外國人流暢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在沒有教師的幫助與指點下,很容易通過單一的渠道接受外語知識,這里所說的單一渠道泛指英文教材、參考文獻以及試卷習題等。這些都是獲取外語知識的主要途徑,卻不是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徑,且課余時間里高校學生也很難抽出時間專門培養自身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目前高分萬歲的教育背景下,即便高校學生拿出課余時間充實自己的外語水平,大多也不會選擇通過了解外國文化習俗、發展歷史等元素來提升自己的外語水平。總結起來,高校學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積極性不足,且沒有掌握良好的提升途徑與方式。
3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基于上述對于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之處的分析,主要可以從“課堂教學”與“課余學習”兩個方面來制定相應的改進策略。
3.1課堂教學中的對應策略
在外語教學課堂中,教材與習題試卷所提供的均是語言知識與技巧上的傳遞,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課余時間的記憶豐富自己的外語能力,然而教師傳遞給學生們的外語文化卻可以充斥在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中。首先是詞匯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在摸清詞匯重難點的基礎上,在淺顯的層面延伸一些相關文化內容。例如:當課堂上出現表述顏色的外語詞匯時,可以延伸出一些詞匯的深層寓意———“blue”除了本意“藍色”之外還表示“憂郁”,“red”除了本意“紅色”之外還表示“危險或生氣”,“white”除了本意“白色”之外還表示“吉祥,純潔”等等。如果教師在詞匯教學中經常補充一些諸如此類的延伸寓意,也能夠達到傳播文化、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其次是對話操練環節,高校外語課堂中經常出現整句教授的情況,這些句子除了提供語法與句式結構之外,還可以作為專題文化的內容對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給予一定幫助。例如:當教授美國文化五大象征(“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一文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傳遞給學生更多的西方國家背景文化,并和中國傳統文化做對比。這樣做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課堂注意力,使課堂內容更活潑,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外語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3.2課外學習中的對應策略
課堂中的提升內容普遍得益于教師的能力發揮與底蘊積累,那么在課外的學習內容中,體現出來的就是學生的自覺能力與實踐交際潛力。對于課外學習的對應策略,與前文相對,主要是針對于學生的調整策略。首先是課外文化的補充,在課外時間內補充外語相關文化的方式有許多種,且相比于外語課堂要更加輕松,同時也更考驗學生的自覺能力。類似于“海外劇集”“外文原著”“外文刊物”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海外文化。因此,學生在課外生活中,可以適當培養閱讀外文原著、觀看外文劇集的良好習慣。
其次是參加課余文化活動,高校生活并不緊張,相反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課余時間都比較豐富,有多樣化的活動讓高校學生參與。這些活動中自然也存在文化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交流水平———在活動中多接觸外文文化,有時甚至比課堂的外語學習更加事半功倍。
4結語
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教學在外語教育中的特征與優勢,再結合目前國內高校外語教學現狀,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提出目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不足之處,最后針對這兩方面的不足從“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兩方面分別提出對應策略。綜上所述,無論何時語言都是傳遞文化信息的重要內容。在高校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讓學生體會跨文化交流的環境,并增強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學生才能在課余時間里主動培養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習慣。當學生對一門外語所適用的地區內全部的風土人情、鄉土習俗、民族信仰以及普遍三觀都具有一定了解時,這門外語才算真正地被靈活運用且掌握。
參考文獻
[1]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李紅恩.論英語課程的文化品格[D].重慶:西南大學,2012.
[3]馮新華.大學英語教師個人通識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作者:肖瀟 單位: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淺談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
- 下一篇:油氣田企業經濟評價管理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