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核醫學教學論文
時間:2022-11-28 02:45:17
導語:檢驗核醫學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PBL和LBL兩種教學模式簡介
PBL教學模式是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先應用于醫學教育領域。這種模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扮著向導和促進者的角色,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并結合討論的學習方法。通過這種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可明顯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能,尤其在“自主學習、協作、溝通、創新”上更有突出效果[1]。LBL是傳統授課模式,該模式多年一直為世界絕大多數地區和學校所采用,該模式可以全面、系統地傳授各學科知識,教師主要依據講義教材內容,將知識教給學生,學生也以教材為藍本,系統學習。該模式具有知識完備、理論完整、教材完善的特點,特別適用于基礎理論和基礎教育,對教師和學生的素質能力要求都不太高,比較有把握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所以LBL模式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2]。這兩種模式在教學理念、實施方式、成績評估、實際效果等方面都既有長處也有不足。廣泛使用的傳統授課模式將知識劃分得過于分明破碎,學科不斷增多,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基礎與臨床課之間脫節,這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容易忽視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壓制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故在傳統LBL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PBL教學模式,可以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觀念模式,圍繞問題綜合設計課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理解獲取新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從知識傳授型轉為能力培養型[3]??朔恕敖處煛⒔滩?、教室、我講你聽”的中心論,整合了發現式教學和授受式教學的優點,形成了師生“學習共同體”,師生都圍繞“解決問題”而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輔導員和推進器[4]。
1959年Yalow和Berson首先創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檢測血清微量胰島素開始,檢驗核醫學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日新月異地衍生出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放射分析法、放射受體分析法、放射酶學分析法等。它們主要應用核素示蹤技術體外分析技術分析機體的代謝、功能、轉化等變化,分析微量物質進行超微量分析,揭示生理病理狀態機體的變化規律,為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預后判斷提供科學依據。與眾多基礎、臨床學科交叉滲透,是高等醫學院校檢驗醫學專業的必修課之一。檢驗核醫學的教學方法。主要按照LBL模式進行,依照教材的順序,分別教授核物理的基礎知識、放射性測量技術、實驗核醫學技術,接著是臨床應用。這種以教材為基礎的教學方式,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理論教學基本都是以教師講解,教學手段是幻燈片和板書。學生也長期接受“填鴨式”,習慣于課前不預習,僅依靠課堂學習,缺乏學習主動性,一堂課下來,似懂非懂,在考試前再突擊復習,考前再背,考后就忘。久而久之易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長期處于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面對如此尷尬的形勢,檢驗核醫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檢驗核醫學展開了全面教學改革。根據各章節的內容特點不同,對不同章節實施以不同的教學改革,如:核技術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放射免疫分析使用專題式教學、臨床應用部分嘗試PBL與LBL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這些教改舉措,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就教學改革方面的心得體會進行探討。
3PBL與LBL結合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與應用
檢驗核醫學內容龐大,大致可分為基礎核知識和臨床應用兩部分。臨床應用部分重點描述各檢測項目的臨床意義和醫學評價,本校近兩年在該部分的教學引入了PBL與LBL結合教學模式。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根據教學需求精心設計安排,分為4個階段:(1)以問題為引導;(2)學生自主學習;(3)小組討論;(4)歸納總結。①以問題為引導階段,在學習《13C-呼氣試驗》之前,授課教師提出預習問題,“如何檢測肝細胞功能、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通過幾年學習,學生一般都已學習《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知道常規的肝功能檢測,如轉氨酶、膽紅素等,但未學過檢測胃排空功能、胰腺外分泌功能。在學習《血液輻照》一章時,提出疑問,“如果父母親人需要輸血,作為子女可否伸出胳膊去獻血”,學生一般會踴躍表示愿意,但教師明確告之子女不能直接為父母獻血,為什么?請查資料;②學生自主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帶著疑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主動去查資料,看教材,自己推斷整合,比單純的自己預習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小組討論階段,小組討論是PBL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上百人的學生規模,如果課程全部都使用教師擔任PBL教學討論,那將是巨大工作量,占用教師大量時間和精力。所以現階段,一般以寢室為單位組成學習小組,寢室長擔任學,起組織、督促作用。通過討論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并發現新的疑問,找到疑問的解決方案,相互啟發、相互提高。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形成勇于嘗試、敢于探索的學習氣氛。④歸納總結階段,該階段也可歸為LBL教學過程,分由學記錄組討論結果,教師根據記錄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點撥,對學生還比較混淆尚未搞清楚,則需要詳細加以說明講解。完善學生的認識結構,使知識體系系統完整[5]。PBL教學過程主要放在預習階段,LBL教學過程依然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授課時,以學科為基礎,教學為中心,在課堂上以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依然是學生預習-教師課堂教授-學生聽課學習-課后背誦-練習-重現。