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時間:2022-10-24 11:18:43

導語: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科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摘要】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中不可忽視的線索。立足于自身實踐教學經驗及思考,首先就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學理分析,其次結合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特點及其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常見問題,探討了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期望能夠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一些具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近年來,核心素養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前沿理念。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模塊,一切語文素養的提升無不與閱讀密切相關。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是不可忽視的渠道。教育的新理念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采取新方法,本文以閱讀教學為探究對象,探討面向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優化策略。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理分析

在由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于2016年的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將“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边@一概念表述是理解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在知識快速更新換代的背景下,各學科知識在若干年后都有“落伍”的可能性。既然學生在校期間不可能獲得全部的知識,那么語文學科教學的最終任務便在于讓學生獲得最“核心”的東西,即核心素養。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目前仍未形成定論,但是學界已經出現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值得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參考。顧之川教授在《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一文中指出,語文核心素養可包括四個方面: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包括口語與書面語)能力;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獨立思考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2017年的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做出過相關表述,其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板塊,被普遍認為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啟發性意義。結合這兩項研究成果,筆者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定義為以語言的習得與運用為基礎的,并輻射各個人文能力模塊的發展性素養。

二、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一)挖掘閱讀材料教育價值。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閱讀材料被視為豐富教育信息的集合,這要求教師善于挖掘閱讀材料教育價值,實現各模塊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其中語文課本中選錄的文章是教師應重點把握的材料。部編版課本選文注重經典性,是培育語文核心素養的理想材料。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聚焦文本自身,讓課堂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潛心會文的課堂。應當注意到文本的整體性以及各模塊核心素養的關聯性,在教學中做到觸類旁通。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時,應當首先用好本文作為基礎知識積累的價值,通過對本文的閱讀擴大學生語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言修辭手法。其次,要讓學生能夠從審美層面以及思維層面欣賞本文的美感。最后,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符號層達到事物的意義層,即欣賞蘇州園林自身的美感。當學生能夠對蘇州園林進行審美時,也就不知不覺地抵達了文化模塊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即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升文化素養。(二)引導掌握語文閱讀方法。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多次論述過教授閱讀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現在的語文課不是完全不教讀書方法,只是單打一,光教精讀,輕慢其他。”在此背景下,默讀法、瀏覽法、檢索式閱讀法等生活中的最常用方法便成為學生的普遍短板,對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形成嚴重的抑制。溫儒敏教授曾說過,語文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閱讀。如果閱讀量達不到,就談不上培養核心素養。部編版語文課本的編寫思路便非常重視語文閱讀方法訓練,這從課文閱讀指導環節的設計中可見一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提示,以課文內容的內在特色為基礎,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語文閱讀方法。以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本文的預習提示語中說明了默讀對于閱讀的重要性,并告知學生默讀時如何處理生字、生詞等事項。默讀是絕大多數閱讀行為所采取的主要方法,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成長十分關鍵。教師應做好預習環節的闡釋工作,進行具體的閱讀技巧指導,并對默讀應當完成的任務做出明確要求。(三)在真實情境下開展閱讀實踐。閱讀是應真實生活情境而產生的,個體有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欣賞故事或進行審美等真實需要,才產生了閱讀行為。以散文閱讀為例,在真實的情境下,學生于課外讀一篇散文是因為受到文章的美感吸引,他并不需要知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何劃分段落大意、優美的句子美在哪里。我們的語文課堂應當還原閱讀的真實情境,從閱讀的真實需要入手激發閱讀興趣。例如,教學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背影》時,教師一直強調這是一篇經典文章,具有語文素養培育與德育的綜合功能。但是學生閱讀它并非因為它是經典以及具有多種教育功能。對于本篇的教學,我們應從學生與作者的共同親情體驗入手,讓學生體會到作者作為情感表達主體的存在,使課堂成為學生與作者對話的課堂。當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關系被建立起來了,閱讀才成為與寫作對接的活動,才成為一種真實情境下的閱讀。(四)提高整本書閱讀教學比重。整本書閱讀,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從閱讀內容上來說,整本書閱讀是引導學生走近經典、提升閱讀深度、培養閱讀興趣的必然要求。從閱讀方法上來說,因為閱讀篇幅長、信息量大,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會探索出許多閱讀方法心得。整本書閱讀以“本”為單位,學生必須要學會靈活運用閱讀方法、自主思考,才能夠讀完一本書。整本書閱讀的功夫主要在課外,而不在課內。部編版語文教材十分重視課文對課外閱讀的輻射作用,幾乎每一課都有往課外閱讀延伸的設計,這為“1+X”的課外閱讀思路提供了啟示,可以成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設計框架。要讓整本書閱讀切實發揮提高核心素養的作用,需要教師妥善引導,讓學生以合適的方式閱讀合適的文本。可以課本選文組織思路為依據,向學生提供趣味性與教育性俱佳的書目。在新媒體普及的背景下,初中生在課余往往更傾向于沉迷電視及網絡,對閱讀高質量書籍的興趣有所降低。這要求語文教師自身要熱愛閱讀,以身作則,通過樹立個人典范引發學生效仿。(五)重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新課標中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出了要求。語文核心素養理念中的一個基本關注點便在于重視對語言的運用,在此視角下,閱讀也應被定位為“運用”的一個分支。非連續文本閱讀正是學生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語言運用任務,是學生為滿足終身發展需要所必須的閱讀素養。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如圖表、廣告、說明書、備忘錄、報告等。此概念最早出現于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組織的國際學生閱讀素養評估項目(PISA)中。這類文本的共同特性在于實用性和非結構化。關于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需要教師選擇和組織合適的教學材料用于教學,設計“學”“練”“用”一體化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應特別注重用好檢索式閱讀法,并培養學生的辨別與判斷能力。核心素養作為語文教育界的最新理念,與之有關的一系列學理與教學培養方法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初中語文教師應把握住核心素養這根教學主線,結合實際學情,不斷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核心素養培育方法,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15.

[3]溫儒敏.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6):3.

[4]岳惺菡.運用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理論指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12):111.

[5]林其雨.非連續性文本價值歸正及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5,(10):41.

作者:楊怡飛 單位:山西省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