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課程體系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03 03:10:26

導語:公共管理課程體系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課程體系建設論文

摘要:湖南農業大學瞄準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緊跟“三農”發展新形勢和新任務,以“五優五強”為追求確立課程目標,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優化課程結構,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更新課程內容,以教學方式創新為重點改進課程實施,對公共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探索性建設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效果。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卓越

農村公共管理人才;課程體系建設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如何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已成為高校改革發展的主要議題,受到國家和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需要從各個方面和環節上下工夫,但歸根結底要落實到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上來。課程體系不僅是高等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主要載體,而且是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橋梁。湖南農業大學現有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長期以來以培養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為目標,緊跟“三農”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按照公共管理大類招生的基本要求,對公共管理類專業的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等要素進行創新與重構,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中取得突出成效,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一、以“五優五強”為追求確立課程目標

作為國家教育目標以及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化,課程目標是課程體系的靈魂。高校各專業課程目標設立是以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確定為前提和基礎[1]。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即“高教30條”)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各高校必須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依據自身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新時期,高等農業院校發展公共管理類專業同樣需要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瞄準服務“三農”的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并將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準確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課程目標。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許多高等農業院校在確定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其轉化為課程目標時,往往模仿綜合性大學,以他們為“樣板”,自身特色定位不突出,有的雖然將“‘三農’特色”寫進了培養計劃,但并未有效落實,未能成為廣大師生的共識。如果連課程目標都沒有形成共識,又何談課程要求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恰當、評價學生的方式是否合適[2]。因而,如何積極凝練人才培養特色和科學確定課程目標是高等農業院校確保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成效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三農”發展已進入新時代和新階段,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公共管理人才隊伍,以肩負起“三農”發展的新使命。湖南農業大學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始終主動適應“三農”發展新形勢和新需求,發揮著自身優勢,強化專業特色,走質量至上的道路,認真研究“三農”公共管理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養要求,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不斷總結和提煉,最終確立了“五優五強”課程目標。“五優”是幫助學生具備信念堅定、品德優秀、責任心強、知識豐富、能力突出五種優秀素質;“五強”是指幫助學生在服務“三農”中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帶得動五種超強本領[3]。圍繞“五優五強”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目標,湖南農業大學在課程教學中特別注意協調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方面之間的關系,統籌傳授學生扎實的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與豐富的“三農”知識,統籌提升學生的公共管理專業理論水平和解決“三農”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統籌學生的公共管理專業情感和獻身“三農”事業的偉大使命感,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知識豐富、意識強烈、能力突出、素質全面的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深受基層用人單位的贊譽。

二、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優化課程結構

大學不再是象牙塔。高等教育越來越被指能運用高深學問去研究解決社會問題,因此,決定課程結構的應該是應用型學科[4]。新時期,高等學科課程體系改革從某程度上就是圍繞課程目標,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重構課程結構,積極回應社會現實需要和發展趨勢。優良的專業能力是當前人們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高等學校不僅是傳授高深知識的場所,也是學生為未來就業做準備的場所,必須重視專業能力培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專業能力的高低能夠直接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公共管理學科是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研究如何運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組織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升國家治理水平,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學科。其目的是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培養公共管理與服務人才[5]。新時期,“三農”發展對為其服務的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能力要求。幫助學生具備適應“三農”發展新形勢需要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將直接關系高等農業院校能否培養高質量的公共管理人才和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公共管理學科專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公共管理類各專業學生應該具備公共管理學科的思維理解能力、計劃能力、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管理服務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專業能力[6]。湖南農業大學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以公共管理大類招生與培養為基礎,找準提升專業能力培養質量的突破口,立足于本校特色和優勢,調結構補短板,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形成了以“厚基礎”“多實踐”“創特色”“重素質”為特征的課程結構。“厚基礎”是指打通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公共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整合,并集中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培養學生具備政策理解與分析能力、公共管理事務的分析能力、制訂工作計劃與分解公共任務能力等厚實專業基礎能力。在此基礎上,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根據學生興趣分專業,并按四個不同專業的要求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專業能力。“多實踐”是以培養學生“寫、說、做”能力為核心,與縣鄉政府合作建立實訓實踐基地,大幅度增加實驗、實訓和實踐課程課時量,整個實踐課程學分占到總學分的20%以上,以此幫助學生形成運用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解決“三農”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專業技能。“創特色”是指充分利用校本資源開設“農業概論”“生態學”“農村社會學”“農村公共危機”“農業科技服務與管理”“村莊規劃與設計”等涉農特色課程,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和能力?!爸厮刭|”是指以素質拓展教育項目為平臺,開設素質拓展課程,建立以導師制為基礎的全面育人長效機制和職業指導制度,實行專業教師全方位、全過程培養學生,提升其綜合素質。優化后的課程結構夯實了專業核心課程,彰顯了專業特色課程,加強了實踐課程,強調了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突出了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有利于造就具有扎實專業知識、過硬專業能力和獨特專門能力的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7]。正因為如此,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畢業生能夠很快適應農村基層工作并嶄露頭角。