由于學生通過帶著問題的預習,大致地學習了該章的內容,教師根據組長所記錄的討論結果,更能把握住學生所學所知所欠。學習《13C-呼氣試驗》,教師首先按照教材講解用13C-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概述、試驗過程、方法學比較和臨床引用,雖然學生通過預習已經了解試驗內容,但試驗原理過程仍比較復雜,教師可詳細講解原理并推導試驗方程式,這樣通過PBL和LBL兩種教學模式雙管齊下,常見的教學困難完全可迎刃而解。同樣,《13C-呼氣試驗》另外3個試驗主要為熟悉了解內容,學生一般都能較好理解試驗概述、臨床意義,但對試驗原理、反應過程理解較困難,故教師可根據學生掌握情況,突出重點難點,如詳細分析13C-美沙西汀、13C-辛酸、13C-三酰甘油在體內的代謝轉化從而檢測肝細胞功能、胃排空功能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堆狠椪铡肥恰稒z驗核醫學》的重要章節,在授課前教師通過提問“可否親屬輸血”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預習基本了解,禁止親屬輸血的原因,當正式講授該章時,教師可簡單闡述禁止親屬輸血的原因是“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該章節應重點講解“血液輻照儀”和“臨床應用”。
4成效
4.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預習是學習的前奏,在預習階段積極采用PBL教學模式。教師在上一次課結束時,提出預習問題,課后學生主動看教材,上網查文獻,并組織討論問題給出解答。通過這個過程,可激發學生對檢驗核醫學產生興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單獨聽課。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該章知識有了系統全面學習,不但達到學習目的,也培養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主觀能動性。
4.2培養教師的能力
檢驗核醫學發展非常迅速,故要求教師也得不斷學習、充實提升自己。除正常的備課教學外,為學生設計預習問題,是對教師知識水平的考驗。學生通過帶著問題學,獲取了知識,也產生新的疑問,教師需要解答學生的新疑問,面對帶著疑問的學生,教師再進行課堂教學,是一次教學相長的新考驗。在實施PBL與LBL結合教學各環節中,明顯鍛煉了教師的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4.3擴展知識面
本校選用的檢驗核醫學教材,得到學術界所公認。學習教材書本內容,是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學生初涉此學科,對本學科還是一張白紙,也適合教師按照LBL教學模式,講解教材內容,扎實基礎知識。但檢驗核醫學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通過PBL教學模式,還可以讓學生主動查閱課外資料,學習教材以外的新知識,跟上發展的步伐,了解學科發展的新動向,擴張知識的深度、廣度,開拓學習思維方式,同樣也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
4.4提升動手和綜合分析能力
PBL教學模式要求圍繞問題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看教材,查文獻等手段,都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方式,消除很多學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現象。小組討論階段,一方面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互助互動、討論交流,又可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和團結協作能力。教師也能較好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正式授課時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堅持實際情況,把PBL與LBL有機地結合起來,可充分發揮各自特長、取長補短,互為補充[6]。
5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5.1改變課程理論的完整性
傳統的課程是經多年實踐,將一系列相關的內容放在一個章節里,保證知識的連貫性、獨立性。學生也習慣大塊地學習,一節課下來,就有一個結構完整的知識。在傳統LBL教學模式中,引入了PBL教學法,改為以問題為中心帶著問題的學,勢必打亂學科的完整性,把一些知識點漏掉,導致一些學生對問題以外的知識重視不夠,一些基礎知識學得不牢[7]。
5.2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傳統的LBL教學模式中相對比較簡單,上課40min出成績。采用PBL與LBL結合模式,將導致學生課前的預習和討論時間遠多于傳統LBL教學模式,學生得花大量時間去查閱書籍,上網閱讀。這可出現學生難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安排其它課程的學習,使部分學生出現逆反、排斥心理,將PBL教學部分當作負擔,僅為完成任務,流于形式。學生研究的問題也多局限于幾點,造成時間、人力的浪費。5.3學生配合的持久性不強醫學院的學生基本是來自通過高考的高中生,自幼接受傳統教學模式,習慣于“你講我聽”、“你教我學”。剛開始實施PBL與LBL結合的模式時,還有趣味感和新鮮感,由于課前準備時間較長,一旦實施1、2次后,就不愿長期堅持。故應控制教學時數,占課程總學時的5%~10%為佳,同時對學生要多鼓勵、多引導,激發潛能。
5.4對師資的要求更高
標準的小組討論階段,應為1名帶教老師組織6~7位學生,這對教師的需求量極大提高,而實際并無足夠多的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轉換多種角色:資源提供者、學習促進者、討論評價者,對教師要求更高,所以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勝任此模式,特別是大量新走向講臺還缺乏課堂教學和臨床經驗的青年教師[8]。在推行PBL與LBL結合的教學模式中,還要求學校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如圖書館有足夠的藏書,必要的實驗設備等。由于檢驗核醫學屬于小學科,相關資料并不豐富,資料的數目和質量也有待提高。這些客觀原因造成教學效果難以更進一步[9]。傳統的LBL教學模式,屬于經典教學模式,適合大多數人,但也存在照本宣科的弊端。PBL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勤思考,主動地學,但把學習過程設置得過于復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將兩者結合起來很有必要,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點,揚長避短,互為補充、共同完成檢驗核醫學的教學目標。在預習階段主要采用PBL教學模式,提前將思考內容交給學生,預習后進行小組討論,按照“提出問題-思考-討論-講授”的程序進行。培養學生的探索思考動手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仍然以LBL教學模式為主,幫助學習系統完整地學習學科知識,將自己散亂的知識整理有序,使教師、學生、教材、知識等諸個要素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綜上所述,PBL與LBL結合教學模式更能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書本型轉變為能力素質型,滿足新時期高層次醫學人才的要求。
作者:周小東單位:成都醫學院檢驗醫學院
- 上一篇:教師幼兒教學論文
- 下一篇:數控專業品德教育論文