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禮儀意識缺失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11-23 05:17:47

導語:高校學生禮儀意識缺失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生禮儀意識缺失現狀及對策

【摘要】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文化不僅賦予了中華兒女儒雅的舉止,還造就了國人寬宏的氣度。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享樂主義、對金錢的極度崇拜的趨利主義盛行,而且逐漸控制和引導年輕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在許多高校,各種不文明的失禮失儀現象也隨處可見。本文從社會道德意識喪失、學校與家庭教育偏失、個人主義與個性意識過度膨脹三個方面分析成因,并由此提出解決高校學生禮儀意識缺失的措施。

【關鍵詞】禮儀意識;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教育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就是一個人要想事業成功,就必須學習禮儀?!爸獣_禮”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尺度,文明禮貌程度高低通常被看作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否發達的標志之一。2001年10月我國出臺的《公民道德建設指導綱要》中再次明確提出“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边@預示著我國禮儀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重在落實、重在建設的新階段。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大學生卻出現了與社會期待不符的行為表現,如在公共場所不識禮、不守禮、不行禮、不尚禮等等失禮失儀現象,與大學生高素質身份極不相稱。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社會現象,不能不說與當代大學生禮儀意識缺失密不可分。

一、大學生禮儀意識缺失現狀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文化不僅賦予了中華兒女儒雅的舉止,還造就了國人寬宏的氣度。但在許多高校內,學生遇見教師視若未見、擦肩而過;到老師辦公室既不稱呼,也不用禮貌用語;教室里到處隨手亂丟垃圾、大聲喧嘩;上課遲到、早退、睡覺、聊天,甚至曠課、頂撞教師、考試舞弊、不尊重同學。對于部分學生而言,不說一點兒臟話痞話仿佛是跟不上潮流被OUT了一般,哪怕平時一些看上去比較穩重懂事的學生也偶爾能聽到他們冒出一句半句不堪的粗話,一些女生亦是如此,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另外,對父母冷言相對,缺乏感恩之心,甚至欺騙父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此社會現象確實令人擔憂。

二、大學生禮儀意識缺失成因分析

(一)社會道德意識喪失

現代社會不少年輕人對道德規范和社會規范不清不楚,也不知道哪些行為是合乎道德規范,哪些行為是不合乎道德規范??梢哉f是道德觀念淡漠、情感觀念淡薄、是非觀念不分。而多元的社會價值體系已經或多或少地影響青少年尚未成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隨著世界經濟、科技與文化的交流日趨密切,西方發達國家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極大地吸引一些追求物質生活的人,享樂主義、對金錢的極度崇拜的趨利主義日益盛行,而且逐漸控制和引導年輕人的價值取向。這些精神鴉片已嚴重污染和破壞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人們的社會道德意識逐漸喪失,各種失儀失德、甚至違法犯罪事件也頻頻發生。如“老人摔倒不敢扶”、毒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中國在日本留學生江歌被殺案等事件,違背人們道德價值體系。這些道德缺失、自私、失信、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人性淪陷,甚至各種犯罪事件,極大影響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明禮友善的優秀傳統形象,對逐漸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家庭教育偏失

功利主義思想也對學校和家長的教育觀念產生較大影響。學校和家長同樣認為禮儀是細枝末節,高分才是“王道”。因此,對孩子的教育也體現出明顯的功利性??荚嚪謹捣路鹗呛饬恳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更有一些人認為:好成績=好大學、好大學=好工作、好工作=掙錢多、掙錢多=好生活、好生活=優秀+成功……如此邏輯,導致拜金主義、消費主義、利己主義盛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即使教育部門三令五申重德育、抓思想,而實際執行過程中,道德教育工作雖然喊得轟轟烈烈,但學生的分數和“刷題”工作更是抓得扎扎實實、步步推進。教育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惡循環。

(三)個人主義、個性意識過度膨脹

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長輩們過多地呵護與疼愛使他們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意識,部分大學生個性意識不斷膨脹。以個人意識為主導,以個人感受為標準,不顧他人意志和感受,動搖和瓦解了禮儀規范中“敬人”的根本,造成了集體觀念淡薄,團體精神欠缺,唯我獨尊意識。這就帶來了禮儀意識生長根基的缺失,也逐漸地令他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獨立承受、獨立擔當的能力,養成只知道索取、不懂付出,只知享樂、不知奮斗,不懂理解、不懂包容。由此可見,“90后”、“00后”高校學生禮儀素養缺失已經是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三、提高大學生禮儀意識教育的對策

