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中課程思政途徑探析

時間:2022-11-25 03:37:54

導語:外語教學中課程思政途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語教學中課程思政途徑探析

摘要:在外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既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且具有可行性。在外語教學的各環節都可以實施課程思政。設計教學目標時,在明確知識和能力目標的同時,納入具體而具有操作性的思政目標。分析教學內容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和教材文本內容結合起來,自然滲透。確定教學方法時,要創新教學活動形式,突出學生主體,使學生的優秀品質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培養。進行教學評價時,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提升學生反思、合作、創新等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外語教學;實施途徑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本科教學應該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專業教育和隱性思政教育相統一,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1]。由于外語課程的特殊性,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會頻繁接觸異域文化,容易受不同價值觀的影響。如何在外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外語知識水平和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外語教師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有鑒于此,本文以英語專業核心課程———“綜合英語”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主要教學環節開展課程思政和專業教學設計,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最終指向并實現學生的專業成長與精神成人。

一、外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外語是我們進行國際交流的最重要溝通工具,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世界各國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容易受不同思潮的影響,如果培養不當,可能會導致他們產生“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崇洋媚外思想。因此,外語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將“素質要求”放在了外語類專業培養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之前:“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保?]無論是外語專業課程的特殊性,還是教育部制定的本科質量標準都要求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外國文化和其他事務,不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培養通曉外語,具有中國自信、有中國情懷、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外語課程既具有工具性特征,又具有人文性特征。外語課程的人文性特征賦予了其開展課程思政的先天優勢。外語學習以文本為載體,課程文本主題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等,自帶人文價值導向和思政育人功能,這種思政教育資源與文本內容水乳交融,在學習文本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鑒賞中外優秀文化,學會做人做事,為他們的成長提供良好的人文價值根基。此外,語言課程中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便于開展學生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參與性強的實踐活動,而課程思政可以自然滲透到這些活動中,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和感悟,提升客觀分析能力,提高個人修養,形成良好品格。

