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兒歌教學活動行動研究

時間:2022-12-17 08:26:12

導語:幼兒兒歌教學活動行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兒歌教學活動行動研究

一、研究的準備階段

活動開始前,研究者和幼兒一起,對圖書區已有的圖畫書挑選了和季節有關的基本圖書,以這幾本書為選擇目標,組織了一次團討和投票選舉活動,老師開展了一次有關“我最喜愛的圖畫書”的投票活動。在投票選舉前,教師已經在前幾天的時間把八本書的內容介紹給幼兒,讓幼兒充分了解八本圖畫書的內容以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做出決定,投票結果見圖1。圖1幼兒投票選擇圖畫書統計圖所有的孩子選擇《一園青菜成了精》的首要原因是因為覺得詩歌的內容“非常有趣,很幽默,讓人感覺想笑”(20171101—訪談)。研究者發現,幼兒認為的內容“有趣”即為圖畫書中的“游戲性”。圖畫書中的游戲性非常重要。因此,《一園青菜成了精》成為新一輪閱讀活動開展的文本。

二、研究的實施階段

(一)第一次活動開展——文本理解。第一次活動的開展先熟悉文本內容,教師在圖書區投放了這本書,但是幼兒只是在平時的自主閱讀時間進行了圖片的閱讀,而對于故事內容的理解還是很淺顯的。一園青菜成了精A.活動目標:完整閱讀兒歌,理解兒歌內容。體驗兒歌的節奏韻律,能夠用有節奏的語言朗讀兒歌。感受兒歌中的幽默感。B.活動準備:兒歌PPT、打擊樂器。C.活動重點:體驗兒歌中的節奏韻律,能夠掌握兒歌中的基本節奏。D.活動難點:理解兒歌中的故事情節。E.活動過程:案例1初次完整閱讀F.老師朗讀完整兒歌,在整個朗誦兒歌的過程中,幼兒都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F老師在朗讀兒歌的時候運用了節奏韻律,有的幼兒會情不自禁地跟隨教師一起朗誦兒歌。F老師:“你對兒歌中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哪一段?”幼兒Z:“我覺得‘打的豆腐尿黃水’這一句最好玩?!庇變篔:“我對‘一園青菜成了精’這一句有問題,這一句是什么意思?”幼兒W:“我猜茄子剛開始不是紫色,而是被人打得渾身紫了,辣椒也不是紅色,而是被人打得滿身都是紅色?!庇變篐:“原來黃瓜是被打青的,以前不是青的。大蒜以前也不是一瓣一瓣的,也是被打裂開的?!保?71106——錄像)通過幼兒的回答,明顯看出,剛開始幼兒對于文本的理解僅限于個別幾句話的內容,大部分幼兒對于兒歌的后半段比較感興趣,兒歌的后半部分的記憶明顯強于前半部分的記憶。主要原因是兒歌的兩個典型特點—淺易性和趣味性。淺易性,后半段的語言都是排比句,句型比較單一,符合兒歌中“淺易性”的特征,幼兒對于后半部分的語言表達的內容容易理解,并且能夠用有音韻的讀法進行朗誦,句型都使用了排比句,容易記憶。趣味性,后半段對于各種蔬菜的顏色變化的描述使用了具有想象力的文字,語言描述很生動,并且每一種蔬菜顏色的變化原因都使用詩歌的形式進行闡述,幼兒感到這種敘述方式很新鮮。因此,在初次接觸文本以后,幼兒對于兒歌的選擇性記憶和理解是根據兒歌的多方面原因所決定的。根據幼兒和教師多次閱讀之后,第一次活動后,幼兒基本能夠理解文本的大致內容。幼兒和教師一起,一邊分析文本內容,一邊進行理解和記憶。在團討過程中,幼兒對于圖畫書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發生的事件、故事的情節發展等這些故事中的要素理解到位,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因此,研究者和教師認為,這在大班能夠獲得幼兒的青睞,原因在于幼兒對于圖畫書內容的理解程度。(二)第一次活動后的反思。第一次活動結束后,研究者和教師團隊經過討論之后認為,第一次研究活動整體預設的活動目標合理,符合本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并引起幼兒強烈的興趣。分析其原因,首先,兒歌的內容來源于民間歌謠;其次,兒歌的音韻性起到了關鍵作用。兒歌中的韻律性有著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取代的價值。[1]幼兒學習的方式是一開始使用的耳朵而不是頭腦來學習語言的,兒歌中的語言富有節奏感,兒歌中使用了古代律師的調平仄,使得語言具有鮮明的力度的對比,[2]因此,根據第一次閱讀活動的情況,會主動的跟隨老師一起復述兒歌句子,還會自動加入語言的節奏感,這都是幼兒自主學習的體現。(三)第二次活動開展——節奏元素的滲透。經過前兩天的學習,幼兒基本掌握了兒歌的結構和內容,在此基礎上,經過研究者的調整,在兩天后進行了第二次閱讀活動。一園青菜成了精A.活動目標:(1)能夠完整的朗讀兒歌;(2)選擇合適的樂器為兒歌打節奏。B.活動準備:《一園青菜成了精》PPT、人手一份樂器、兒歌錄音伴奏。C.活動重點:能夠有節奏地熟讀兒歌。D.活動難點:自主選擇樂器給兒歌打節奏。E.活動過程:案例2播放伴奏學習兒歌F老師播放了《一園青菜成了精》的錄音,剛播放到前奏,幼兒H:“老師,這個是京劇的伴奏?!盕老師:“你怎么知道是京劇呢?”幼兒H:“因為這個伴奏跟我們之前學過的《京劇臉譜》的伴奏是一樣的?!庇變憾几﹦∨錁烽_始空手模仿打節奏,有的模仿敲鑼的動作,有的模仿京胡的動作,還有的模仿打板......大家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咚噠噠噠咚噠噠,咚咚咚噠咚咚噠”的節奏模仿。(20171113—錄像)在設計第二次活動之前,研究者專門就錄音是否應該播放進行過討論,最后決定播放錄音,因為錄音中配的京劇伴奏能夠把北京童謠的語言藝術用更好的形式進行表現?;顒蝇F場的熱烈程度證明,這段兒歌錄音引起了幼兒的強烈興趣,幼兒都很自然地跟隨著京劇的伴奏進行了各種創造性的節奏編排的嘗試。(四)第二次活動的小結。研究者和教師團隊分析這首兒歌受歡迎的原因,最終要的是體現了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中關于社會文化理論的部分。他認為,兒童通過與擁有更豐富知識的社會成員的合作對話中獲得它們的文化價值觀,[2]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理論中的符號表征影響思考的研究中指出:每一種文化都有代表其生活經驗意義的方法,即通過記號、音樂、數學、說故事、藝術等。此外,教師必須是幼兒學習中的“鷹架”支持者,在活動開展的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需要和發展關注幼兒的興趣走向,教師更加需要根據幼兒的表現與提問提供適當的討論、圖書、表達性的素材或者其他的課程資源、多媒體手段等,使幼兒的探索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能夠持續深化。