三、以加強學科建設為基礎更新課程內容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項基本功能,三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一所高校要想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必須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支撐。因為高校只有扎實推進學科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并及時將本學科研究前沿知識和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帶入課程教材、課程教學,學生才能真正開闊視野和直面社會現實問題,才能掌握本學科最新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具備利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專業能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期,“三農”問題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和轉型推進,各種農村公共管理問題不斷呈現,迫切需要高等農業院校的公共管理學科圍繞農村公共管理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有關政府部門和組織機構提供智庫支撐,并將以最新研究成果和鮮活實踐案例更新課程內容,從而為培養各類服務“三農”的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提供高水平的課程內容。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將“三農”問題提升到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的戰略問題,史無前例地連續出臺15個關于“三農”發展的一號文件。黨的更是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湖南農業大學一直瞄準“三農”發展中的各種重大的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加強學科建設,成績突出,2012年被湖南省學位辦批準設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201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點,成為全國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四所高等農業院校之一;公共管理學科系湖南省重點學科,擁有2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1個省級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公共管理學科教師近年來成功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26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出版著作教材43部,在CSSCI、SCI、SSCI期刊上133篇;獲第七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3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1項。湖南農業大學十分重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協同發展,及時將“三農”公共管理研究最新成果和鮮活實踐案例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以研促教,不斷更新課程內容,讓學生及時把握“三農”公共管理研究前沿和直面“三農”公共管理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三農”發展新時期、新階段和新使命的需要。

四、以教學模式創新為重點完善課程實施

要將課程目標、課程計劃等付諸實踐,就必須抓好課程實施。當前,高等農業院校在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面臨教學方法以單一的講授為主、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式重灌輸輕啟發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課程實施效果?!案呓?0條”提出,為培養創新人才,在卓越人才計劃中,應該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早進課題、早進團隊。這其實就是倡導探究教學模式。在當今時代,信息日新月異,新的知識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唯獨不變的是探究科學的方法。探究教學模式往往是“量身定做”,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規律[8]。公共管理專業特點決定其必須采取“進課題、進團隊”的探究教學模式。公共管理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要求學生掌握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等多學科知識,并能有效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難以有效完成公共管理專業課程,難以幫助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掌握涉及面寬、綜合性強的專業知識和形成熟練過硬的專業技能。而“進課題、進團隊”的探究教學模式有情節、有情境,強調合作、對話、探究的課程實施理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科研實踐中理解抽象的知識理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團隊精神,整個教學過程既熱情又富于張力,符合公共管理學科專業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湖南農業大學在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形成“項目引導、團隊帶動、基地支撐、實踐鍛煉”的農科教緊密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就是充分整合學校優質教學科研資源,以“農村公共危機演化機理與防控政策”省級科技創新團隊為核心,以“湖南省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湖南省農村社會治理研究基地”省級研究基地和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為平臺,以20多項國家社科、自科基金項目,以及一大批省級課題為導向,積極吸收學生進課題、入團隊,以探究教學促進學生親驗性學習。親驗性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親身的、直接的經驗實現學習的一種方式,所學到的是自己的第一手的經驗與技能。學生通過參與學院教師的科研,在收集整理研究資料、深入農村實地調研、參與研究討論等過程中,接受探究式教學和享受親驗性學習,不僅能夠深度理解公共管理有關理論知識和較好掌握農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而且能夠真正“直面”農村公共管理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改進課程實施效果和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教師采用該教學方式,能夠實現以研促教、教研融合和教學相長,與學生在平等探究農村公共管理的實踐問題中產生思想的火花,分享成功教學的收獲與快樂,春風化雨般地幫助學生成長為卓越農村公共管理人才。

五、結語

我國“三農”發展已經進入到新時期、新階段,需要造就一支能夠肩負起“三農”發展新使命的農村公共管理人才隊伍。這對高等農業院校發展公共管理專業提供了新機遇和帶來了新挑戰。高等農業院校應該深刻理解“三農”發展新時期、新階段和新使命,瞄準卓越農村公共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挖掘校內外各種資源,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和努力創新課程實施手段,持續加大公共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力度,確保公共管理專業教育教學質量,不僅為學校在公共管理專業發展的激烈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也為“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波.按培養模式重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11,(8).

[2][8][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候定凱,梁爽,陳瓊瓊,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9,180.

[3][7]李燕凌,熊春林,胡揚名.高等農業院校公共管理類卓越農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3,(1).

[4][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鄭繼偉,張偉平,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6.

[5][6]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0,861-862.

作者:熊春林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