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舞蹈律對培養學生動覺智能的意義

時間:2022-02-15 09:29:15

導語:小學音樂舞蹈律對培養學生動覺智能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舞蹈律對培養學生動覺智能的意義

摘要: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進步,現階段對人類智能的評定并不僅僅停留在智商層面,而更看重個體在各方面的智能均衡發展。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一種關于智力的新理論,為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教育者指出了新方向。舞蹈藝術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對人類智能特別是身體動覺智能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著重分析小學音樂課堂中結合舞蹈律對培養學生動覺智能意義。

關鍵詞:音樂課堂;舞蹈律動;動覺智能

現階段教育部門對藝術課堂非常重視。在校園中藝術教育正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入到全國各大中小學課堂。特別是各小學校園,相繼都提出不斷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教育者也希望通過藝術課程能對學生起到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塑造人格等多種意義。因此在這個背景為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樂器、舞蹈等多方面教學形式來豐富課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者加德納提出,智能分為八種。其中動覺智能占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將動覺智能定義為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達思想和感覺,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或改變事物的能力。進一步來說,擁有較強動覺智能的孩子能夠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善于利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我們不難發現,藝術中的舞蹈形式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建立在動覺智能基礎上的藝術。然而在現階段的中國,舞蹈由于其綜合性、專業性強,獨立的舞蹈學科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地位。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一些低齡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舞蹈律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動覺智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舞蹈律動與動覺智能

根據動覺智能的含義,我們可以發現,通過有節奏的有規律的律動可以達到控制身體來表達情感與思想的作用,在此時肢體能過做出恰當的反應。在音樂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結合舞蹈肢體律動引導學生通過肢體來表達音樂,感受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動覺的養成可以由以下方面:1、根據音樂引導學生做出有規律有節奏感的身體律動來表達情感。2、通過相應的肢體律動給出恰當的肢體反應。藝術的起源說,舞蹈源自于勞動源自于生活,肢體律動配合音樂體現出原本性,因此舞蹈是培養學生動覺智能的非常好的手段之一。

1.1舞蹈是一門以肢體律動為基礎的藝術:舞蹈是一種在不斷變化這的運動,是一種流動的藝術。在舞蹈的過程中,表演者的肢體律動是符合音樂節奏的,是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這種特征從最早期的舞蹈起源說就有過。在留下來的歷史記錄中,如壁畫、巖畫等各種作品都能得到印證。通過舞蹈,人們來表達自己的內心需要。舞蹈主要是通過人的肢體來表現。加德納認為:“在所有身體技能的運用中,沒有哪一種能超過舞蹈的高度,或者沒有哪一種身體技能的運用,比舞蹈與文化的關系更密切?!?/p>

1.2舞蹈教學以身體動覺智能培養喚起學生個人生命能量:用舞蹈肢體律動解放肢體:小學生的其他課程都是需要長時間坐在課桌前學習,但是舞蹈就可以給學生擁有更多的可能。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學生可以跑、跳、動、演。在一系列有節奏的設計的舞蹈律動中,學生可以自由的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身體,在舉手投足間根據音樂來解放肢體。用舞蹈肢體律動傳遞感情:舞蹈擁有獨特的肢體語言使思維,通過肢體表達學生情感與認知相結合,在學習時,學生能通過這些律動感受到用肢體傳遞情感的獨特體驗,從而能提高學生表達情感的能力。利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教孩子表達情感更能讓孩子活潑充滿童趣與創造力。用舞蹈律動放飛想象:在課堂上,通過老師創設的情境,學生編排表演與演繹不同的舞蹈肢體律動,學從身體智能培養出發促進對大腦創新意識的鍛煉,表達他們對事物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激發了學生發現、探索的欲望。教育工作者應當重新審視舞蹈藝術對人身體動覺智能的培養,以舞蹈激發中小學少年兒童的生命能量。

2如何有效的在小學課堂中結合舞蹈肢體律

本人從事畢業至今從事小學音樂教育近5年,對于音樂課有著自己的理解:音樂課堂的教學不只是單一的傳授樂理知識,而是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用心體驗的過程。而采用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能使小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能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在這個前提下,教師是特別重要的環節,以下就是作為小學音樂教育者對如何有效的在課堂中結合舞蹈肢體律動的一些看法:

2.1利用舞蹈律動進行情境創設: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我今天上學了》這首音樂作品,就可以營造剛走進校園的情境,讓學生背著小書包根據音樂的節拍走進教室。如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五課《平安夜》《鈴兒響叮當》也可在教室營造圣誕的氛圍,讓學生參與到音樂律動中來,這樣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表現欲、積極性。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課堂上教師要是能用生動的舞蹈動作形象,將所要學的歌曲內容表達出來,制造適合所學歌曲的情感的氛圍、創設富有情趣的音樂情境,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濃郁的求知欲走進音樂課堂。

2.2有形象的事物可以直接讓學生進行模仿: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十一課《四小天鵝舞曲》,首先播放視頻,要求學生仔細聽,說說你聽到可愛的天鵝在干什么?在這一活動中,能使學生發揮想象并聽辨音樂所表現的形象,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現自己聽到的音樂形象,用自己的身體來模仿天鵝走路跳舞等等表示聽到的不同音樂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在學生想象和表現過程中,當表現天鵝時,大多數學生都能抓住鴨子的形象特點去模仿以表現。盡管有的學生表現的不太好。我會立即耐心鼓勵并指導他們,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的起點不一樣,所以學生有差異性是很正常的,只有不斷地引導和鼓勵他們,才能在日常教學中自然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3無形象的事物可以讓學生創設或模仿老師的動作: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課欣賞輕音樂《杜鵑圓舞曲》,音樂知識的重點是三拍子,讓學生感受三拍子具有的搖蕩的感覺,我先讓學生閉上雙眼,用心聽音樂,再把自己聽音樂后的感覺說出來,學生說有在天空中飄蕩的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發現問題———原來是由于拍號三拍子的原因),此時我總結圓舞曲又稱華爾茲,通常都是三拍子。三拍子節奏的特點,具有飄蕩搖動,搖籃曲的感覺。然后我讓學生自己創設出適合表現三拍子并能表現出它強弱弱特點的動作。有的用一次跺腳兩次拍手表現;有的用一次拍手兩次拍肩表現;還有的用上前一次退后兩次的步法表現。這樣學生就很容易體驗并理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征,運用他們生活中的感知,在豐富的音樂形象中把抽象的音樂變為感性的認識,引導學生去感受理解音樂并發展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以及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準確把握。新課改對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舞蹈律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舞蹈律動也貫徹了新課改的理念。音樂教學的方法需要在實踐中創造,更要運用于實踐,對于小學音樂教學更應如此。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教會學生唱歌,而是通過音樂教育去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并通過這個過程實施審美教育。舞蹈律動就是能在音樂教育中實現這一教學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廣泛靈活的運用將大大有助于音樂教育目標的實現,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新一代建設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才。

作者:李哲 單位:深圳市龍崗區星河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呂藝生.素質舞蹈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2]武艷.多元智能理論對舞蹈教育的啟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3).

[3]劉沛.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J].舞蹈,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