三、研究的反思與總結

兒歌在進行音樂滲透的時候,最容易抓住的部分是節奏,幼兒展現出的音樂和語言的素養,以及良好的學習品質,讓教師的視野和思維打開,主要有以下幾點分析。第一,兒歌的節奏性。兒歌最容易滲透的元素是節奏,幼兒在前面兩次學習過程中已經逐步掌握了穩定節奏型,現在只要能夠學習兒歌,幼兒就會主動地為兒歌配節奏,節奏的滲透能夠幫助幼兒在兒歌學習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二,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和研究者搜索了相關的教學資源,其中,在網易云音樂上面搜索到了這首兒歌的錄音,其中配樂的伴奏是京劇伴奏,這首錄音為兒歌的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第三,音樂元素滲透形式的多元化。教師在本次行動研究中準備了各種打擊樂器為兒歌配伴奏,但是根據活動中的現場情況,幼兒不僅僅想到用樂器配伴奏,還使用了人聲配伴奏的方式。在活動后的區域游戲時間,還看到幼兒用各種材料如鐵盒子、小木棍、娃娃家中的鍋碗瓢盆等物品為兒歌配伴奏,為兒歌的伴奏形式和材料都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朱自強.兒童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著;鄒泓,等譯.發展心理學(第八版)—兒童與青少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馮雅晶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