(一)強化道德教育,標本兼治才是解決禮儀意

識缺失的首要問題道德意識是人們共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規范。一個人品德如何,是受其道德意識支配并由其行為表現出來的;如果一個人的道德意識已偏離了正常軌道,就會導致其內在的道德品質的協調性受到創傷,進而失衡。個體的道德思想一定是植根于社會環境中的,它與禮儀、禮俗、法律等息息相關,而且互相制約、互相調節。禮儀意識是人際交往過程中對禮儀價值取向產生的一種心理認知,是對禮儀活動必然性的一種認識。受教者在禮儀意識的引導下,對禮儀知識及規范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從而不斷影響自身道德情感與價值判斷,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認同。只有這樣,受教育者的禮儀觀念、行為規范才能內化為自覺的道德意識。禮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的外在表現,體現了時下道德意識行為的準則。因此,學校教育應當將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堅持標本兼治,這才是解決禮儀缺失的首要問題。

(二)構建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禮儀制度,培養學生正確面對人生

我國目前制定了重大禮儀制度,提升國人整體的人文素質,營造和諧禮儀環境。例如,2007年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大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公休日,充分反映了我國對禮儀制度不斷規范和完善。剛入校的大學生大多是剛剛年滿18歲,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通過舉辦成人儀式來宣告他們已從未成年人跨越到了成年人這個人生的嶄新階段,使他們心靈得到洗滌、謹記長輩教誨,修身養性,正身以行;更使學子們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自身的責任,培養他們心懷感恩、勇于奉獻的社會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從上至下加強禮儀意識教育,從內到外營造和諧禮儀環境

教育主管部門、校領導首先應重視禮儀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高校應把禮儀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正如“思政”課程是任何專業的必修課程一樣。禮儀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就是:禮儀是把內化的“高大上”的“思政”外化為日?;顒佣Y儀行為的一種表現、一種形式,兩者相輔相成、交集交叉、不可分割。“思政”覺悟高,往往禮儀行為規范得體,“思政”內涵欠缺,往往禮儀素養也欠缺。因此,高校的禮儀課程不能蜻蜓點水,只有少數專業因專業特點而開設,如公關、旅游、文秘;它應該成為所有專業、所有學生的人生修養必修課程,這樣才能把抽象的“思政”課程具化為可操作、可執行的一種形式。當然,禮儀不能等同于“思政”,但至少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此外,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成長影響較大。為了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應營造和加強文明禮貌、尊師重道、友善待人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行為操守。例如,在校園內通過網絡、廣播和設置文明標語(或溫馨提示)、宣傳欄等大力宣傳禮儀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禮儀的重要性;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各種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禮儀知識講座、文明禮儀網站、編排禮儀短劇等,營造和建設積極健康校園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文明禮儀意識。

(四)善于總結和實踐,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方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要想使學生在高校學習階段,增強禮儀意識,提升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善于歸納總結、善于把理論付諸實踐,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不能只是把禮儀教育看作是一種簡單的外在行為訓練,更應該重在禮儀內在意識的培養。“禮”的內在精神是“敬”、是“愛”、是“情”,是“品性”的外化表現。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教學中要強化那此名言警句一般的理念性的禮儀原則,即教師要運用簡短的語言,歸納出某一禮儀知識點的精髓作為禮儀原則或理念;如,社交禮儀中的“女士優先”“禮儀體現于細節,細節體現出素質”,商務禮儀中的“我不僅僅是我,我就是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你不是為了吃飯而吃飯,你是為了工作而吃飯———加強服務意識”等等,這些禮儀原則或理念在課堂中瞬間可使學生印刻在心中,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獲得“說過即記住”的教學效果。二是注重和加強學生在學習禮儀知識之后即刻運用于所有的社會活動中,在實踐運用中細細感受、慢慢體驗、逐漸提升,把禮儀當作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這才是禮儀教學的更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黃春芬.當前學校禮儀教育缺失之原因與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3):86-88.

[2]邢盤洲.禮儀視域中我國意識形態功能提升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6(12):34-38.

[3]劉晨華,徐姍姍.論如何提高大學生文明禮儀意識[J].現代經濟信息,2017(19):450

[4]牟蘭.淺論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現狀及其成因和對策[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42-47.

作者:王芬 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