二、外語教學中各環節實施課程思政的途徑

(一)做好目標設計,突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和展開。課程教學目標之首是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3]。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共同構成一個整體,且處于基礎地位。當前,很多外語課程在對教學目標的設計中出現的比較典型的問題就是偏重外語知識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坝恕苯虒W目標的缺失導致有些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是可有可無之事,沒有將之真正落實到每一節課中。要想真正實現育人效果,首先要把思政目標納入教學目標中。需要注意的是,思政目標要具體而明確,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哪一個方面對學生實現價值引領,如何引導學生做人處事。教學目標的設計通常要把握SMART原則,即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實現的),relevant(相關的),time-bound(有時間限制的,指在一節課能完成的)。思政目標和知識能力目標一樣,都應按照上面的標準進行設計。思政教學目標的表述,要與語言知識能力目標一樣,具體而明確,且必須是基于這一堂課特別設計,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目標,如有的老師在每一節課寫上“培養學生熱愛學習”或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這樣的目標就是寬泛的,不是針對本節課設計的。《綜合英語》中InmyDay課文里講述了一位母親的老年癡呆現象。該課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1)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關鍵英語詞句來描述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2)學生能夠用英語談論老年社會。(3)通過課文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況,感悟生命善待老人。前兩條是本課的知識能力目標,第三條是思政目標,都是具體的。有了明確的思政目標后,教師心中才會有思政,設計教學活動時才會考慮思政教育的貫徹實施,才會在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二)優化教學內容,落實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是進行語言學習的載體,同時也是影響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關鍵要素。外語教師需要認識到,讓學生掌握語言點不是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單純講解知識點無法實現教育教學目標,脫離課程內容的說教無異于空喊口號,不但起不到作用,還會引起學生反感。因此,只有將思政教育和教材文本內容結合起來,自然滲透,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入心入腦的理想效果。教師需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找出蘊含在教材文本中的隱性教育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舍和加工,必要時進行相關的補充和拓展。對于教學內容的擇取,重點應把握關聯性和時代性兩個原則。只有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才能使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有關,使學生感同身受,有受到教育的可能。比如YourCollegeYears一課講述的是學生在大學期間所發生的變化。筆者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同樣地將自己班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變化也作為教學內容。在學習課文中講述的幾方面變化后,引導學生反思自己身上的變化,哪些是好的,哪些不是很好。在討論課文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如何有意義地度過大學時光。關于課程內容的時代性,教育部吳巖司長在解讀“金課”標準時指出,教學內容要有時代性、前沿性。由于出版周期等原因,外語專業教材一般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前選編出版的。教師要在原有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挖掘其現實意義,就必須聯系現實,并在必要時補充與之相關的新信息。比如GlobalizationisaDualPower一課講的是全球化的優勢和弊端。我們在本課學習過程中補充了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政策和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對比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兩個國家政策上的差異。最終學生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是順勢而為,為沿線國家人民謀福祉;而美國是逆勢而為,只為一己私利。這種對比使學生更加贊同我們的政策和舉措,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堅定了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課程內容聯系學生生活、聯系實際,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就會得到大大提高。(三)創新教學方法,推進課程思政在設計好教學目標,組織好教學內容后,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思政教育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其效果同樣受教學方法影響。有的老師進行思政教育時,采取單純講授、說教的方式,不僅沒有任何說服力,還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對思政教育反而起了副作用。外語教師要改變以前單純講授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形式,突出學生主體,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活動,使學生的一些優秀品質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培養。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主題式討論是外語課堂可以經常采取的方式,如FundamentalTechniquesofHandlingPeople一課的主題是如何與人相處。任課教師首先讓學生描述他們與舍友之間的主要矛盾,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使用課文中所學到的方法商討如何友好而又機智地解決矛盾,并選出最佳解決方案。學生在此討論過程中認識到為人處世要與人友善,要懂得換位思考,要理性而智慧地解決問題。課上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成果匯報展示。有一篇課文題目是TheKindnessofStran-gers,講述的是一個美國人不帶一分錢,僅僅依靠陌生人的幫助,從美國西海岸出發,橫跨美國多個州,到達東海岸的故事。筆者組織學生做了一個項目,將學生分成六組:英國、美國、秘魯、西班牙、俄羅斯、日本組開展調查,了解不同國家的人對待陌生人的態度,然后在班里做匯報展示。學生分頭采訪了來自上述各國的外教和留學生,采訪結束后進行資料整理,并在班里做展示。每組匯報展示后,學生們發現,原來每個國家的人都不會盲目輕易地幫助陌生人,而是將自身的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只有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去幫助別人,這與中國的情況是一樣的,并不像學生在調查前所認為的外國人比中國人對陌生人更友好。只有創新教學方法,學生才樂于參與,教師才能夠在學生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實現思政教育和行為引領。(四)豐富教學評價,促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有的外語老師經常是期末考試一次性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導致有的學生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通宵搞突擊?;谝陨犀F象,教學評價應該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可以創新形式。教師不但可以自己給學生出題或者布置任務進行評價,還可以讓學生自評。比如在培養學生外語寫作能力時,教師先給出范文以及具體的指導,然后給每個學生發一個寫作檢查單,具體列出自查的項目,如開頭段和結尾段的寫法、中間段落的開展、單詞、語法的使用等。學生根據清單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評價修改,修改稿上交后,老師再根據學生寫的情況提供另一份清單,學生進行二次自我評價和再度修改。學生自評不只為了減輕教師批改作文的工作量,重點在于使學生在一次次自評中發現自己的寫作問題,不斷反思,并且感受到自身水平的逐漸提升。這種自我評價可以培養學生自己為自己負責的精神和努力做到更好的習慣。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學習效果。例如,大多數課程一開始會安排復習環節,任課教師經常采用聽寫或者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上節課所學的重點詞或句。這種檢查方式往往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筆者嘗試將復習環節交給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負責一次課,課前出題并組織開展該環節的活動。學生們腦洞大開,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檢查其他同學的復習情況。學生設計的復習活動呈現多樣化,全班學生參與度特別高,課下復習的積極性相比從前大有提高,比老師組織的復習效果好很多。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復習習慣,而且合作出題、合作制作PPT、合作組織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培養了創新能力。

三、結語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知水平,會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成效。外語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在外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將課程思政作為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挖掘現有教學內容中課程思政的自然依托點,通過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并通過多元的教學評價,促進課程思政,實現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取得學生專業成長和精神成人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DB/OL].

[2]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邱開金.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路該怎么走[N].中國教育報,2017-03-21.

作者:梁文霞 李錦霞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