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技術助力語文課堂教學
時間:2022-10-24 09:44:14
導語:淺談信息技術助力語文課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現代社會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已經成為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力量,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是極為必要的,這不僅是當前學生學習的需求,更是教師轉變自身教學方式、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的機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素質教育
由于語文學科較為特殊,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一直都是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內容。但調查發現,現階段下,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將理論研究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缺乏對語文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模式的有效指導,導致信息技術形式化嚴重?;诖?,本文首先就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了闡述,而后提出了幾點利用信息技術助力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提高教師教學與認知能力。教師要想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就必須要革新自身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而后結合課程需求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等多種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在革新自身教學理念過程中,教師會充分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做好自己“引導人”的角色,引導學生更為積極自主地完成探究學習。同時,在轉變過程中,會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不僅工作量會增加,而且工作難度也是逐漸增大。在思想觀念不斷轉變及工作壓力不斷增加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結構都會得到顯著提升。(二)強化課堂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有效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欲望,實現課堂有效互動,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可以構建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在課下,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對課上知識進行再次鞏固,并利用網站的相關功能來實現自主學習,達到與教師平等交流的目的。此種教學方式可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本就對課堂教學有著極大影響,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可有效充實當前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吸引學生專注力,并引導學生通過課件來思考所學內容,完成自主探究,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二、巧用信息技術,助力語文課堂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毙W階段的學生多是以具體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不管是理解能力還是接受能力都相對較差。小學語文教材中一些文字對于他們而言抽象性相對較強,再加上生活閱歷、環境等諸多因素限制,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語文教材中的優秀文學作品,不能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入作者寫作意境,導致其很難真正理解課文主旨,長此以往,對語文學科產生畏懼心理。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教學內容與教學課件進行有效融合,將教材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動感畫面,創設與當前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進而更好地充實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提高其語文學習興趣。比如,在五年級下冊《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過程中,在課堂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近期收集的與火星相關的視頻資料及圖片。導語出現: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有很多個小星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而地球有很多“兄弟”。其中一個兄弟跟地球好像“孿生兄弟”一樣,它就是火星。那為什么說它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在視頻資料、圖片、導語的多重作用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很多學生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本。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提出問題:為什么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呢?它們哪些地方是相似的?人類可以去火星上生活嗎?為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會帶著問題完成自主閱讀,進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二)凸顯教學重點,沖破教學難點。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語文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他教材內容,而非被動接受知識講授。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嚴重,現階段下仍然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沿用了傳統的“說教”“面面俱到”教學方式,總是害怕考試時會出現課堂知識,所以在語文課堂中對當前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都進行分析講解,可是由于時間較為有限,導致整個教學過程成了“灌輸”過程,老師在講臺上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在下面卻一無所知,更別說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了。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對當前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進行分析,進而更好地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認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比如,在六年級上冊《姥姥的剪紙》教學過程中,該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熟讀課文,將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結合,真正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含義;②感受“我”與姥姥之間濃濃的親情,以及“我”對姥姥深深的思念;③分析文章寫作方式,感受表達效果。為了突破以上三個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幻燈片為學生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剪紙,在激起學生對剪紙的好奇后,又展示了課文中的“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姥姥可以剪得這么像?”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明白“熟能生巧”;而后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從“手把手地教導”“怕被工具傷到”等多個細節中感受字里行間“姥姥”對“我”的愛,以及“我”對姥姥深深的思念。在突破文章重難點后,再讓學生感悟“我”的思念之情就顯得容易多了。(三)充實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是時代進步的主要推動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語言學習、知識積累、知識感悟、知識理解與應用作為教學重點,加大閱讀、寫作、口語等基礎技能訓練力度,夯實學生語文學習基礎。但是在夯實基礎過程中,也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前面提到,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一些理解難度較高的抽象事物,學生很難理解、分析事物背后蘊含的真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知外,還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實際作用,將課本上枯燥無味的文字知識制作成有趣形象的教學課件,利用圖片、文字、音頻等多種輔助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剖析文章背后蘊含的理性知識,啟發學生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比如在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教學過程中,即便教師再怎么詳細地講解稱象過程,二年級的學生都沒辦法完全理解。因此,在本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將稱象的幾個步驟按順序列出來。而后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事先準備好的教學課件,將整個稱象過程進行再次演示,讓學生感受曹沖稱象辦法的奇妙之處。觀看完成后,讓學生自由結組,討論曹沖稱象的這個辦法好不好?好在哪兒?通過觀看教學課件和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不僅理解了教材內容,感受到了稱象方式的巧妙,而且還通過曹沖稱象這一故事受到了啟發,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總之,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要時刻緊跟時代潮流,創新自身教學方式,以客觀、科學的角度看待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而更好地推進小學語文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謝榮清.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64.
[2]王東艷.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技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126.
[3]代曉丹.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19,(02):51.
作者:薛愛云 單位:江蘇省揚中市三躍中心小學
- 上一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實踐
- 下一篇:微課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應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